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晚清之际,新疆和台湾先后建省。一是西北陆疆边陲,一是东南海疆重地,二者建省的背景、过程、方式和结果既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新疆和台湾建省的经验很多:因时变通,顺势而为,及时调整边疆治理策略;政界和学界协同,中央和地方协调,共同制定边疆治理政策;仔细规划,稳健推进,建省新政得以认真贯彻实施;边疆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建设并举;良好政策的落实需要高素质的官员群体。这对研究近代中国边疆治理方略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1884年新疆建省后,作为第三任巡抚的饶应祺大力发展屯垦,推广学堂教育,升级新疆行政建置改革,充实和完善南疆基层治理力量,妥善处置民变,机敏处理涉外事件,保证了新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饶应祺履职西北40年、主政新疆8年,能够于内忧外患之际维护国家统一,使新疆与中原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他的施政理念和实践对于当代新疆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乾隆时期统一新疆之初,清政府将伊犁作为统辖新疆的中心,迁移驻防人口及屯垦人口,人口增长迅速。晚清边疆危机时期,由于战乱破坏和沙皇俄国对土地和人口的掠夺,伊犁人口数量急剧减少。新疆建省后,虽然历经20多年的发展,伊犁地区人口恢复缓慢。纵观清代伊犁人口的演变,其阶段性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4.
清朝乾隆年间统一新疆后,北路伊犁与东路乌鲁木齐两地军府体制逐步建立,随之而来的大量满汉官兵及外藩朝贡人员对口粮稻米大量需求,促使两地开展水稻种植。文章利用满汉文档案资料详细探讨了伊犁与乌鲁木齐等地的水稻种植始末,包括试种时间、稻种来源、种植形式与收获分成等内容,并指出两地水稻种植的总体特色(兵屯、民屯、旗屯与商屯并存,汉人、满人及维吾尔人均参与其中),这些特征正是清朝治理新疆期间当地人文政治地理、自然经济地理及族群分布格局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5.
新疆建省以后,随着移民屯垦与矿务日进,旧名卡克里克的婼羌以其联络甘青、沟通南北的交通中转地位,进入区域开发的快车道。目前学术界对晚清婼羌开发的研究,主要从郡县制、官路开辟等自上而下的视角切入,而对移民群体、婼羌当地人群的政策响应研究较为少见。以近代西方游记为基础,结合奏折、文集等汉文资料,对晚清婼羌区域开发进程的研究发现,在水土条件集中于串珠状绿洲的地理背景下,外地移民以卡克里克为据点,农垦活动旋种旋弃,世居当地的罗布居民则迁往米兰绿洲等处,并调整生活习惯。对晚清婼羌区域开发的案例剖析,探析资源紧缺条件下婼羌土著与迁入人群两个群体自下而上的政策反馈与行为调适,可以更为立体地认知新疆建省以后清政府的地方治理与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6.
《回疆则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部重要的地方性民族法规,《回疆则例》是新疆建省前清朝处理新疆南部民族事务的主要法律依据。本文认为《回疆则例》的编纂与修订不仅反映了清朝对新疆治理的不断深入,而且作为处理新疆民族事务的经验总结,还充分体现了清朝“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及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新疆各种法律文化之间的互相调整与适应。但是由于并没有触动南疆的伯克制度和清朝在新疆的统治体制,该法编纂与修订实际上仍属治标不治本,在本质上也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下半叶,外患的加剧严重破坏了新疆社会生产力。1884年,清政府通过新疆建省和以“建省”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及20世纪初在新疆推行的新政,废除了长期存在新疆维吾尔族社会中的伯克制,有力地促进了维吾尔族社会的发展,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乾隆通宝背穿上“九”和光绪通宝背穿上“九年十”的红钱,在新疆清钱中“仅见”。在新疆红钱背面铸“九”和“九年”,是清廷于光绪九年(1883年)批准在新疆建省方案后(光绪八年阴历十一月十五日批准),刘锦棠奉旨开始组织建省工作的一年。刘在这一年中委任了南疆各级官吏,这是建省的开始,是新疆地方历史上之重大事件,对此,南疆两大铸钱局,库车和阿克苏都铸造了建省纪念币。  相似文献   

9.
从晚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到新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5年),共七十一年,这七十一年是新疆近现代货币史上最重要的阶段。对这一阶段新疆近现代货币史的分期研究,主要有“五期”、“四期”之说。本文从货币史的角度出发,试对此做出新的探讨,期望推动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清政府推行"新政"期间,要求全国各地编写本地的乡土志。尽管新疆各地的乡土志质量参差不齐,但却是新疆各府、厅、州、县基本情况的原始记载,对研究晚清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物产、风物等有着重要价值。目前共找到44部新疆乡土志,这些乡土志的史料来源,主要有正史记载、摘录前志、档案碑记、实地调查等四种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新疆图志·军制志》是一部专门记述新疆历代兵制演变的志书,然而讹误甚多,本文针对其中出现的人名、地名、时间、官职、数字及叙述的讹误进行了考证。讹误的造成主要与《新疆图志》的编纂组织形式及印刷过程的排印、校对不精有关。  相似文献   

12.
清朝统一西域后,军府制及府县制、扎萨克制推行到了吐鲁番地区。清朝政府在吐鲁番地区行政管理体制是扎萨克和府县制并行,又接受伊犁将军府乌鲁木齐都统和陕甘总督的双重节制,军事管理和民政管理制度极为复杂。两种体制下老百姓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历史发展证明府县制比落后的扎萨克制优越。清朝在新疆建省后,郡县制度逐步扩大到吐鲁番盆地。结果,吐鲁番地区成为扎萨克制度消失最早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正>一清末新疆工业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新疆建省(1884年)后,清政府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遭受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采取了切合当时新疆农村社会具体情况的措施。清政府取消在新疆南部实行的传统的伯克制,代之以府、州、县制。各伯克原来的养廉地亩收  相似文献   

14.
晚清地学巨子徐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学人徐松,治学务实求新,以经世致用为目的。在被判刑流放新疆期间,通过实地踏勘,重修了《伊犁总统事略》,并著成《新疆识略》、《西域水道记》、《元史西北地理考》、《西夏地理考》等书,成为我国西北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新疆盛世才政权与苏联的关系是军阀体制与国际、国内环境结合下的特殊产物。自1933年4月至1944年9月,盛世才共主政新疆11年。这期间,苏联与盛世才的关系经历了由全面合作、逐渐疏远,最后反目决裂的过程。实质上,苏联与盛世才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利益关系,受国际环境、中苏关系、军阀体制及军阀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这表明军阀体制不适应新疆历史发展的潮流,良好的国际关系和周边环境才是新疆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新疆的稳定发展必须依靠祖国的强大国家力量。  相似文献   

16.
清入关后 ,八旗分为京师八旗和驻防八旗。乌鲁木齐地处新疆天山北路东部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乾隆年间 ,清统一新疆后 ,甘肃凉州、庄浪的八旗满洲、蒙古官兵携眷移驻乌鲁木齐 ,合编为一营。乌鲁木齐满营的设立 ,对巩固新疆的统一局面 ,加强清中央政权的统治 ,保持当地社会的稳定 ,增强西北边境地区的防务力量 ,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代新疆的交通和邮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统一新疆后,建立以伊犁为中心的军台系统,并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营塘系统和边防要隘地区的卡伦系统为辅,构筑了当时新疆交通的主干体系。新疆建省后,与郡县制取代军府制的行政体制变革相适应,以省会迪化为中心的官办驿站系统取代纯粹军事性质的军台、营塘、卡伦交通体系,清末邮政、电报的创立是现代邮传在新疆地区的开端。在与官方控制交通系统并行的还有民间商道,纵横交错,是为前者的补充,新疆这一时期的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远远超过历代  相似文献   

18.
清代新疆货币是整个新疆货币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清末新疆建省后,新疆经济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刺激和内地各省影响下,出现了一些近代化的趋向。货币作为经济文化的一部份,自然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在铸造方法、形制及货币思想领域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新疆行政建置的演变,使新疆最终形成“道四、府六、厅十一、直隶州二、州一、县二十一、分县二”的行政区划格局,为今天新疆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行政建置的调整是国家力量不断向新疆基层社会推进的结果,为国家直接治理新疆基层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清代盛京旗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旗地是中国历史上清王朝所制定的一项特殊的土地制度。旗地具体是指清代满族八旗旗人所属的土地,这一土地形式,源于盛京,继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后,则主要分布在俄辅,古北口、热河、盛京及吉林、黑龙江等地区。公元1644年,清王朝迁都北京后,将圈占的钱辅地区和八旗兵丁驻防各地的土地,按照清前;日制将其分配给满族八旗官兵。在这部分土地中,分配给八旗官员的土地被称为官员庄田,兵丁领取的被称为份地,二者统称为旗地,这类旗地在清代属于一般旗地。皇室占有的皇在及赐与诸王的王庄,则不同于一般旗地,但它亦属于旗地范畴。旗地,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