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县南朝画像砖墓是一座画像内容丰富、广受学术界关注的墓葬,近年南阳盆地周围新发现的画像砖材料和相关文献记载为重新审视该墓的图像主题及配置方式提供了可能,四幅乐舞图中的两幅可能表现的是荆襄地区独具特色的西曲歌舞和文康乐舞,另外两幅鼓吹图也深具地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猿骑"考——借助汉代画像资料的探索》一文列举了六幅汉代画像来证明汉代已有"马戏"或"戏马"表演,但作者列举的六幅画像没有一幅是"马戏"或"百戏"表演,这些画像或为麒麟,或为马但并非"马戏",亦与百戏表演无关。  相似文献   

3.
正乾隆帝平定准噶尔与大小和卓的叛乱,统一天山南北1644年八旗劲旅攻入北京,击败了推翻明朝的李自成农民军,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清廷入主京城的第二年,远在西陲的厄鲁特蒙古(西蒙古)和叶尔羌汗国可汗先后派出贡使前往京城,请求按照明代旧例继续朝贡,获得了允准。清廷封赏各部首领,予以笼络和安抚,以便集中力量解决以南明小朝廷为代表的抗清  相似文献   

4.
清朝与哈萨克汗国正式交往,始于乾隆朝中期。本文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录副奏折为核心史料,结合其他相关史料,分析清朝与左部哈萨克首领阿布赉、右部哈萨克众首领间的首次使者往来,确定了哈萨克最早遣使表示归附清朝的时间,考察乾隆帝对哈萨克政策的转变过程。针对学界普遍公认的清哈间首次通使发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传统观点,在清朝与左、右部哈萨克首次通使时间、双方所遣使者各为何人以及阿布赉归附动机及清廷具体考量方面提出管见,以供同好。  相似文献   

5.
岷江流域汉画像崖墓分期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流域画像崖墓分布在成都所属的新津县;乐山市所属的五通桥区、沙湾区、青神、夹江、犍为、彭山县;宜宾地区的宜宾县等地。据不完全统计,已暴露在外、并作了调查记录的画像崖墓总数约130座(尚不包括只有建筑雕刻的崖墓)。每座墓的画像数量差异较大,多者达二、三十幅,少者仅一、两幅。画像崖墓大多数早年被盗扰,有的连墓室也受到严重破坏,或已成空墓,或虽有残留又多未经科学发掘,随葬品的情况鲜有明者。这些情况,给画像崖墓的综合研究带来不少  相似文献   

6.
唐长寿 《四川文物》2005,(6):53-54,86
闻宥《四川汉代画像选集》中录有新津崖墓出土画像崖棺画像多幅,其中有“戏猿”图两幅.图中“妇人被猿背负”和“妇人坐于山洞之中”的内容是了解该图真实含义的关键.该图表现的应是一幅与妇人和猿有关的鬼神传说故事,正确定名应为“玃盗女”图.该图很有可能表现了四川西部山区汉晋时期人猿杂处的现状下发生的怪异事件,反映了四川古代的特定地域的生态环境和土著居民的生存状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汉墓画像中的“驱鬼辟邪”一类的画像石.  相似文献   

7.
一、“雪芹先生”画像简述1963年2月19日,河南省博物馆收到商丘县郝心佛寄来一幅“雪芹先生”画像(图一,以下简称画像)和一册“瘗鹤铭”摩崖题记拓本。当时省馆给郝汇去人民币十元(图二),结束了此事。画像是一张整纸,纵25.7、横46.9厘米,对折成两页。右页为画像,像的左上方有“雪芹先生,洪才河泻,…  相似文献   

8.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60年代初,一古董商为了生计,竟然伪造出一幅曹雪芹画像卖给了河南省博物馆。因一代文豪曹雪芹画像从未现世,此画一出,举世震惊,立即在红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时至今日,真相大白。本文以翔实的资料回顾往事,首次向外界披露了这桩“红学公案”。 一 1963年2月19日上午,河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韩绍诗(现已退休)收到商丘地区商丘县城关镇古董商郝心佛寄来的一幅曹雪芹先生画像。 画像是一本册页的一页,可对折成两扇,纸面已经发黄。右扇画着一个席地而坐的中年人,身着  相似文献   

9.
敦煌莫高窟第98窟供养人画像多达251身,文章以该窟画像为案例,从画像本体出发,分析了画像在洞窟中的位置布局、画像的两种组织形式以及画像所持供养物品等,探讨了它们与供养人之间的尊卑关系问题。整体而言,位于洞窟内部南侧的供养人画像要尊贵于北侧;位于佛坛前部和后部的供养人画像的尊卑关系,是由东向西分为四级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0.
敦煌佛爷庙湾墓伯牙弹琴画像之渊源与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早期墓葬图像系统中,同一题材的图像反复地出现,构成了一种社会习俗,其背后当蕴涵着能为当时人所普遍认可的观念,该观念决定了此图像在墓葬中应出现的位置以及与之相配置的图像系统,是图像进入墓葬的内在依据和动力。本文以敦煌佛爷庙湾出土的伯牙弹琴画像为例,依据文献记载、铜镜铭文和图像自身的逻辑,着重考察了佛爷庙湾伯牙弹琴画像的渊源及其背后所蕴涵的观念,即图像的含义。作者指出,敦煌佛爷庙湾伯牙弹琴画像与四川、湖北及浙江等地区的图像联系紧密,认为该画像实际上起着调和阴阳的作用,暗示着升仙的必要条件,是升仙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1.
1949年9月,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前夕,要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毛主席的画像,究竟挂哪一幅画像,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周恩来的面前。当在天安门前悬挂毛泽东画像形成中央一致意见之后,作为开国大典的总筹划者,周恩来为在国庆节那天在天安门城楼前挂一幅毛泽东的巨幅照片,已经多次派摄影记者来到丰泽园,为毛泽东先后拍摄了几幅正面肖像。  相似文献   

12.
清代乾隆时期的彭家屏案一般被认为是文字狱,但实际上彭家屏之所以被杀,有着深刻的党争背景。他是李卫的亲信,在与鄂尔泰的派系斗争中充当急先锋。他的升迁、被重用,到失宠、被杀,与当时的党争形势,特别是鄂派势力的消长密切相关。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始终有乾隆帝在背后做推手,这反映出乾隆帝本人驾驭党争手段的变化。本文通过使用大量未刊档案,揭示了彭家屏为官经历,以及他与乾隆帝、鄂派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文字狱或许只是专制帝王整肃派系、消除党争残余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丛薄行诗意图》与《清高宗大阅图》是以乾隆皇帝为主角的两幅场面宏大、气势非凡的巨幅画卷,是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奉旨于乾隆二十三年十月间先后绘成。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在这一年同时绘制两幅巨画?它们之间有无联系?绘制这两幅画卷的意义何在?本文通过对画面内容的分析和对清军平息南疆大小和卓木叛乱时布鲁特民族主动归顺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论述,阐明了乾隆皇帝在平准平回战争中,以不同的民族宗教政策,区别对待有别于满蒙民族的信仰回教的布鲁特部,从而顺利推进了清廷统一西北的战争。这两幅巨图,既体现了乾隆优待礼遇布鲁特部的重要举措,又是清代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4.
李湜 《文物》2012,(4):75-82,1
沈振麟是晚清如意馆的宫廷画家,主要活动于道光元年(1821年)至光绪八年(1882年),主要作品为清代帝后的御容像。作者以清代档案等文献为基础,考察了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道光至光绪年间的御容像,确认其中有7幅道光皇帝宁的画像为沈振麟所画。这些画像对皇帝的服饰、居住环境等作了真实的表现,为这一时期宫廷史、工艺史及生活史的研究提供了图像资料。  相似文献   

15.
张岳琦  李次岩 《纵横》2008,(5):30-35
2007年4月间,网上有一则消息:一幅人物画像标价为1115万美元。且不论这则消息怎样,当我们提起张志新案件的平反,提起真理标准的讨论,提起中国的改革,以及广东的经济特区和开放搞活,我们就很难绕开这幅画像的主人公,他就是曾经担任辽宁和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今天,我们请来跟随任仲夷工作多年的秘书张岳琦和李次岩,为我们讲述任仲夷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紫光阁功臣像》是清朝乾隆皇帝组织宫廷画家绘制的一套大型人物肖像画作品,总数达二百多幅。但是这些作品在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北京期间散佚而不完整了,目前只有近三十幅作品存世。本文考证了阿桂的三幅画像,其中两幅藏于北京故宫,一幅由香港苏富比公司近期征集。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17,(11)
正皇帝和大臣是中国古代书画创作群体较为特殊的部分。鉴赏帝王和大臣书画,就能深切地体会到,一方面,君臣恪守秩序,谨言慎行;另一方面,君臣又有追求闲适的本性。在收藏市场上,皇帝书画尤以清代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御笔最受追捧,大臣作品的行情也日益升高。澳门中濠典藏2017秋拍中,有多幅皇帝和大臣作品,仅举雍正帝、乾隆帝御笔及两位状元蒋溥、钱维城赏析。  相似文献   

18.
清朝以推崇传统儒家文化及怀柔边陲少数民族的治国方略绵延了近三百年历史。在此背景下,清帝巡幸成为重要的治国手段。行宫是帝王巡幸途中日常起居与理政的重要保障。涿州是清高宗乾隆帝多条巡幸路线上的必经之地,因此清廷在此兴建行宫。涿州行宫自建成以来数次作为皇帝南巡、西巡及谒泰陵的驻跸之所。其"前宫后苑""宫苑结合"的建筑布局,多角度扩大空间感的构思以及对区域文化内涵的利用,以小见大,反映了紧凑型宫殿扩展空间的经营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东周画像铜器的器表或内壁刻有许多人物画像并构成不同活动场景,射礼场景便是之一。古人将射礼分为四种,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对照先秦文献,不难发现这些铜器上的射礼画像并不完全相同,它们所呈现的是不同的射礼场景或同一射礼的不同阶段。此外,受限于器物的造型、尺寸、二维表面以及透视构图法的不成熟,画像并非对射礼场景的如实再现,而是经过视觉转化后的画面。  相似文献   

20.
1987年第六期《考古》刊登了四刀省博物馆题为《四川彭县等地新收集到一批画像砖》一文,该文就近年来在四川彭县三界、升平、九尺以及什邡县等地收集到的五十余方画像砖作了逐一介绍。其中一幅画像特别引人注目,画面中部绘一大型圆鼎,由半圆形的鼎身和圆盖两部分扣合而成,鼎身遍布卷云纹。鼎侧有曲尺形双耳、兽蹄形三鼎足,鼎盖上环纽、纽上系绳。大鼎左右各一人,通过定滑轮手拉长绳,用力提鼎〈见该文图二、2〉。该文作者把这幅画像定名为“泗水升鼎画像砖”,认为此画像所刻系“秦始皇派人到泗水打捞宝鼎的故事”。 这幅画像真的是秦始皇泗水捞鼎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