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思想是中国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且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介绍朱熹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的文章可谓多矣,笔者试图从另一个侧面来谈谈朱熹,那就是他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2.
新安朱氏与朱熹翟屯建唐末,有朱涔者,字山陵,号师古,姑苏洗马桥人。唐大和四年(830年)登第,官至殿中丞。乾符五年(878年),因黄巢兵乱,避歙之黄墩,卒葬黄墩,为新安朱氏始祖。涔生四子:、驯、环、重,、环二人留居歙县,新安朱氏均为、环后裔。朱,又名...  相似文献   

3.
志志 《福建史志》2014,(2):40-41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翁,是我国继孔子之后,最具影响力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闽学和中国文化主要代表人物。世称朱子,从朱熹祖父起即定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长期在武夷山、建阳等地著书讲学。  相似文献   

4.
朱熹和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熹在史学领域内有相当大的成就。他创立的“纲目体”和学术史体裁对古代史书编写有重大的影响;他在文献学上的疑古辨伪,成就是突出的;朱熹的直笔求信的史料学主张,值得重视;关于“正统”之辨,朱熹的认识不少是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熹研究的一家言──读《白寿彝史学论集·朱熹撰述丛考》吴怀祺白寿彝先生在《白寿彝史学论集》的《题记》中,谈到他对朱熹的研究时,说:"朱熹是南宋时期多方面发展的大学者。我曾对朱熹研究做过一些资料性的工作,当时是想做三件事。一件是朱熹语录的研究,一件是朱...  相似文献   

6.
<正>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亦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如众所知,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我国封建时代最博学的大学者之一,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蔡元培先生曾把朱熹比作孔子,认为朱熹和孔子一样,都是中华民  相似文献   

7.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在今福建尤溪县城南,至今仍保存着一些遗迹供人瞻仰.1.南溪书院:位于尤溪县城关水南公山之麓,原系邑人郑义斋别墅,朱熹之父朱松去尤溪县尉之职后馆寓于此,朱熹诞生于此,幼年在此读书,后人为纪念和祭祀朱熹,特在此建造“南溪书院”,《尤溪县志》载:南溪书院始建于嘉熙元年(1237),即朱熹离世37年后.原为县令李修捐金修筑,并建房三楹,启祀朱松(韦斋)朱熹父子,宝元  相似文献   

8.
朱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饱满、遒劲,自成一家,不失为书法珍品。同许多文人雅士一样,朱熹也喜欢题壁摩崖,或讴歌山水,或借景抒情,为后世留下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朱熹的足迹几乎踏遍福建各地,他的摩崖题刻也遍布全省各地,据民国《福建通志》(1938年版,下同)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朱熹佚文佚诗不断发现,然多未作真伪考辨,遂为人所用,流行于各种研究专著专文中,造成混乱.兹就余所见朱熹佚诗佚文而实为伪篇者,作一总考如下.《揭阳县志通讯》1985年创刊号载《朱熹在揭阳的一篇遗文》,称发现朱熹佚文一篇:  相似文献   

10.
在理学官学化的过程中,真德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与他私淑朱熹有关,同时也与他积极地同朱熹弟子交游有关。考察与其交游的朱熹弟子,对了解真德秀的道德操守和学术旨趣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张莉  张凯 《沧桑》2011,(1):92-93
朱熹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著名的哲学家,也是重要的教育家。他的"醇儒"教育思想对后世起着深远影响。朱熹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把人培养成为醇儒,然国内外学者们却更多地关注于朱熹的读书六法等方面的研究,而少有人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研究朱熹教育思想。本文从教育目标角度试着分析朱熹的教育思想,主要以醇儒的内涵、醇儒的学习阶段及教育内容、及其教育方法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2.
只要在闽北,就走不出朱熹的影子。那个影子太巨大了,已经罩住了闽北人的心灵。建阳之旅,被称为是“朱熹朝圣之旅”。朱熹的晚年,有十年住在这里,他死后葬在这里,这里和他有关的文化圣迹自然很多。  相似文献   

13.
王靖 《福建史志》2007,(4):50-52
朱熹曾在泉州同安县任主簿兼主县学五年.即绍兴二十三年秋七月到任.绍兴二十七年十二月离任。考察朱熹任职期间在文教方面的努力及此后与同安士人的书信交往.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朱熹为学的追求及了解他对同安士人风习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朱熹提出了以史证理、以理阐史的史学观。一方面 ,他把史学研究作为穷理的一种途径 ,认为史学的价值在于通过对具体史实的了解来把握天理 ;另一方面 ,他又强调史学要以天理为权衡尺度 ,必须要在熟读经书、把握义理之后 ,才能治史。朱熹把史学纳入了理学的轨道。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非常重视史学的社会价值 ,强调治史为当世之用 ,其史学观表现出明显的经世致用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傅箭星  罗晓丹 《南方文物》2004,(4):109-111,108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徽州婺源人。朱熹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朱熹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时期.传统的观点多认为儒家反对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6.
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其思想呈现儒法交融,对法家之学的批判、融合与折衷,使理学法律思想较之于法家更有补治道,成为引导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几百年政治活动的思想规范.朱熹是真正的儒法思想家.  相似文献   

17.
朱熹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综述乐文华对朱熹思想的研究,自八十年代起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近年来这一热点持续升温。继1990年在福建举行了“纪念朱子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1992年在台北举行了朱熹国际研讨会和1993年在韩国汉城成立了“世界...  相似文献   

18.
正我曾有意无意间,对《宋史·朱熹传》中的"辞"字作过一番检索,一检索,吓一跳,朱熹传中的"辞"字竟达三十二个之多,其中除了仅有五个"辞"是文辞等他意之外,其余全部是朱熹辞官的表述,也就是说,朱熹一生至少有二十七次辞官经历,辞、力辞、又辞、再辞、辞不拜、以疾辞……这些字眼在传中几乎随处可见,简直是在做官的道路上不断辞官。那么,朱熹作为科举制度下的儒生,做官本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正道,他为什么要捐弃正道而屡屡辞官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朱子大全》有关最重要的资料入手来分析朱熹撰写《通鉴纲目》的过程,认为朱熹至少于乾道六年开始着手撰写《通鉴纲目》,乾道八年完成“凡例”并撰写了《资治通鉴纲目序》,淳熙七年之前完成《通鉴纲目》初稿,以后陆续修改到绍熙年间。朱熹撰写《通鉴纲目》曾得到蔡季通等人的协助,但主要工作则是他自己完成的。然而,朱熹未能将《通鉴纲目》最终修改完毕  相似文献   

20.
朱熹认为《春秋》是史,是因为反对经学家一字褒贬的解经法,直把《春秋》看作史;朱熹不从一字褒贬中解经,而从具体史实中体会《春秋》义理。同时,他将义理贯穿于《春秋》史事之中,并将义理作为史书写作的指导原则。然而《春秋》义理本身却是不融通的,所以视《春秋》为史,出于朱熹对《春秋》义理不能融通之后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