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纪念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建议在已发现而尚未命名的小行星中,命名一颗小行星为“郑和星”。在我国所发现的千余颗小行星中,不断地有以人名、地名,甚至企业名命名小行星的报道。今年当举国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祈盼能命名一颗小行星为“郑和星”。郑和是世界级的航海家,他的历史地位已越来越为世人所公认。  相似文献   

2.
时平 《郑和研究》2005,(1):16-19
郑和作为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是值得后人尊重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也是值得我们民族纪念的。近代中国人纪念和研究郑和及其下西洋,自1905年梁启超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肇起,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它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的深刻变革而日益热烈和繁荣。显然,  相似文献   

3.
王景弘,我国明代与郑和齐名的伟大航海家。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明宣德八年(1433年)28年间,先后7次率巨型船队出使西洋,到达亚、非3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先驱。我国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对郑和、王景弘下西洋的研究,在近100年的研究过程中,郑和的研究取得较大成果,而对王景弘的研究明显不足。本试就挖掘研究王景弘化提出如下几点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4.
徐斌 《郑和研究》2002,(1):23-26
2001年是伟大航海家郑和(1371—1435)诞辰630周年,我们以敬仰之情纪念他在我国及世界航海史上创立的丰功伟绩。郑和七下西洋,是亚洲海上交通的重大历史事件,对15—16世纪东亚地区人类生活和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郑和下西洋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在1998~的国际海洋年,郑和被尊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探险家之一。约600年前,郑和率领着最庞大的舰队,从璀璨的东方航向启蒙中的西方;600年后,人们对他的推崇,却从文明鼎盛的西方回到正在奋起的东方。600年间的物换星移,令人掷笔而叹!如果,当时郑和的船队绕过了非洲的好望角,抵达欧洲甚至美洲,那么整部人类的现代史是否将有全然不同的面貌?在沉浸于历史想象的片刻时,我们似乎必须先回头想想,我们对郑和及他下西洋的故事究竟了解多少?郑和,明朝人,世称“三宝太监”,曾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这是一般人对他普遍的了解,也是仅止于此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郑和与江苏--江苏郑和遗迹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在郑和60余年的生涯中,除了行进于远航西洋的海上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任南京乃至于江苏度过的。不仅如此,这里还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和始发地,是最早感受到和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成就的地方,保存的郑和遗迹数量最多,也较为系统和完整,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化价值(图一)。今值郑和首航西洋600周年之机,为缅怀这位伟大的中国航海家和外交家,谨将江苏境内与郑和有关的遗迹作一考述,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7.
王景弘是与郑和齐名的航海家,曾伴随着郑和走过七下西洋的历程。我在1992年发表的一篇短文揭橥明代大航海家王景弘为福建漳平人,其后,一直关心学界对王景弘研究的进展,同时长期思考与王景弘相关的问题。十几年来,虽说有关王景弘的新史料发现极少,但我对涉及王景弘问题的思考逐渐成熟,本文是我十几年来对王景弘问题研究的一个总结。[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英国学者的新发现为研究和纪念郑和航海活动增加了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研究》2002,(1):36-36
  相似文献   

9.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间,他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岸,在当时航海史上绝无仅有。郑和下西洋使中华民族的声誉远播海内外,发展了与亚非各国间的贸易,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他先后率领着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船队航行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他们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万顷海洋中“沧溟十万余里”英勇奋斗了近三十年,  相似文献   

10.
章明 《文史天地》2005,(6):36-41
郑和,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他比哥伦布到达美洲要早了87年,然而,在世界史上,郑和的声名却远不及哥伦布那么显赫。究其原因。也就是本文所要说的郑和的不幸与鼠辈的罪行。  相似文献   

11.
12.
13.
郑钧 《郑和研究》2003,(2):63-67
作为一个海洋大国,中国自古以来就通过海路与海外诸国交通往来,有着悠久的航海传统。在远洋航海事业上,曾长期位居世界先进行列,尤其自唐末以迄元明之际,曾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明初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家谱学的发展与研究,源远流长。力倡谱学者当推宋代范仲淹和朱熹,在号称“江南第一家”浙江浦江义门郑氏宗谱中,还保存着这两位大家“郑氏家宝”“忠孝传家”的墨宝。明代航海家郑和是我国姓氏学演变史中最复杂的案例之一。其郑和家谱总谱可分为四谱:“西宗以白帝真君为始祖,人中国则朝奉王为始祖,入滇则以咸阳王为始祖,入宁则以郑和为始祖”。  相似文献   

15.
涉及郑和“宝船”的三大谜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研究》2006,(1):48-50
  相似文献   

16.
17.
杨波 《郑和研究》2005,(4):70-71
静海寺是郑和在南京的重要历史遗存,现保存在静海寺的天妃宫碑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最重要文物之一,1936年郑鹤声先生发现的静海寺残碑对于研究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和船型也具有独特的惟一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在他60余年的生涯中,除了七下西洋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是在南京渡过的。南京称得上是郑和的第二故乡。南京又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和出发地,并且是最早感受和认识到郑和下西洋的成就的地方,南京的郑和遗迹保存最多,也较为完整,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化价值。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作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19.
郑和下西洋航海活动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费信《星槎胜览》记载,当时各国统治者纷纷遣使“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不仅促进了中外官方和民间海洋贸易,也大大提高了中国侨民在侨居国的地位,使散居海外为数众多的华侨,与祖国紧密地连在一起。从此,海外华侨在政治上有了靠山,有了后盾。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使海外华侨不仅免遭外国的凌辱、屠杀,而且得以顺利重建家园。尤其当时曾有一部分随郑和下西洋的人留居东南亚,如文莱、爪哇等地,就有不少广东、福建人留居,成为华侨。他们所带去的中国文化,包括语言文字、音乐美术、文学艺术、生活习俗、生产技能、商业贸易等对侨居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郑和、王景弘下西洋恢复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开辟了中国到达红海及东非沿岸的航道,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世界航运业的发展,促进华侨移入南洋,并为开发南洋作出贡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纪念和宣传郑和、王景弘下西洋的史迹,将会加深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互相了解和传统友谊,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郑和、王景弘下西洋表现出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勇于开创和探索的献身精神,是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它表现的面向世界,勇于开拓精神,对今天我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有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