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黑龙江省广袤的黑土地,独特的生态环境,世代聚居在这里的众多民族,孕育形成了鲜活而生动、地域特色鲜明、经久不衰受到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东北大秧歌。它承载着东北人的性格和东北人的娱乐方式,体现了北方劳动人民质朴的审美情趣,因此有着牢固的基础和旺盛的生命活力。东北大秧歌又称东北秧歌,是流行于东北地区的汉族民  相似文献   

2.
刘创 《湖南文史》2012,(8):66-66
现如今东北二人转炙手可热,成了东北人的招牌,但在东北,还有一种艺术形式,比二人转名气更响亮、历史更悠久、技术含量更高,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3.
东北大野诗人穆木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穆立立 《炎黄春秋》2002,(12):72-74
父亲穆木天是东北籍的诗人:他曾说自己是“东北大野的儿子”;说东北是他“心中的十字架”。对于父亲的东北情结,我也有个从了解到理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桑克 《风景名胜》2017,(10):42-49
许多关内人都认为狗皮帽子是东北人创造出来的,其实不然,狗皮帽子虽是在东北这个地方创造出来的,但却不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创造出来的,东北的许多土著民族并不戴它.赫哲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这些信仰多神论萨满教的民族,都会把狗看成是与自己同等的一种生命,他们多戴狍皮帽子.满族人不仅不戴狗皮帽子,而且严禁杀狗、吃狗肉以及使用各种狗皮用品.  相似文献   

5.
辽海丛书     
东北人刻书,予前举吉林盛福之《探源书舫丛书》,以为吉林省一故实。实则盛书无足取。东北有丛书,应自辽阳金毓黻先生之《辽海丛书》始。《辽海丛书》为集十,为册百,举凡历代东北人著述及关涉东北历史、人文掌故者,网罗几尽。先生字静庵,号千华山民,民初肄业北雍,为浠水黄季刚侃入室第子,博学通识,尤熟于东北文史掌故,著书满家。  相似文献   

6.
朱丹川 《风景名胜》2017,(10):50-51
东北大约有200年左右的移民史,99%都是汉人,大多是解放前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闯关东过来的,金人、满族人的后裔目前在东北尚不足一百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隔着一条毛毛道,人就活着两个样.也许是独特的气候,也许是特殊的移民历史,形成了东北人刚烈的性格,东北人就跟四季分明气一样——豪放直爽,不拘泥,个性张扬,爱憎分明.  相似文献   

7.
马秋芬 《旅游》2005,(1):10-13
说起东北,全国人民都知道铁定指向黑、吉、辽。我们要说的“大东北”还带进了内蒙的东北部,地域上更广阔些,概念上更宽泛些。这样,站在中国地图前看,用手轻轻一划,“大东北”的轮廓包括了这只“报晓公鸡”的整个头部。爱上大东北的原因千姿百态,千奇百怪。有人坐一夜火车就为嘴里喷着呵气在哈尔滨的冰灯前和吉林的雾凇下拍照留念,有人从中国的最热的地方来就为“全副武装”地感受一下中国的最冷;有人沉醉于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的壮丽山川,有人就迷恋听每年春天隆隆的“开江声”,喜欢城市气质的人心怡的可能是沈阳的铁西区和长春的电影城,有人爱的就是有着“火辣辣的情呀火辣辣的心”的火辣辣的东北人。在新一年的第一期,我们策划了这一期“大东北”,更多地关注了那里的浓得化不开的地域文化,而并没有只是停留在讲“风景”的层面上。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说爱上大东北干脆不需要查找出原因,附加上条件,找寻出借口,所以,类似“给我一个理由,让我爱上大东北”的话就大可不必劳神说出口了。  相似文献   

8.
民间传说晚于神话出现,必然会受其影响。文章以东北人参传说为例,论证了神话主题在传说中得以再现和扩衍的一个主要原因,乃是由于神话思维在后代人民群众潜意识或无意识中的遗存。神话思维的特点使人参传说处处闪耀着一种圣化生命的情结和圆融处世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二人转在近三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以其独特的"草根"魅力反映出东北人豪放粗旷的性格特征与鲜明的地域文化特性,它强大的包容力使其深深扎根在东北广大人民心中,强大的生命力如野草在东北黑土地上生根、发芽、蓬勃生长。本文通过对二人转发展历程和东北地域环境的分析,提出二人转作为东北民间的特有文化形态,在东北黑土地上所具有的鲜明的地域性魅力。  相似文献   

10.
《山茶》2011,(12):58-61
都说东北人豪爽、开朗、直接,其实,东北的冬天也有这样的性格,秋天一过,它就卷着风,带着雪,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许诺由东北军将领担任安徽省政府主席,以促使东北军东调豫皖。但国民政府内部争议较大,蒋介石也对东北军将领有所顾忌,在东北军移防后他选择了由东北元老刘尚清担任这一职务。刘尚清接任后颇欲有所作为,力图恢复东北人的声誉。但抗战兴起后,毗邻南京和津浦线的安徽省所受影响逐渐加大,安徽省政府只能勉力应对。淞沪抗战爆发后,蒋介石为长期抗战计又筹划更换部分省主席,最终以蒋作宾取代了刘尚清。刘尚清的主政安徽,既配合了国民政府的西安事变善后安排,也为抗战初期安徽省的应变做了一定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宿珈毓 《神州》2013,(35):236-236
东北秧歌一直以幽默风趣和火辣热情闻名全国,经过时代的发展到现在,东北秧歌更是风格独具,形式诙谐,将东北人淳朴的本质和性格发挥的几近完美。我们在分析东北秧歌已具有的特点方面的基础之上,通过具体的时代变化历程和舞蹈作品的研究,分析外来文化对东北秧歌表演风格的影响。恰到好处的处理生活元素和节奏,以及推陈出现几个方面的分析,研究东北秧歌的发展和传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闯关东”作为几代人的情结将要被记忆尘封的时候.“振兴东北”让东北又一次光鲜地站在了世人面前。山东人是“闯关东”的主力军。那这些移民到东北的山东人现在怎么样了呢?为此,我特意走访了三个东北的山东屯。  相似文献   

14.
东北的冬天和冰雪紧紧联系在一起.当第一场雪降临——通常是在10月底或11月初,冬天就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悄然而至.长达半年的漫长冬季,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奇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东北人独特的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域与我国大西北等地的贫瘠、荒凉的大漠有所不同,这里虽然气候寒冷,但土肥水美、自然资源丰饶。在这荆天棘地、茂密山林、荒寒的原野上,东北先民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生发出一种艰苦创业的开发精神。特别是进入近代,这种开发精神全方位勃然兴起,成为关东文化价值取向的底蕴之一,成为东北人所共有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一种内在的惯性动力。它驱动着东北各项事业的发展,使东北边疆地区与中国其它边陲地区相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加速,更具有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6.
卢骅 《纵横》2010,(5):34-37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30多万东北军相继撤出东北。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为了进一步削弱东北军实力,采取“缩编”手段,只给东北军5个步兵军、1个骑兵军的番号和编制。在6个军军长中只有一个人是东北人,他就是号称“土皇帝”的第五十七军中将军长缪徵流。缪素以反共和善于钻营而受到蒋介石的“垂青”,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部下敢于向他挑战并最终把这个“土皇帝”拉下马。于是,在东北军史和中国抗战史上就发生了一段万毅勇斗“土皇帝”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马加是廿世纪三十年代即活跃于坛的名东北籍作家,曾任辽宁省联主席,他大量的小说、诗歌和散作品,不仅描写了东北人民抗战的热情与史实,而且描绘了东北所特有的风土人情。本通过对马加作品的理性分析,从满族化特质角度,揭示出“民族英雄情结”和“故乡草原情结”是其创作意识中的两个基本特征,同时对作家在创作中重视满族民间化,以及重视满族的民族心理和化传统的趋向,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祁州(今河北安国)药市是近世中国集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于一身的全国性药材交易市场。入驻药市的东北商人和山西商人,不同于其他地域商人,为当地药市的发展与繁荣发挥了各自特殊的作用,乃至于祁州药市的历史命运都与所谓的"东北人的剽悍,山西人的算盘"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9.
在东北有这样的民谚:“二十三,灶王上天;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帖倒酉(即贴春联);三十夜,守一宿。”基本可以概括东北人过年的庆祝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东北冬钓     
正冬季凿冰铺鱼,在东北有悠久的历史且形式多样。有的在冰下撒网捕鱼,有的在冰下放置诱鱼进去的器具,定期砸冰来取。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畔的东北人以捕鱼为生。每年冬季到来,江河封冻以后,为了生存,他们又会戴着貂皮帽子,穿着皮裤站在朔风凛冽的江面上,开始凿冰捕鱼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