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书动态     
正《父亲的声音》内容简介《父亲的声音》为朱家溍先生的女儿朱传荣怀念父亲之作。情真意切、文辞流畅。书中怀念父亲,同时怀念父亲的友朋:马衡、启功、王世襄、吴仲超、倪征燠、那志良、庄尚严、冯华等诸位先生,并由此构成那个时代旧式知识分子的人生写照,十分精  相似文献   

2.
马衡是西泠印社为数不多的早期社员,还曾经被推举担任过一任社长,其与印社的历史渊源长达半个多世纪。本文即以此为主线,在努力发掘新材料的基础上,对涉及马衡与西泠印社社史、私人的诸问题,作较客观、全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清末以来,金石学家皆兼治甲骨,马衡先生也不例外。他不仅购藏甲骨,亲自拓印装册,赠送相关单位和个人,为其提供研究便利,还撰写甲骨学讲义,在北京大学开设专题课,去外单位举办专题讲座,对早期甲骨学的宣传与普及,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同时,马衡先生还培养了一批甲骨学人才,开创了甲骨文篆刻新风。  相似文献   

4.
2005年是马衡先生逝世50周年。他从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直至1952年调离,在故宫服务了27年,任院长19年。本文按照时间线索,追溯了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贡献。博物院创建之初,马衡与同仁为捍卫和保存最初的博物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任古物馆负责人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之后,他着重抓了文物的清点,八年抗战中又组织南迁文物的西迁疏散,保护文物安全,立下了不朽业绩,其间还多次举办国内外展览;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领导了故宫博物院的复原工作,接收散失文物,并顺应历史潮流,使南京政府空运北平本院文物珍品去台湾的妄想落空。马衡先生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金石学大师,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5.
追思凡将斋     
马衡搜集石刻拓本9000余件,其中以清代与民国年间出土和发现的墓志、碑版、造像和汉、魏石经为主。这些拓本后归故宫博物院为碑帖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当考古学传入之时,他积极参与考古调查与发掘,他的《中国金石学概论》体现了革新思想。  相似文献   

6.
前言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生于一八七七年,卒于一九二七年,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我院藏有王国维给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的信,现选登其中十五通。这些信多未署年月,从内容分析,应属晚年所书。信中所述,涉及石经、古文字、青铜器、虎符、度量衡、《切韵》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了解王国维的学术观点及其晚年的学术活动有重要价值。原信均无标点,为方便读者,这次发表时加了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7.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马衡教授(1881——1955年)毕生致力于我国金石学的研究,且数十年一直从事历史文物的搜集、整理、保管、研究、展览,以及文物图录的刊印等事业,为我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九六五年我整理了马先生的文集——《凡将斋金石丛稿》 (197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郭沫若同志在《序》文中说:“马衡先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朴学传统,而又锐意采用科学的方法,使中国金  相似文献   

8.
故宫博物院珍藏有数以万计“国宝”级的文物,为了妥善保护这些文物,身为院长的马衡为此费尽了心血,他毕生以保护租国历史文物为己任。《故宫国宝的守护者——马衡》讲述了这位学者视文物为生命的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相似文献   

9.
《世界遗产》2014,(7):144-144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是国家文物局直属的文物保护科研机构。其前身为1935年成立的“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胡适、马衡、朱启钤、梁思成、何思源等都曾经参与这一时期工作。  相似文献   

10.
《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马衡卷》由马衡藏甲骨和马衡辑《甲骨刻辞拓本》组成,项目组以后者为底本,校核北大藏霍保禄捐赠甲骨的著录情况,厘清了长久以来困扰学界的国学门藏甲骨的著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马衡(1881年6月20日-1955年3月26日)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驱之一,郭沫若称其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朴学传统,而又锐意采用科学的方法,使中国金石博古之学趋于近代化。清季以来,大量文物出土,如甲骨、简牍、封泥、瓦当、写经、图籍等,先生总结这些成果,于1923年写成《金石学概论》,对金石学的涵义、对象、范围和方法等作了系统化论述,使古器物学成为一种科学。马衡先生在1933至1952年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他毕生致力于古器物的研究,尤长于金石碑刻的考鉴,有《金石学概论》、《凡将斋金石丛稿》等论著。他去世后,其家属遵嘱将家藏金石拓本9000余件悉数捐给故宫博物院,其中有清代与民国年间出土和访得的碑版、墓志、造像记、题名、刻经诸项,有的拓本上还留下了他撰写的题识。现抄录数篇发表,以纪念这位杰出的金石学家和中国考古学先驱诞辰120周年。  相似文献   

12.
李自华  王蕾 《百年潮》2010,(1):72-76
马衡(1881—1955),字叔平,号凡将斋主人,浙江鄞县人,是杰出的金石学家和中国考古学的先驱。他于1925年担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1934年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直至1952年离职。  相似文献   

13.
在本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前辈学者进行了中国占代兵器史研究的开拓工作。他们在困难的条件下,多方搜集资料,著文论述。例如马衡先生的《中国金石学概要》中有《占兵》一节,王献唐先生有《甲饰》一文,等等。特别是周纬先生,他收集了当时已发掘出土的资料,以及中外博物馆的藏品,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力图写成中国兵器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 1929年11月,马衡教授、常惠先生和我调查了河北省易县境内的燕下都遗迹,1930年春又发掘了故城外老姥台。 1957年、195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局先后组织文物工作队在此进行勘察,对这一重要文化遗迹有厂进一步的全面了解。1961年3月,国务院把它列为第一批全国重  相似文献   

15.
早在1945年,杨家骆、顾颉刚、马衡等十几位专家曾组织了一个考察团对四川大足的石刻进行了调查。当时除在报端公布外,并编印了一本"大足石刻图征"。这是近代比较全面系统地向国内介绍大足石刻的开始。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保护我国古代历史文物,对各地重要的石窟都先后加  相似文献   

16.
我们可爱的祖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古圣先贤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绵连未曾中断,数量之多,在世界上真是无与伦比,也无法统计精确数字。1946年杨家骆曾统计先秦以至清朝末年存佚图书凡十八万一千七百余种,流传至今者仅有七八万种。据《四库全书总目》所著录者有三千五百种,存目六千八百种,总计约一万多种。1911—1949年全国图书出版量约十万余种。孙殿起《贩书偶记》及《续编》不著录已见《四库全书总目》之书,两书所收共一万五千种。《中国丛书综录》收丛书二千七百九十七种,除去重复,共计子目为三万八千八百九十一种。总计起来,共十六万四千余种。此外还有八千七百多种的地方志,不少的佛家典籍,少数民族的图书,文书档案,金石陶玉等拓片尚未计算在内。中华民族文化典籍的丰富,实堪惊人。有人以“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作譬喻,并非夸大之词。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倡学术研究,1921年由评议会决定“类聚各科”,设四种研究所:一、国学门,二、外国文学门,三、自然科学门,四、社会科学门,而首先设立了国学门委员会,有蔡元培、沈兼士、李大钊、顾孟余、胡适、朱希祖、钱玄同、马衡、徐炳昶、陈垣、李四光、袁同礼等二十二人。为了整理古籍,1922年开办编辑室,工作分为三项,有编纂研究学术参考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16,(1)
正2014年是吴昌硕诞辰170周年,全国很多艺术机构都举办了纪念展览活动,浙江美术馆也举办了"西冷峰骨——纪念吴昌硕诞辰170周年暨西冷印社七任社长作品展"。与同一时段的其他展览比较,"西冷峰骨"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它以吴昌硕为重点,梳理西冷印社的传统文脉,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等七任西冷印社社长,他们都讲究传统根基、学识内涵,借古开今、力求变革,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物保护制度创设之初,以马衡、刘复等为代表的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学者群体甚为活跃,他们成立协会、发动舆论,呼吁保存文物古迹,抗议外人肆意来华搜购、采掘古物,坚定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而1928年6月以国学门学者为核心成立的北平文物临时维护会,虽为临时组织,却上承新文化运动后的新式文物观念,在东陵盗案、抗议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安德鲁斯考察团事件中据理力争乃至实际交涉,最终并入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且为1930年《古物保存法》的出台提供了智力支持,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于右任(1897—1964),陕西三原人。国民党元老,近代杰出的书法大家。其书自成一家,世称“于体”。于先生所用印章多出自名家之手;他与当时的吴昌硕、齐白石、马衡等一些著名篆刻家都有友好往来,而与印坛巨匠吴昌硕的交往尤深。吴氏曾亲自为于右任刻印多纽,如用昌化鸡血石刻制的“于”、“右任”对章,多见于上世纪20年代的书法作品上;他有用田黄石刻的“啼血乾坤一杜鹃”(于氏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等报刊时发表文章曾用笔名之一)与“关中于氏”对章,一白一朱,多见于30年代初至抗日战争初期的作品上。尤以表明籍贯的“关中于氏”更受于先…  相似文献   

20.
金石学是古代中国一门传统学问,马衡先生说:“金石者,往古人类之遗文,或一切有意识之作品,赖金石或其他物质以直接流传至于今日者,皆是也。以此种材料作客观的研究以贡献于史学者,谓之金石学。”①金石学兴起于北宋,在清朝盛世时期极度繁荣,晚清金石学著作依然层出不穷;并且,以清末三大发现为契机,开始了向近代考古学的过渡。关于清代金石学的特点和地位尚鲜见专论,本文拟对此作扼要的探讨。一、清代金石学兴盛的主要原因学术的发展都不免要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金石学之所以在清代走向鼎盛,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