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天发神谶碑亦名"天玺纪功碑"、"岩山纪功碑"、"三段碑"、俗称"落星石"。在晋、宋时已折为三段。上段21行,每行5字(其中第12行6字,第13、16、18、20行各5字半,第17行7字半),计存全字107,半字5。中段17行,每行2—7字不等、计存全字85,半字15。下段10行,每行1—3字不等,计存全  相似文献   

2.
杨远  董睿 《文博》2006,(4):30-32
河南省文史馆藏有一张由元代画家高克恭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书丹的石刻拓片——《玉清观碑》,高264.5cm、宽85.5cm。碑额二行,行二字,篆书(图1);碑阴额二行,行四字,楷书(图2);碑文十七行、满行四十七字,楷书(图3)。王之纲  相似文献   

3.
元代竹温台碑全名“大元敕赐枚中顺大夫诸色人匠都总管府达鲁花赤竹君之碑”。刻于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该碑于民国10年(1921年)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南7公里的乌兰板村,原碑已佚,碑文抄件及有关情况记录在《翁牛特旗志》中。据《翁牛特旗志》载,竹温台碑用大理石雕刻,高4.67、宽1.51,厚0.27米,碑文共27行,行70字,正书,近2000字。碑额为篆  相似文献   

4.
《文物》1980年第7期发表的用契丹和汉两种文字合刻的辽圣宗统和四年(986年)《耶律延宁墓志》,是迄今发现的有确切年代的契丹文墓志中最早的一件。该墓志所刻文字共二十四行,前十八行上半部为契丹大字,下半部分及最后六行均为汉字。与它同类型的墓志和碑刻,还有辽兴宗重熙十年(1041年)《北大王墓志》、重熙二十五年(1056年)《故太师铭石记》、辽道宗大安五年(1089年)《萧孝忠墓志》,以及《应历碑》、《静安寺碑》、辽太祖墓残碑等。这些现存的契丹大字碑刻,都是在失传六百多年后于本世纪陆续出土的。  相似文献   

5.
从强独乐建周文王佛道造像碑看北朝道教造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强独乐建周文王佛道造像碑,原石已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曹琦同志有旧藏拓本。碑通高1.47、宽1.12米。碑额十五行,行四字,字径7厘米。阳文楷书。题作"此周文王之碑大周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散骑常侍军都县开国伯强独乐为文王建立佛道二尊像树其碑元年岁次丁丑造"。碑文凡四十行,行三十四字,字径2.5×2.8厘米,共一千三百余字(图一)。碑早经《舆地纪胜》、《舆地碑目》、《金石苑》、《金石目》、《十二砚斋金石  相似文献   

6.
《杨淮杨弼表记摩崖》,汉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黄门卞玉为文,镌于汉中褒谷石门西壁《石门颂》摩崖之南侧,通高216厘米,上沿宽67厘米,下沿宽50厘米,文七行,行二十四至二十六字,字径5—7厘米,隶书。一九七一年前迁入汉中市博物馆,近拓除个别字漫漶之外,余皆清晰可  相似文献   

7.
1981年,仪陇县文管所征集到一套邓石如的篆、隶、真、行、草五体书帖碑刻。这套碑刻是南图乡北台嘴村六组李家大院的传世珍品,系李氏先人花费重金,从文化繁荣的江浙购得乾隆、嘉庆年间誉满江南的著名金石书法家邓石如的五体书墨真迹,聘请技艺高超的石工,分别镌刻于35块青石板上。石板长101、宽37、厚4.5至7厘米不等,两面镌字,每面行、字不一。有12行每行5字的,有9行每行4字的,也有8行每行3字的,视书体和内容而异。 邓石如,清乾隆嘉庆时安徽怀宁人,初名琰,嘉庆时因避  相似文献   

8.
嘎仙洞祝文刻石与河南嵩山高灵庙碑同为北魏早期石刻。高灵庙碑太延年号(435—440年),祝文年月太平真君(440—451年),这两件石刻不但年代相联,而字的写法亦大致相同。如祝文刻石第一行维太平真君的"维"字,第二行天子臣燾"燾"字的四点,射字、官字,第三行中书侍郎的"中"字,李敞的"李"字,第七行惟祖惟父的"惟"字,第八行末的"剋"字等,都与高灵庙碑的字体写法相似,高灵庙碑字书写谨严秀丽,相传是道士寇谦之所书。碑石经过细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手书剑门诗卷,模推.长254、宽93厘米;内心长172、宽78厘米。米黄色全绫装婊。诗丈从右至左竖行题写,行书字体,字大10至16厘米不等。计12行,7O字:正文7行.跋语4行、字略小于正文,署名1行。诗卷左下角铃有3X3厘米宽边朱文线篆收藏章~方,章丈从右至左竖3行刻字.文曰“四)11省剑阁县文化馆藏”。1991年经四JI哈文化厅文物鉴定组鉴定为“三级文物”藏品。诗卷因无标题.姑且按照习惯,以第一句诗“剑门天失险”.取其“剑门”二字为题.因称《剑门诗j。1966年4月20日上午10时许.从j一元方向驶来一辆银灰色的卧车.接着又是…  相似文献   

10.
南阳市博物馆现存碑刻中 ,有一通清代“马站牛站”碑。该碑原存南阳县石桥镇 ,196 4年移至市博物馆保存。碑呈长方形 ,碑身已断裂为上下两截 ,下部字迹剥落 ,漫漶不识。碑通高 14 4厘米 ,宽 55厘米 ,厚 12厘米。碑文楷书 ,文 4行 ,存字最多的行 14字 ,共存 4 7字。文为 :“马站牛站 ,累死穷汉 ,极为   , 行……更换。我今去后 ,再若报尔 ,执 告……院。期于尔等 ,永久为愿。顺治十二年十月吉旦 ,东昌  溥……。”该碑刻立于清顺治十二年 (公元 16 55年 ) ,立碑者籍贯东昌 (今山东聊城市 ) ,“溥”为顺治进士 ,时任南阳府推官任克溥。…  相似文献   

11.
刘涛 《文物》2005,(12)
长沙东牌楼7号古井(J7)中出土的东汉简牍(以下简称“东牌楼汉简”),有200余枚,多数双面书写,少数单面有字。其中9枚简牍上写有东汉灵帝年号,而且灵帝在位的4个年号都可见到,早者建宁四年(171年),晚者中平三年(186年),属于少见的东汉后期简牍书迹。这批汉简所见书体非常丰富,有篆、隶、草、行、正书五种形态。这里所作的书体划分,  相似文献   

12.
李森 《考古与文物》2008,(1):100-101
2006年夏,笔者在山东青州市于友人处偶见一通北齐墓志.该墓志圭首碑形,石灰石质,刊刻于武平三年(572),右上角有一裂隙.志石通高73(含榫)、宽32、厚7厘米.额题"齐故张君墓志铭".志文正书,14行,满行24字(图一).  相似文献   

13.
汉代徐胜买地铅券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博物馆收藏一件汉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徐胜买地铅券,未见于著录。兹作介绍和浅释如下。铅券长47、宽约4、厚0.2厘米。有隶书三行,第一行46字,第二行43字,第三  相似文献   

14.
《文物》2014,(8)
<正>2010年3月,延安市城南虎头峁出土唐罗何含墓志一合,现藏延安市文物研究所。墓志砂石质。志盖呈覆斗形,盖顶长38.5、宽36厘米,正中为棋盘格,每格一字,篆书阴刻"大唐故罗府君墓志铭"9字,四刹宽16.5厘米,饰牡丹纹(图一)。志石近正方形,长65.5、宽65、厚17厘米。志文楷书,阴刻,有栏,共26行,多为满行27字,后6行满行53字(图二)。延州  相似文献   

15.
此碑于1954年10月,出土于长安东乡郭家滩(现划归西安市区),今存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碑额高、宽0.8、碑身高1.64、中宽0.84米。碑额三行,行四字,篆书曰:"大唐内给事上柱国李君之碑。"文共三十三行,行五十八字,正书。兹录如下:大唐故上柱国内给事李君之碑,(空三字)会昌寺释善威制文,(空二字)河东闻喜裴守真  相似文献   

16.
1980年冬山东省枣庄市文物管理站普查文物,在台儿庄区张山子公社官墓村发现残损的东汉纪年墓碑一块。碑残长86、宽32、厚13厘米。碑文残存五行,自上而下,除第二行十三字外,其余四行均十四字,共计六十九字。书体属于汉隶,字行间有界格(见图)。录文如下: 熹平三年五月癸酉朔廿四日丙□  相似文献   

17.
后晋兵部尚书任景述墓志考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晋故兵部尚书西河任景述墓志,1997年陕西省西安市西郊鱼化寨章浒村出土。1997年10月陕西历史博物馆征集,志盖为覆斗形,篆书“大晋故西河任公墓志”,3行,行3字,共9字。四刹线刻蔓草及十二生肖纹,盖66×64厘米,志67×65厘米,志石附图,楷书39行,行38字,除空格外,共1383字(见图)。兹将墓志铭原文抄录,并标点于后。  相似文献   

18.
开封市文物部门在80年代的文物大普查中,从朱仙镇的老谭家寨征集到该村村北出土的一方北魏时期的“开封县郑胡铭”墓志砖。现介绍于下。该砖长36、宽17、厚6厘米。正面铭文竖写两行,第一行“延昌四年岁在乙未”8字,第二行“开封县郑胡铭”6字,共14字。字体大小不一,不够工整,表现出仓促、潦草的痕迹(图一)。背面竖刻14栏,铭文占12栏,末尾空白两栏,每栏内4~8字不等,共71字(包括残损不清的4字),录如下(图二)。  相似文献   

19.
正衡方碑又名汉卫尉卿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隶书。碑高231、宽145厘米。有额,隶书,阳文,二行,行五字。文为"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额下有穿。碑阳二十三行,行三十六字;碑阴题名二十六行,字多漫漶,大多失拓。碑立于东汉建宁元年(168)九月,原在山东省汶上县郭家楼,清雍正八年(1730)汶河泛滥决口,该碑仆卧。村人出资重立。1953年移至山东泰安岱庙内。  相似文献   

20.
契丹大字《北大王墓志》考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墓志的发现辽代北大王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昆都公社的一个辽墓群中。该墓在解放前已被盗掘,墓门打开。1975年冬,当地社员进山劳动时进入墓中,发现仅存的一合墓志,随即送至旗文化馆收藏。墓志青砂岩质。志盖上圆下方,呈圭形。中高94、侧高70、宽61、厚7厘米。正面中央刻篆体汉字"北大王墓志"一行(图一),背面正刻汉字二十一行(图二)。志石长方形,高96、宽62、厚6厘米。上刻契丹大字二十七行(图三)。由于志盖与志石形状不同,志盖背面第六行汉文底部还残存一个契丹大字"(?)",我们推测,志盖是利用一个原来刻有契丹大字的碑打磨后改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