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刘熊碑,此碑早已遗失,1915年顾燮光在延津县城内学宫访得碑的残石一块,现存该县文化馆。这也是该碑的仅存实物。残碑长0.65、宽0.43、厚0.25米。因曾被用作捶布石,正面文字全毁,仅存背面40余字。此碑无立碑年月,前人考证为东汉孝和帝刘肇与孝安帝刘佑时所立。顾燮光得石后,著有《汉刘熊碑考》一书,介绍了碑石情况,并  相似文献   

2.
苻秦碑在宇内存者仅有两通,一是《魏故邓太尉祠碑》,系苻秦建元三年(公元367年)刻,一是《广武将军碑》,为荷秦建元四年(公元368年)刻,两碑皆在陕西境内。这两碑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各具有特色,在史料上也具有价值,以《邓太尉祠碑》史料价值更高,可补史籍缺误之处甚多。以前历史研究者虽曾涉及,如清人洪亮吉的《十六国疆域志》及近人唐长孺《魏晋杂胡考》都曾依据过此碑,但缺欠之处尚多,现在仅就碑文作一些考释。碑为隶书,正文共八行半,行十九字,  相似文献   

3.
相传1921年前后,有不法古董商窃得两座大型造像碑,一为北魏薛凤规造像碑,一为西魏巨始光造像碑。二碑将被偷运出国时,被海关查获,经当时主管机关批准,拨交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今中国历史博物馆前身)收藏。二碑曾在短时间内展出,但不为世人注目,因此知道这两座碑的人并不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妥善保护,将这两座碑用木板罩护了起来。几年前,笔者对巨始光造像碑曾作过初步研究,考定碑石原应在今山西稷山县。薛凤规造像碑不仅形制与前者十分类似,而且二碑均有少见的巨姓和行姓的题名。如巨始光碑有巨天祖、巨解愁、巨令(?)、巨银  相似文献   

4.
传世元代赵孟頫奉敕撰文并书的元道士张留孙碑,全名"大元敕赐开府仪同三司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宏教冲元仁靖大真人张公碑",即道教碑。此碑有两个:一在北京东岳庙,天历二年立,人称北道教或北碑;一在江西贵溪龙虎山,至正四年立,人称南道教或南碑。两碑都很高大雄伟,碑文约两千八百余字。赵书碑中如此长篇巨制的几乎是仅见。一些鉴赏家、金石学家对此碑评价很高,很多学赵书的人也都临写过此碑。但是,同一内容同一作者的碑有两个,立碑的时间又都在作者死后多年,这就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前人已曾提出了不少问  相似文献   

5.
北京图书馆最近收集一本"唐柳公权书神策军碑",即世所称宋拓孤本。此碑为崔铉撰文,记唐会昌三年李炎(武宗)"巡幸"左神策军事。因碑立于皇宫禁地,不能随便捶拓,当时就流传很少,自明代以来传世只此一本,至"来朝上京嘉其诚"的诚字止,为碑文的前半,(图一——五),以下全缺。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未见著录,盖此碑在北宋时即已不存,而此拓本,很可能为宋以前——五代所拓。宋赵明诚《金石录》分此碑拓本为"第一千八百六十三唐巡幸左神策军碑上"(又以小字注其下"崔铉撰柳公权正书会昌三年");"第一千八百六十四唐巡幸左神策军下"。现存上册无年款,会昌三年年款可能在下册,更可见此碑宋代就已分装两册。这一本是否即是赵明诚所藏,固不能知,但它分册装裱之旧,仍是宋代库装,却是非常明显的。此碑字大4.5厘米,有些字微有剥落,但完整的字,非常精彩。清安岐说:"锋铓棱  相似文献   

6.
北宋“契丹出境”碑,座落在濮阳县城内御井街路西。碑上刻着宋真宗赵恒所作“回銮诗”,所以也称“回銮碑”。因年久风雨剥蚀,碑首已毁,仅存碑身,而且下部字迹多已脱落,上部文字还能分清。碑体高2.3米,宽0.84米,厚0.26米,碑文系阴刻行草书,字体秀丽流畅,题曰:“契丹出境”。这一碑是记载宋、辽“澶渊之盟”历史事件的唯一实物。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将此碑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11月1日,伟大领袖毛主席视察河南,接见豫北各县县委书记时,曾询问过宋真宗所登的  相似文献   

7.
岣楼峰森林公园内有禹碑一块,相传为大禹所立,其上有碑文77字,人犹难识,前人对此作过不少的研究,但其神秘的面纱并未全揭开,为了求得专家、学者们的更多关注,特抛此砖,以利引玉。岣嵝峰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就作为国内名山而载入史册。它之所以出名,不仅是因为它巍峨多姿,还因为它兼有禹碑之奥秘。禹碑,又称大禹碑、禹王碑、神禹碑。因碑在岣嵝,又称岣嵝碑。因碑文形似蝌蚪,又称蝌蚪碑。据说原碑藏岣嵝峰山林深处,仅蜀士何致于宋嘉定年间由樵者引导见过一次,后遂隐去。今碑在岣嵝峰禹王殿左下方,高7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陕西省博物馆对全省的碑石作了几次普查,有的已以《一批反映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碑石》为题,在《文物》1972年第7期作了介绍。这里再介绍两通有关明末农民战争的碑石:《新建安善团记》碑和《总督孟少保碑》。这两通碑的内容都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歌功颂德的,但客观上反映了明末农民战争历史的一些侧面。  相似文献   

9.
《司马芳碑》是1952年在西安市西大街广济街口修下水道时,偶然被发现的,随即入藏西安碑林.因只存碑身上半截,且裂为三块,通常也称《司马芳残碑》.对此碑的研究,已故段绍嘉先生有《司马芳残碑出土经过及初步研究》一文(以下简称段文),已故杨励三先生有《司马芳残碑》一文(以下简称杨文).两篇文章均考定碑主司马芳即史籍中司马懿之父司马防,这一点迄今未见有异议.他们的分歧在于,前者认为此碑刻立于东晋时期,后者则认为此碑为北魏遗物.大概,段文发表得早,其“东晋说”便先入为主,几成定论.各种出版物中,凡述及《司马芳碑》年代者,或曰东晋,或曰晋(权威的《陕西省文物志》该碑条下,还将其年代定为西晋,不知有何依据).笔者在不久前出版的《石版文章——历代碑刻琐谈》一书中,也犯了不求甚解、人云亦云的毛病,称  相似文献   

10.
北周保定四年(564)的《圣母寺四面造像碑》,原在蒲城县保南乡敬母寺村圣母寺内,1963年碑移置蒲城县博物馆原石刻室之东廊,1990年又移交陕西省博物馆保存。前人因碑之正面额刻有弥勒像主荔非道庆,故亦称《荔非道庆造像碑》。此碑初为《金石萃编》所录,复经《八琼室金石补正》校勘之。许多专家、学对此碑的研讨。  相似文献   

11.
唐蕃会盟碑坐落于拉萨大昭寺门前,又称长庆舅甥会盟碑,立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碑文为汉文与古藏文两种,记录了长庆元年、二年唐与吐蕃双方会盟于长安、逻些(今拉萨)时的盟文及双方参加会盟人员。这是极为重要的古代碑刻之一,中  相似文献   

12.
1996年11月8日,广昌县染织厂搞基建时,在距地表约l米深处发现两块石碑。两碑内容各异,标题相同,题额均为横书篆体、钩边阴刻,曰:“东平王庙记”。正文皆为坚行楷书阴刻,周边以卷草纹装饰。两碑规格一致,均高157、宽68、厚13厘米,石质都是粉红麻石(或称丹霞地貌石),正反两面磨光。为了区分碑文内容,便于介绍,笔者把两碑分别称为甲碑和乙碑。甲碑由广昌籍明代景泰束部尚书何文渊撰文,正文15行,每行46字,计690字。乙碑由何文渊之三子、明代弘治刑部尚书何乔新撰文,正文15行,每行50字,计750字。乙碑背面刻有“万历元年盈夏…  相似文献   

13.
刁统菊 《民俗研究》2004,(1):146-152
甘泉寺,在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境内,属凤凰村,因寺中有泉而得名。寺内山石或隐或露,宛如数条石龙出没其间,故早称龙窝寺。大雄宝殿西,有一殿堂略小,即窑神殿,殿内塑窑神立像,殿前为一碑林,左前方有《创建窑神庙记》碑杂陈其间。据说原有碑碣两块。现存一块即我们所看到的,为嘉庆六年建窑神庙时立,碑南向,高近三米,宽约一米半,上部系雕龙刻“皇清”字样,碑型甚为壮观。雕龙碑帽高105厘米,宽95厘米,厚34厘米;碑身高236厘米,宽95厘米,厚34厘米;座高26厘米,宽140厘米,厚90厘米。正反两面都有文字,为嘉庆六年六月刻石。  相似文献   

14.
尹东郊《重新凌云寺记》碑跋语干树德去乐山古城之东隔江一里许的凌云寺中,在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右后侧天王殿外空坝的左前端,矗立着的石碑就是尹东郊《重新凌云寺记》碑。该碑高约3米、宽约1.5米,为一回首方跃的石碑。碑额为篆文,正文为楷书。因立碑已有五百年,...  相似文献   

15.
1986年11月,笔者在苏州市煤气公司(五卅路同益里内)发现3块太平天国苏州妇女死难碑,经考证,3碑为同治六年(1867年),曾国藩、李鸿章在灭亡太平天国后,为笼络当时苏州人心而制.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反应了太平军攻入苏州后,有损害妇女利益的不良行为.这3块碑当时砌在煤气公司办公室的墙壁内,离碑1.5米处有1口井,另还有清代石门柱、石柱  相似文献   

16.
周峰 《文物春秋》2003,(6):56-57
<正> 一、大金故郜国长公主之墓碑2001年夏,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军庄镇新港水泥厂内,因挖排水渠出土了一方金代石碑。该碑为汉白玉石质,圭首。右下角缺失。残长105厘米,宽65厘米,厚15厘米。碑阳  相似文献   

17.
<正>天聪四年(1630)立《大金喇嘛法师宝记》碑(下称"《宝记》碑"),碑阳刻有汉文、老满文,记述喇嘛法师斡禄打儿罕囊素生平及建塔缘起,碑阴刻有喇嘛门徒、工匠与官员名单。此碑是现存清代最古的碑,因碑阳刻有无圈点满文,成为清史、语言学等领域关注的重要文物。此  相似文献   

18.
西夏碑,全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最有研究价值的西夏碑刻.被世人誉为“稀世珍宝”。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原被封闭在武威清应寺一座砖砌的碑亭内,清嘉庆九年(1810年),由甘肃著名学者张澍发现,世人得以重睹。1927年。武威大地震,清应寺受损严重。后来,碑被搬迁并竖立在文庙文昌宫西廊房石刻展厅保存展出。竖碑时,为了确保碑身稳固,碑座被埋于地表下。1981年。因碑身有所倾斜。又对碑座地基进行了加固处理。仍将碑座置于地表以下。只有一少部分露出地面。  相似文献   

19.
一芥 《东南文化》2006,(2):43-43
三国孙吴碑刻传世的仅4块,数量虽少,其书法价值和地位却很高。人们将这4块碑谓之“吴碑四种”,即《国山碑》、《天发神谶碑》、《谷朗碑》、《葛祚碑》。其中《葛祚碑》在我国碑刻、书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现存第一块楷书碑。碑高177、宽74厘米,圭首,有穿,穿下刻“吴故衡阳郡太守葛府君之碑”,3行12字。碑在葛祚故里江苏句容访得,1965年入藏南京博物院。晋人干宝《搜神记·葛祚碑条》卷十一记载了葛祚为衡阳太守时,为民除妖,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葛祚碑》书体为标准楷书,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隶书碑盛行于汉代,可传世的西汉碑却极为…  相似文献   

20.
法门寺地宫唐代随真身衣物帐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年4月清理法门寺地宫隧道时,在通往前室之处,发现唐代咸通十五年(874年)的两通碑石。其一为《大唐咸通启迎岐阳真身志文》;其二为监送真身使刻制的《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帐》(以下简称《衣物帐》)(见图)。两碑字迹朝外,紧贴前室石门竖立。《真身志文》碑靠门扉,《衣物帐》贴在其后。《衣物帐》碑记载了懿、僖二宗,惠安皇太后,昭仪,晋国夫人,诸头等皇室戚贵,内臣僧官等供奉给真身的金银宝器、衫袍及下盖裙衣。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发现的唐代衣物帐碑。碑文物主清楚,名称胪列明晰,有标重类注,在研究唐代政治、经济、衣物宝器名称及制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