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七十年对于中国陶瓷史来说仅仅是短短一瞬间,但在这短时间内产生了一种与国画结合的陶瓷艺术—浅绛彩瓷。它的出现、发展、影响,印证了我国陶瓷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文章通过赏析一件山西博物院馆藏浅绛彩人物帽筒,浅析浅绛彩的产生、发展、艺术风格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古瓷中的彩绘瓷有许多名号,五彩、三彩是以使用彩料的多与少来称呼,硬彩、软彩是以彩料的质感来分别,而“浅绛彩”则是以绘瓷的彩料颜色来定名,浅绛就是淡赭色。关于“浅绛彩”一名,以笔者之陋尚未见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瓷书录载中,已知最早著述此名的是景德镇陶瓷馆在1958年编纂的《瓷都陶瓷艺术家》一书,书  相似文献   

3.
晨欣 《收藏家》2006,(9):84-88
晚清浅绛彩瓷界,影响最广、成就最大的当首推安徽黟县画家程门。程门,1833年生,字松生,号雪笠、笠道人、雪笠道人等,卒于1908年前。其一生创作数以万计,是晚清颇有成就的书画家之一,还是晚清浅绛彩瓷的开宗鼻祖。在瓷绘作者作品尚不受重视的年代里,其纸本与瓷绘作品就已得到人们的认可。张鸣珂在《寒松阁谈艺琐录》就有这方面记载:“(程门)尝以七寸瓶画青花寒松阁见贻,嘱题其山水小册,予每页作五绝一首。后雪笠辞世,其画册有人出重价购去,亦可谓具大法眼藏矣。”民国十二年版《黟县四志》载:“程门,又名增培,字松生,一号雪笠,五都田段村人。…  相似文献   

4.
赵荣华 《收藏家》2003,(11):31-36
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釉上彩绘瓷——浅绛彩瓷,其面目一新,品类齐全,粗细兼备,销量不菲,风行全国达半个多世纪。事过一百多年的20世纪70—80年代,国内文物商店大量存有此类瓷器,被统称为“大路货”。当时,各级博物馆拒其于门外,民间收藏亦少之又少。“大路货”终成“积压货”,文物店只得按类、按规格成百上千的以“统货”低价外销或内销。经过20多年,“大路货”终于日渐稀少。以至今日,当人们重新开始研究、收藏、欣赏浅降彩瓷时,它早已因物稀而身价百倍了。笔者对浅绛彩瓷多有爱好,曾写(《清御窑厂末代画师与浅绛彩瓷画》(载2001年5月6日《中国文物报》之《收藏鉴赏周刊》)。近两年,笔者仍在探索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从近几年来全国有关专家、同行们出版、发表的关于浅绛瓷的专著、文章之所附图录中,把凡有干支年款和名款的  相似文献   

5.
浅绛彩瓷以淡赭、花青为主色,为清晚期景德镇创烧的釉上彩新品。由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浅绛大家创烧,烧制时间较为短暂,流行的时间大约为同治到民国初年,后被民国粉彩取代。浅绛彩瓷将瓷器与传统中国画相结合,集诗、书、画、印一体,表现在瓷器上,开创出制瓷业的全新面貌。浅绛彩中蕴含文人画精神,是清末民国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文人表达气节和情怀的一种呈现形式。本文从浅绛彩瓷出现的时间、原因、特点、继承、创新等方面作出探讨,以期对其作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16,(6)
正"帽筒"又称"官帽筒",最早为清代官员用于放置顶戴花翎的器具,通常为瓷制。清代官员的帽子有两个后摆,不能叠压,最好悬垂,以保持帽子的形状。官帽平时至于专门的器具上正契合了古人"冠不落地,鞋不上桌"的说法,也能表现出对官帽的尊重和炫耀。在清初,康、雍、乾三代,官帽多是用球形帽架承托的。现存世的有一件的乾隆时期粉彩帽筒燃香器,为镂空花式,可内置香料,官帽置于其上,这应是帽筒较早的雏形(图1)。筒状帽筒大约出现在嘉庆时期。帽  相似文献   

7.
<正>乾隆一朝六十年(1736-1795年),景德镇名师云集,督陶官成绩斐然,瓷艺空前繁荣,是清代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饮流斋说瓷》中言:"至乾隆则华极矣,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而古朴浑厚之致,荡然无存。故乾隆一朝为有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也"(叶喆民译:《饮流斋说瓷译注》,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古铜器考》一书亦赞日"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乾隆  相似文献   

8.
<正>"天下密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之曰:四时雷电镇。"明朝嘉靖年间王世懋在《二酉委谈》里这样描述景德镇。景德镇这座城市,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因瓷而盛,它的形成和布局发展都与瓷业息息相关。陶冶延绵:瓷业主导的城市布局倚岸成市的景德镇曾被法国传教士殷弘绪称为"被火焰包围着的巨  相似文献   

9.
《中原文物》一九八二年二期所载《湖北均县馆藏一件铜质套印》,所释印文,几处有误,兹更正如下:(一)“种五色瓜”,误释“种匹五色”。(三)“热肠、冷面、傲骨、平心”,误释“热肠、冷眼、傲骨、平心”。(二十)“千古交情真里得”,误释“千古高情,真里得”。这件套印共二十四面,二十三面皆为闲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主席用瓷"成为收藏界、拍卖行的新宠,也成为有关媒体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但所议"主席用瓷",一般是指1976年主席逝世之前五年烧制的主席日用瓷,如景德镇的釉上"水点桃花"(即"7501"瓷),醴陵窑1972年至1975年烧制的"釉下五彩主席用瓷"。  相似文献   

11.
上海博物馆的陶瓷陈列明代部分有一件红绿彩梅瓶(图一)。其烧造年代说法不一,一度时期曾被人们划归为明代中后期的产品,或干脆笼统地划归明代。究竟其应归入哪个时期,其在釉上彩瓷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笔者通过反复研究,通过这件器物与其它有时代可考的器物的分析对比,认为该器应是明代宣德前后的景德镇民窑釉上彩制品。 鉴于目前明初民窑釉上彩制品的面貌还不很明了,我认为有必要对上博所藏的这件红绿彩梅瓶作一论证,或许能够从中掌握一些明初民窑釉上彩瓷的线索。 红绿彩瓷是中国出现最早的釉上彩瓷品种,其作法是在已烧成的白瓷上用氧化铁及铜等着色剂加以彩绘,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红绿彩瓷源于北方的宋金时期,色彩主要有红、绿、黄及金彩等。宋代定窑、金代磁州窑、扒村窑及山东淄博、山西八义等窑都有烧造红  相似文献   

12.
谈瓷别记     
1. 斗采高土杯(成化)明代成化窰烧制了很多的茶盃与酒盃(程哲的窰器说,说是成盃茶贵于酒,采贵于青。),而酒盃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景德镇陶录及梁同书的古铜瓷考里所说的:“成窰有鸡缸盃,为酒器之最,上绘牡丹,下绘子母鸡,跃跃欲动。五彩葡萄瓷,  相似文献   

13.
<正>清乾隆皇帝在位的六十年,是清代社会发展的太平盛世,瓷器生产也在那个时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古铜器考》一书称赞当时的制瓷业是"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制瓷业集我国历朝名窑之大成,各种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云集景德镇,形成该镇"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荣局面。乾隆初,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一镇……周袤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靡不借瓷资生。"体制上承袭明代,继续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烧制宫廷御用瓷,并实行官搭民烧的办  相似文献   

14.
《收藏家》2021,(6)
正建国瓷一般指由景德镇烧制、新中国第一代国宴专用瓷。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建国瓷中餐具全套共有17件,器形包括酒壶、调料壶、锅类、盘、碗、碟、勺,器物通体施白釉,以斗彩缠枝花卉为饰纹,底款为红色帆船。此套青花斗彩缠枝花卉中餐具为1953年景德镇烧制的第一代国宴用瓷,为国庆五周年宴会新侨饭店宴会厅所使用的餐具,整套中餐具的斗彩纹饰及底部红色帆船款识均为我国著名陶瓷艺术家、画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祝大年设计。  相似文献   

15.
王承旭 《收藏家》2013,(2):71-78
3.制作工艺特色 繁昌元代窖藏出土的15件元代青花瓷,时代特征明显,具有典型的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特色,为我们研究元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现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下: (1)成型方式  相似文献   

16.
王小文 《收藏家》2022,(2):55-60
<正>历史上,人们将越窑出产的专门用于纳贡的精品青瓷器称为"秘色瓷",但秘色瓷始终是文献中的瓷器,未见到实物。乾隆皇帝有诗云:"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晨星稀。"这里的"李唐越器"指的便是秘色瓷无疑。究竟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够被称为秘色瓷呢?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开启,才为人们揭开了秘色瓷神秘的面纱。地宫中出土唐咸通十五年(874)衣物帐上明确记载着:"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锭,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1地宫中出土的7件青釉瓷瓶以及6件青釉盘、碟与衣物帐中记载完全一致,加之在地宫中发现的另一件釉色与这13件基本一致的青釉八棱净瓶,向世人清晰地展现了越窑秘色瓷的神采,原本寻常百姓秘不得见的"秘色"瓷究竟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7.
江西丰城县发现元代纪年青花釉里红瓷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9月,江西丰城县在省文物商店的协助下,征集到出土于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四件(其中二件有元后至元铭文)。计有塔式四灵盖罐一件,楼阁式瓷仓一件,瓷俑二件。这四件器物,釉色均呈影青,用青花和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21,(6)
正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套17件珍贵的景德镇青花斗彩缠枝花卉中餐具,器形包括酒壶、调料壶、锅类、盘、碗、碟、勺,器物通体施白釉,以斗彩缠枝花卉为饰纹,底款为红色帆船。此套斗彩缠枝花卉中餐具为1953年景德镇烧制的第一代国宴用瓷,为国庆五周年宴会新侨饭店宴会厅所使用的餐具,整套中餐具的斗彩纹饰及底部红色帆船款识均为祝大年设计。(1)  相似文献   

19.
南宋饶州瓷俑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9,(4)
1975年春夏之交,流沙同志由赣来京,谈到景德镇新近有南宋时期的几个瓷俑出土,可能与南宋戏文有关。1977年12月我到江西,参观了江西景德镇陶瓷展览馆收藏的1973年在景德镇市近郊新平公社大石口出土的宋代淳祜十二年查曾九墓随葬的一组瓷俑,又参观了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1975年在鄱阳出土的南宋洪子成墓出土的一组瓷俑。这些瓷俑不仅造型优美,而且表情生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批珍贵文物和艺术品。据"宋史·地理志》载,绍兴初年,鄱阳、浮梁(景德镇)两县均属江南东路的饶州管辖,兼之两组瓷俑造型相近,风格一致,因此这两组瓷俑,可称为南宋饶州瓷俑,本文分别简称鄱阳洪墓瓷俑和浮梁查墓瓷俑。  相似文献   

20.
黄友华 《收藏家》2007,(6):15-18
洪州窑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唐陆羽《茶经》记载:“蹦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皆)不宜茶。”《茶经》对洪州窑的所在地以及瓷器之类型等均未提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