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泽泓 《广西地方志》2012,(1):15-19,22
地域性是地方志书的基本特征之一,第二轮修志中不论是采用通志还是采用续志的方式,其记述空间大都面临着记述时限内行政区划发生重大而又频繁的变化的新情况,由此涉及到志书冠名及相关的时空间记述问题。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改革开放以后行政区划剧变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对志书记述空间带来的新问题,进而提出志书冠名的行政区划的地域,并不等于一部志书记述始终的地域范围;第二轮志书应当科学把握时空间记述的界限;必须留意行政区划变化带来新志冠名的新情况,正确读志用志。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编修《固原地区志》时,在“自然地理卷”已对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建置沿革、地质、地貌、山脉、水系、土壤、气候、物候、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内容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那么,在续修《固原地区志》时,是否要对有传承关系,变化又十分缓慢的地质、地貌、建置沿革、自然资源等内容进行删削,按照“舍弃不变的”续志要求而不记述呢?  相似文献   

3.
以行政区域为记述内容的空间范围是地方志的一个基本特征。历代修志都把区域建置内容列为志书之首,以框定志书记述内容的空间范围。新编志书继承了这一历史传统,在省志中都把区域建置内容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上。 新编省志的《区域建置志》所要记述的内容含量大,范围广,既要写出自身的  相似文献   

4.
有些二轮县级志书为沟通历史、反映全貌,政区志的限前内容照录前志,致使前志在篇目设置、内容表述等方面的一些缺欠又影响到续志。诸如误将古代九州作为行政区划、对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和治所疏于记述、把伪政区记入建置沿革正文、乡镇级政区排序无章法等问题,直接影响政区志质量,应该在思想上予以重视,并在深入研究、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5.
第二轮修志对一些前志设有专门篇目做了比较详细记述,断限内没有变化的史料,在如何处理上的分歧较大,特别是地质地貌、建置沿革、地方土特产资料如何处理的分歧尤为明显。笔者拜读了已经出版的10部续修志书,地质记述较详细的6部,没有记述的4部。地貌记述较详细的5部,简略综述的4部,没有记述的1部。建置沿革超出断限记述的有4部,只记断限内的6部。地方土特产只有1部设为二级篇目记述,其余9部没有设专门篇目,有的甚至连目一级也没有设。在讨论中宁县续志志稿时,对这部分史料的处理有截然不同的意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新修省、市、县三级志书首设的“建置”(政区、行政区划)志(篇、章),不仅是对本级志书横排纵述时空平台的定义和界定,也是其他门类事物依此界定而纲举目张纵记始末横陈到边之必然。通过对新修第一轮省、市、县三级志书,尤其是广西第一轮三级志书的初略研讨,探索其对旧志相关内容之推陈出新,进而指出不论以“行政区划”还是以“建置政区”横排纵述门类,续修方志之首志都要力求忌一味泥古照抄,忌盲目轻信土权威,忌矫枉过正,忌墨守成规,忌错失“补和删”,忌忽视建制层级,忌建置沿革与政区混记。由此提出相关规范完善之对策。  相似文献   

7.
部分志书、志稿在一些具有关联性的问题上,因把握不准,造成应记内容的缺漏和不应记内容的重复.为改进提高,谈以下意见供志界同仁参考.一、境域变化与行政区划境域变化与行政区划,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记述时就应各有侧重,错开角度记述.境域变化,着重记面积  相似文献   

8.
<正>拜读完《高安市志(1986~2006)》,深感该志观点正确,体例完备,资料翔实,要素齐全,记述得法,用笔细腻。一是记述得法,俯拾皆是。与前志的衔接,着重体现在卷首概述和卷末的前志补遗、前志大事节录上,并不是随意联接。再如行政区划中对乡镇、村场的记述,先写综合情况,后附一表格,且表格字号小于正文,内容不漏,但压缩了版面。乡镇简况,大致都在2000字左右,记述  相似文献   

9.
建置,既是旧志书的传统篇目,又是新编地方志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它在新、旧志书中的含义却大相径庭。最近翻阅了几部新志书和志稿,“建置”部分从标题、篇目到内容及其记述方法,可谓“异色纷呈”,五花八门。这是编纂者对“建置”概念的理解不同形成的。为编纂《乌苏县志·建置篇》,笔者学习了有关理论和志书、志稿,少有所悟,现将自己的肤浅心得梳理出来,以就教于各地各界方志同仁和老师。  相似文献   

10.
建置沿革内容在地方志编纂中,是重点也是难点。明清以来厦门地区已编成十多部地方志。系统梳理这些志书的得失,对第二轮修志有借鉴意义。通过对厦门13部地方志建置沿革文本进行梳理,分析主要问题,可以总结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层级设计不清、叙述概念认识不清、疏于考订等,而要正确记载某地建置沿革,也有如下对策可供参考:一是做好篇目设计,二是明确记述主体和对象,三是慎重考订前志记述。  相似文献   

11.
2000年版《平潭县志》中从宋至民国初年"行政区划"直接引用了民国11年(1922年)出版的《平潭县志》(民国版)内容。但由于平潭在历史上同福清、长乐、福州都有过隶属关系,其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划较为复杂,所以,厘清平潭在上述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对于匡正有关历史记述以及第三轮修志颇有意义。本文就宋至民国平潭"行政区划"辨析以下,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2.
宾兴是明清时期专门为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提供免费资助的地域性助考公益基金。从文献记载情况来看,地方志、宾兴专志、个人文集笔记等是最主要的宾兴研究资料。地方志中,宾兴吏料一般被刊载于学校志、典礼志、建置志、艺文志及部分人物传记中;记述除宾兴志、宾兴征信录外,还包括各种不同命名的专门记载宾兴的史籍;个人文集、笔记则往往收录个人参与创设宾兴的各类记述性文章。研究宾兴的历史,应尽可能结合这三种史料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邓敏杰编著的河西历史地理通考》(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8月版),资料较为丰富,给编修地方志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作者几篇关于建置与行政区划的论述,对我们有所启发,在编修柳州地区志时,吸取了他的意见,将建置篇改为行政区划篇。但是,我们在编写柳州地区行政区划时,发现河西历史地理通考》(以下简称(通考》)的一些史实与我们掌握的史料有较大的出入,现提出与作者商榷。《通考》75页记载:“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七月六日,省政府委员会第984次会议通过,增设第十三、十④、十五等3个区。其中,第十三区治柳州,计辖原二区…  相似文献   

14.
二轮续志工作进入关键期,地方志作为全面系统记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要讲究记述的逻辑顺序。本文试对志书中常见的经度纬度、民族、民主党派、行政区划、宗教、群众团体内容的记述顺序,从一轮省志和地市志的编纂实践以及规范性文件上作浅显探讨,找出得失和借鉴的地方,以期形成统一的共识和规范,为提高地方志质量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蔡一民 《广西地方志》2009,(1):25-27,24
阐述《市建置志》的特点,分析首轮编纂《市建置志》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第二轮编纂《市建置志》资料选择的依据、原则和要点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6.
固阳县于民国年间建置,故其历史沿革多与周边旗县区历史重叠往复。建置后,晋陕冀农耕人群大规模进驻,原住蒙古民众逐渐北迁,境内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山川河流等自然地名也随即变更,大多成为汉名。源于"越境不书"的原则,新的行政区划影响了本土历史文化研究,各地均从当时行政区划着眼,仅就各自辖区历史文化进行叙述。这样一来,固阳境内的历史沿革断裂,延续环节出现缺失。以本文为例,周边旗县区地方文献对固阳县境藏传佛教遗址的记述也仅限于名称罗列,不再关注其具体史实。因此,通过考古形式对固阳县境内相关遗址进行有针对性的发现整理,即是对阴山北麓历史文化完整性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7.
首轮修志设置地理部类,第二轮修志设置大环境部类,从它们下设的分志来看,都不尽科学、合理.所以,本文提出志书设置基础部类,下设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等分志,相对集中地记述环境、资源、人口等项基础内容,这样能更好地体现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汉书·地理志》是研究东汉政区地理的重要文献。在讨论东汉建立之时的政区时,以往的研究几乎全部以《汉书·地理志》的断限作为起点。实际上,东汉建立之时,恢复的政区建置应当是平帝元始时期的。通过对《汉书·地理志》所载汉成帝元延三年之后的郡国沿革变迁以及县邑变化进行考证,可以发现,汉成帝元延三年九月之后,西汉的政区仍然在持续变化着,这些变化被后来新建立的东汉王朝继承下来。由此,便可较为全面地推演出西汉末年的政区图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东汉初年的行政区划面貌。光武帝虽然恢复了平帝时期的政区建置,但这一恢复只是对郡国县邑数量的沿用,并非一成不变的因袭。根据东汉建立时面临的实际情况,光武帝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和调整。  相似文献   

19.
新编《灵武市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下称《灵志》)纵勾灵武千年历史,横陈灵武百业现状,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灵武历史上和当今之建置沿革、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化、人物、民情习俗。  相似文献   

20.
续志可采用以下办法对前志有关内容予以“复载”:一,在志首“总述”中简述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等)、建置区划等变化不大的事物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脉络;二,在篇目的“概述”中追溯历史,扼要记述事物发展的过程及至前志下限时的状况;三、对具有地方特点的人和事,可在续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