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降龙罗汉与伏虎罗汉,是中国信仰的罗汉群体中最为著名的两位。作为佛弟子与觉悟的佛教圣者,罗汉受到佛教僧俗的崇敬,并被奉为修行的榜样。至迟在公元五世纪,罗汉造像就已出现于中国佛教艺术中[一]。但罗汉像真正的繁荣期是十世纪以后,主要得益于佛教艺术的进一步中国化,以及中国人创造的、完全不同于印度典籍所述的某些罗汉组群的新起源和罗汉们的新职责、新住地、新名称。罗汉造像繁荣的标志之一,就是在印度原有的  相似文献   

2.
<正>有的佛教寺院设有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来源于一个佛教故事。据说摩羯陀国有一千个僧人。其中五百个是凡夫僧,五百个是罗汉僧。所谓罗汉僧,是指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代周彬雕白寿山石罗汉(彩色插页贰:上)。罗汉通高10.1厘米,虬髯螺发,面颊丰腴;眉眼细长,略露  相似文献   

4.
易县罗汉于民国初年被发现,后均流散到国外,被各大博物馆或私人收藏。本文追述了上世纪20年代德国汉学家德里希·珀津斯基偶然得到罗汉的信息并两赴易县寻找罗汉的过程,并对这批罗汉的历史背景、制作年代和地点、流传经过及保存现状等作了探考和介绍。  相似文献   

5.
罗汉(阿罗汉),在佛教中是修行达最高果位(档次)的和尚,地位次于佛尊和菩萨,但贴近民众而备受尊奉。因为佛寺主尊各佛,高踞于渺茫的西方极乐世界,只能响往,尊而不亲;菩萨大士协助佛尊度众生,有时也历下界,而毕竟非我族类,难以高攀;罗汉则不同,依佛的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人间为众生造福,穿的是普通和尚服,使人感到亲切、崇敬。外来佛教发展到唐代已经中国化了,其标志之一就是崇奉罗汉的风行。在林林总总的佛象中,最有活力的为罗汉的画象雕塑,可说是中国佛教文化中的精华。广西虽地处边陲,但出现的罗汉象与罗汉碑,也不失为历史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6.
赵雪芬 《丝绸之路》2010,(22):22-25
罗汉源自印度,而罗汉艺术产生于中国。在罗汉的发展过程中,十八罗汉成为我国罗汉信仰的主要内容。炳灵寺这座地处汉地的藏传佛教寺院,佛教艺术深受汉文化影响,藏、汉两种风格的佛教艺术在此交流、融合、发展,第126窟十八罗汉就是这两种佛教文化相互作用下的杰作。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寺彩绘罗汉像是我国宋代泥塑罗汉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但罗汉像保存现状较差,彩塑存在颜料脱落、残损、酥碱等病害,亟待保护修复。为此,本工作选取彩绘脱落严重的两尊宋代彩塑罗汉像,利用光学显微镜(OM)、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SEM-EDS)等分析其彩绘颜料样品。结果表明,彩绘罗汉像从塑制之初至今,经过数次彩绘,可确定的多达六次。黑色颜料为炭黑(C);红色颜料为朱砂(HgS),铅丹(Pb_3O_4),以及朱砂、铁红(Fe_2O_3)和方解石(CaCO_3)混合物;绿色颜料为巴黎绿(Cu(C_2H_3O_2)·3Cu(AsO_2)_2)和舍勒绿(Cu(AsO_2)_2),还发现有斜氯铜矿(CuCl(OH)_3)及其与铅白(2PbCO_3·Pb(OH)_2)的混合物;橙色颜料为铅铬黄(PbCrO_4)和铅丹混合物;蓝色颜料为蓝铜矿(2CuCO_3·Cu(OH)_2),人工合成群青(Na_3CaAl_3Si_3O_(12)S);白色颜料为铅白和方解石;黄色颜料为铁黄(FeO(OH));金色为金箔(Au);沥粉的主要成分是方解石。白色底层为铅白和以硅、铝、钙为主的细白土。彩塑罗汉像重绘过程中,保持了将细白土作为底层和衣领镶边沥粉贴金的传统。彩绘颜料所用铅铬黄、巴黎绿、舍勒绿表明,彩塑罗汉像最近一次彩绘在清末之际,与文献记载相符,且这些人工颜料应是西方舶来之物。本分析研究结果为灵岩寺罗汉像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丰富信息,同时为保护修复工作开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古紫金庵,当地人简称“金庵”,位于苏州西南的太湖之滨吴县市的洞庭东山西坞村,寺院四周,岗峦围抱,花木茂盛,环境十分幽静。 金庵相传为唐初西域僧人沙利各达耶来此结庵修道。紫金庵素以罗汉塑像著称。罗汉共十八尊,相传为南宋雕塑名手雷潮夫妇避祸东山时所塑。罗汉比例适度,容貌各异,造型逼真,姿态生动,呼之欲活,具有东方艺术独特的风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金庵彩塑罗汉在继承前代罗汉画像和罗汉塑像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既以丰富的想象力表现了不同年龄、性格经历的佛弟子皈依佛法修炼传道  相似文献   

9.
金申 《文物春秋》2003,(2):61-67
<正> 旧藏于河北省易县白玉山峨嵋寺八佛洼山洞中的多尊三彩陶罗汉,在民国初年(1913年)被旅居北京的日本人寺泽鹿之助首次发现,后又为欧人贝尔契斯基所注意。古董商勾结村民将陶罗汉运至北京售与外国人,此举为易县官衙所制止。但为时已晚,陶罗汉已大部分被窃走,一时未运出的也因村民的争夺而被打碎,现场狼藉不堪,剩余的残躯碎片被运到易县官衙后院,以后便下落不明了。据日本考古学家原田淑人所记,现分散于欧美及日本,有确切下落的罗汉计为:  相似文献   

10.
甘丹寺藏十六罗汉刺绣唐卡为明初汉藏文化互动与交流的历史明证。本文通过对该套唐卡正面图像与背面题记的考察分析,释读出其正面图像与宋元江浙一带广为流传的十六罗汉底本一脉相承;背面题记主要由宗喀巴大师和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撰写的《文殊赞·赞颂云海》和《十六尊者恒住诗颂》构成,为17世纪中晚期之后所题写。此外,就目前学界已提出的该套唐卡为大慈法王第一次进京时永乐皇帝所赐这一观点,笔者综合《大慈法王传》等汉藏史料,对明代永乐、宣德帝赐赠大慈法王十六罗汉刺绣唐卡的事迹做了重新评估,并就史籍所载十六罗汉刺绣唐卡的赐赠、入藏事件等与现甘丹寺所藏的这套唐卡之关系作了初步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分析宁夏贺兰山山嘴沟所见伏虎罗汉入手,梳理了汉藏罗汉图像的差异,重点考察了藏传佛教罗汉中伏虎罗汉、布袋和尚与达摩多罗图像的来源。作者认为,达摩多罗名号与图像的形成与吐蕃禅宗、禅宗保唐派、唐五代行脚僧及其变化的宝胜如来信仰密切相关,并与佛陀波利以及流行于两宋的布袋和尚信仰相互交织。论文解释了新罗僧与宝胜如来的信仰如何引发藏传罗汉达摩多罗与宁夏贺兰山之间特殊的联系,这些错综复杂的信仰与图像演变是中国11—13世纪多民族美术关系史的集中映现。  相似文献   

12.
罗汉是梵语Arhat的音译简称,意译有三种含义:一杀贼,意思是杀尽一切烦恼之贼:二应供,意思是接受人天供养;三不生,不再受轮回之苦。罗汉本为佛教小乘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在释迦牟尼佛的规劝和鼓励下,罗汉们纷纷回小向大,“住世不涅”,帮助维护大乘佛教,于是在大乘佛教里也有了他们新的地位和作为。罗汉的形象都是出家比丘相,头部无须发,身着袈裟,全身无任何装饰,或坐或立,栩栩如生,是藏传佛教各类造像中最为朴实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罗汉的由来及四大罗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乃至五百罗汉的演变历程作了综述,并着重探讨了十六罗汉的产生与五代十国时期禅月大师贯休之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清县灵岩寺四十尊彩塑罗汉像的维修工程,从1981年5月开始,经二年多的时间,已全部结束。维修过程中,从部分罗汉像的残损体腔内发现了一  相似文献   

15.
龙舞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瑰宝.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北方龙舞古朴苍劲,南方龙舞纤巧柔美。被誉为“中国龙舞之乡”的海安.其龙舞集两者于一身.形成龙灯舞、苍龙舞、扁担龙舞、人龙舞、手龙舞、草龙舞等系列龙舞,最著名的是罗汉龙舞、苍龙舞。罗汉龙舞雄浑豪放,苍劲有力;苍龙舞精致秀美,优雅轻盈。  相似文献   

16.
1234赤城出土明代石罗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明代琉璃釉罗汉像修复前的情况,以及修复中需注意的五个步骤。通过修复,使破损严重的罗汉像恢复了往日的形象。同时也使我们了解到传统的修复方法特别是修复材料迫切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18.
<正>此田黄雕罗汉仙境摆件属于原石雕刻,田黄质地非常完美,通过强光手电筒可以看到里面通红的肉质,非常的细腻。其形制规整,形体巨大,上面的罗汉人物雕刻得传神至极,面部表情非常丰富,阴阳面的刻划刀工均匀细致,浮雕处远近分明立体感非常强烈,老的包浆十分明显,雕刻题材意境完美,是近年拍场难得一见的田黄珍品,堪称田黄中的极品。细观,组成分子极为细微,用肉眼或一般的放大镜看不到其组成颗粒,细腻匀净;  相似文献   

19.
李然 《文物春秋》2011,(6):56-60
承德罗汉堂是外八庙之一,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是一座汉地风格的寺院。现建筑已无存,仅余古松16棵,原陈于堂内的508尊罗汉仅存193尊,现陈列于普佑寺中。本文对罗汉堂的营建、建筑规制及罗汉像的成造等进行了简述,以期还原罗汉堂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1993年12月25日夜,月黑风高,四名黑衣人鬼鬼祟祟钻出树林,翻越高墙,撬开门窗用钢锯粗暴地把18尊罗汉头一一割下来,慌忙装进麻袋,落荒而逃。26日上午,冬日的暖阳微照,修葺一新的省级文物单位资寿寺外已是游人如织。67岁的更夫赵尚荣老人正引导首批游客游览寺院。当他走近三大士殿门口时,突然发现门锁被撬,推门一看,18尊流光溢彩的罗汉头不翼而飞!五年风风雨雨,五年苦苦寻求。1999年3月。阳光明媚。原先名不见经传的灵石资寿寺受到了世人广泛关注。一个喜人的消息传遍山西:失踪五年的18尊罗汉头由爱国台商陈永泰捐还重归故里。灵石人喜气洋洋,奔走相告。不是资寿寺显神灵,而是感人的爱国精神让18尊罗汉身首合一,资寿寺重焕光彩。为何资寿寺惨遭横祸,18尊罗汉头又是怎样失而复得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