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晚清书院制度的兴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书院制度的兴废葛飞中国私人授学的传统渊源于三代。唐正其名,至宋则昌盛,到清末废止,书院制度先后亘延一千多年。一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薄西山,其文化教育也呈现前所未有的衰败和空疏。时至晚清,教育已远远落后于时代。而对教育所彰露出的种种弊端及所面临的西方文...  相似文献   

2.
清前期,时人形容浙江海防形势喜欢用藩篱、门户与堂奥来描述,由外至内,分别是藩篱、门户与堂奥,与此对应的制度分别是巡洋会哨制度、海禁制度与保甲制度。这三个制度构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浙江海防体系。  相似文献   

3.
4.
清朝前期,作为核心疆土界定概念的"版图",并非如学界普遍认为的系指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区。其时,"版图"的内涵、外延尚无清晰的界定,国人对土司地区、台湾生番之地、重要属国的定位多有歧见。乾隆朝以前,清人中较主流的观点认为,"版图"包括行省地区(不含台湾生番之地和土司地区)、东北三将军辖区、诸藩部。乾隆朝起,土司地区亦多被视为"版图"。清人对"版图"的认定,标准有异,但基本以纳贡为底线。自根本上言,"版图"概念的模糊性,是天下主义影响下的产物;而其维系,得益于清朝在中华世界秩序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清代"边缺"大致包括海疆缺、烟瘴缺、沿边缺、苗疆缺四种类型,康熙二十五年(1686)广西烟瘴缺之确立,可视为"边缺"正式订定的标志。"督抚题补"和"俸满优升"是"边缺"的核心制度架构。清朝以"人地相宜"为施政宗旨,量地定缺,因缺选官,形成了边疆官员选任体制中激励与恩恤并用的长效机制,体现出"朝廷所以体远臣、重边疆"的中心用意。"边缺"不仅缓解了清前期边疆"缺官"问题,还使得清朝边疆治理更具灵活性、实效性和延续性,是清代边疆职官制度创新和边疆治理深化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汉奸"一词自清雍正朝起被大量使用,并成为官方语言,其中的"汉"也延续了明代指称"汉人"的含义。自乾隆朝起,随着"汉奸"一词使用范围的扩大和"民人"范围的扩展,"内地民人"逐渐成为官方认定"汉奸"的身份条件。作者通过对雍正、乾隆、嘉庆和道光四朝"汉奸"身份的考证,认为"汉奸"一词中的"汉"在清前期并非专指汉人,而是指包括了汉民、"熟苗"、"熟夷"以及回民等在内的编户民人。  相似文献   

7.
《大明一统志》卷37载:"公署,洮州茶马司,在卫治西,永乐九年建."而《明史》卷75记载,"茶马司.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从九品.掌市马之事.洪武中,置洮州、秦州、河州三茶马司,设司令、司丞.十五年改设大使、副使各一人,寻罢洮州茶马司,以河州茶马司兼领之.三十年改秦州茶马司为西宁茶马司."(中华书局,1974年,...  相似文献   

8.
论清前期官员的任职地方回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前期,统治为了整顿吏治、巩固皇权,制定并推行了严密的回避制度,清前期的回避制度十分庞杂,此从历史特点和历史局限两个方面对清代前期官员任职地区回避制度进一步作出了理论的概括和评价,通过考证纠正了古人的某些错误记录,并对今人的某些诠释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9.
河湟地区,即今天的青海湖以东,兰州以西,祁连山以南,黄河以北的湟水流域广大地区。这里既适宜畜牧业生产,又适宜农牧业生产,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民族在此生息和繁衍。河湟地区的开发有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明代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明代的移民制度、卫所统治制度以及官营茶马制度都对河湟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民族融合等方面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明代河湟地区移民、卫所统治及茶马互市制度的分析,研究三者对当地经济和民族融合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并探讨其对历史潮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明代海北盐课提举司是明初所设六个盐运司、七个提举司之一。该提举司在明万历年间即被裁革。整个过程,既反映了海北乃至广西地区经济变迁的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一个违反经济规律的制度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终究窒碍难通。本文拟追溯这一兴废过程并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明初在两广设立了两个盐课提举司:一是广东盐课提举司,设在广州府,下辖十四个盐场,计有广州府境内的靖康、归德、东莞、黄田、香山、矬峒、双恩七场,惠州府境内的咸水、淡水、石桥三场,潮州境内的隆井、水江、招收三场以及海宁的海晏盐场。再一个就是海北盐课提举司,设在…  相似文献   

11.
正在交通极不方便的古代,在水路不兴的西南地区,商人贩运商品,全靠人背畜驮,其中,专门用牲畜从事长途贩运业务的人被称为"马帮"。因所交易的货物以茶叶和马匹为大宗,马帮们长途跋涉所走过的道路,人们就称之为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戏剧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清廷定都北京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顺治朝为始,清代前期的戏剧文化、戏曲艺术的总趋势是在不断发展的。其间,清前期的帝王曾对戏剧文化政策进行过一些调整和改变,致使其发展过程几度风雨.几经波折,但是.他们对当时能够代表祖国的主要剧种是积极扶植的,同时,对一些地方戏剧也并不一概排斥.因此,在清前期才出现了如昆曲再度繁盛、《京腔十三绝》、徽班进京等彪炳中国戏剧文化史册的重要篇章。满族人关后的戏剧文化,主要体现在康熙、乾隆两朝,上述几个重要篇章也正是在这百余年内出现…  相似文献   

13.
阿拉善蒙古形成之时,正是清前期西北地区各方政治势力矛盾冲突不断加剧的时期,本文将阿拉善蒙古放到这一动荡局势中进行考察,分析了其与西北其他势力集团的复杂关系,探讨了其与清政府之间相互选择的过程,并论述了阿拉善蒙古对清政府稳定西北局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清前期中国与巴达维亚的帆船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与巴达维亚(雅加达)的帆船贸易,既是清前期南洋贸易的主体,也是中荷通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多世纪,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的兴衰,反映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帆船业由依靠、利用到排斥的过程;同时,也记录了中国商人和南洋华侨,在西方资本主义掀起的商战中,反抗霸权主义的斗争,以及他们对印尼经济发展做出的卓著贡献。18世纪前30年,被称为中荷间接贸易时期。此间,荷兰东印度公司不直接派船到中国口岸,而是依靠中国帆船来往于闽广和巴达维亚之间,完成进出口贸易。这种通商方式,客观上为刚刚弛禁后的中国…  相似文献   

15.
明朝末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经过40余年的征战,建立并巩固了后金(清)政权。此后,历经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真、弘历五代皇帝的努力,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发展。清朝皇帝之所以能成功地统一边疆地区,有其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本文拟从分析清政府制定北部边疆政策的过程及其影响两方面来探讨其政策得失。  相似文献   

16.
清朝的多语种公文奏报系统中,尤以满文和汉文最为重要,经历了从满汉文并重到强化满文的过程,乾隆时期甚至发动复兴新清语的社会政治运动。皇帝在理念上追求满汉公文系统并行以达“同文之盛”的目标,但在实践过程中,满汉平等“无异视”与“首崇满洲”两种观念始终存在博弈与竞争。清朝统治者既未文化隔离,又积极避免汉化,在两者之间不断纠偏,寻求平衡,这种情形在清实录、宫廷满文寄信档与地方珲春副都统衙门满文档中都能得到充分印证。  相似文献   

17.
明朝末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陆续来到中国,并在1685年清朝政府下令四口通商后,同中国展开大规模经济贸易。这种交往催生出了负责同非中国朝贡国的欧洲国家交往的通事。他们既是翻译官,又是政府对外政策的执行者,对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起到了一种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清前期的历史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清前期的历史走向纳入世界历史发展的范畴考察。指出康乾盛世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后一个巅峰,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处于资本主义迅疾发展的世界环境中,清朝统治者抱残守缺,闭关锁国,远远落伍于世界资本主义的潮流。面对内部的土地集中、财政困乏、吏治腐败、军备废弛,以及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侵略,刚从奴隶制脱胎而出的清朝统治者回天无力,盛世转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赵翼通过颂天命、颂皇恩、颂盛世、颂仁政、颂《明史》、抑胜朝、回护本朝之短等方式来颂清,又通过在叙事曲折之中微露真意、在考论史事之中讽喻当朝、在揭露社会矛盾之中批判当朝弊政等方式来刺清。他在颂清与刺清之间的彷徨,是文化专制与良史操守之间的内在紧张、皇权崇拜倾向与自我意识之间的矛盾、"超越前代"思潮对读书人时代自信的激发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赵翼以显性的方式颂清,以隐性的方式刺清,既与他置身于"文字狱"酷烈的乾嘉时代有关,又与他内心深处对清朝的认同甚至崇拜有关,还与读书人在检讨历史时油然而生的时代自信有关。  相似文献   

20.
清前期东北地区的满文学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以前,东北边疆少数民族居住的吉林和黑龙江将军辖区内,出现了十余所满文学校。清代官书对此记载甚少。汉族流人笔记根本没有提及,遂使这些曾存在长达200年之久的满文学校湮没无闻,以致新出版的《满族大辞典》中连“满文学校”的辞条都没有。本文拟就东北地区满文学校的建立原因、分布地与管理情况及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中的地位,提出若干意见,敬请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