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评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大华 《史学月刊》2003,6(2):62-67,120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是在政治协商会议已经召开、并通过了宪草修改十二条原则的背景下由非国民党人士起草的,因此,与此前国民党一党制定的“五五宪草”比较,存在着一些重大区别。这些重大区别表明:与“五五宪草”不同,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多多少少带有一些民主性质或色彩。这些民主性质和色彩是中共、民盟以及全国人民和国民党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还是要设国家主席记者:1954年宪法规定设国家主席,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取消了国家主席的职务。这次修改宪法是怎样决定恢复设国家主席职务的呢?王汉斌:在发生林彪事件和“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的大背景下,设不设国家主席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因为当时认为设国家主席是林彪的反党纲领,所以修改宪法时,对设国家主席很有争议。秘书处在征求意见中,多数同志认为,可以参照1954年宪法的规定,设国家主席,这样不仅可以对外代表国家,便于国际交往,而且一些问题如改变1978年宪法规定的武装力量由党中央主席统帅、国务院总理由党中央提名等事项,也可以得到顺利解决。  相似文献   

3.
除了英国等极个别国家之外,目前世界上两百来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成文宪法。大多数联邦国家还有不止一部宪法,譬如美国就有51部宪法之多——除了联邦宪法之外,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宪法。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其最高权威体现在正文所定的条款中。此外,许多成文宪法都有序言。宪法序言是否如同正文一样具  相似文献   

4.
日本大众文学是日本“近代”“民族国家”确立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近代”大众文学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大正末年到昭和十年(1935),作家多将时代背景设置在幕府禾期至明治初期,实质是通过文学的方式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大日本帝国”的历史的再发现;第二时期,昭和十年至1945年战败,作家大多表达了作为“大日本帝国”国民一员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体现了日本知识阶层的“国民化”,这一时期的《宫本武藏》更被认为是日本国民自我的确认之作。然而,从战时的《宫本武藏》到2010年时代小说《天地明察》的畅销,我们仍能透视出内在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5.
我们国家的民主制度有自己的特点,主干道是人大制度。近些年出现了参与制实践。所以我们国家宪法要落实,实施宪法的民主规范,主干道还是人大制度,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着手:一,理顺党委和人大的关系,理顺党的领导权和人大的国家权力关系。八二宪法有一个非常确定的价值观,体现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里面的一个重要论断:要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成为有权  相似文献   

6.
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关于宪法批准问题的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宪法》是近代世界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延续时间最长的一部成文宪法。在它制定至批准的3年中,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各自发表了他们建立国家的一系列设想。通过对他们在争论中所涉及的联邦政府的性质、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权利法案》等焦点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揭示宪法最终获得批准的深层原因,并重新认识两大派别在美国宪政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石福洲 《沧桑》2009,(1):166-16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国历史上一份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那么为什么没写“社会主义”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纲领具有时间性、变动性;二是《共同纲领》是一部人民革命建国纲领;三是当时条件还不成熟;四是避免发生“左”倾错误。  相似文献   

8.
正十八届四中全会1.6万字的《决定》中,哪条举措得到的网民"点赞"最多?据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答案是"宪法日"和"宣誓制"。"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是不少法学界人士期待已久的举措,因为"权力来自宪法并忠于宪法,这一现代国家治理原则应当用一个宣誓程序体现出来"。放在国际舞台上,宪法宣誓制度并非新鲜事,而是早已有之的惯例。被宪政史研究者公认为最早的宣誓制度,是1086年8月1日的"索尔兹伯里誓约"。在英国索尔兹伯里原野神秘的巨石阵前,法国来的征服者威廉一世召集不列颠诸岛  相似文献   

9.
<正>我一直认为方志的性质是“资料性著述”,写过一篇名为《地方志是资料性著述》(载《方志天地》1989年第4期)的文章。我虽然简洁地称地方志是“资料性著述”,但也认为,要给地方志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定义,还需要在前面加上一些限定词,来进一步说明资料性著述。在《新方志学理论的基石》(载《方志研究》1992年第5期)一文里,我把方志性质  相似文献   

10.
关于日本宪法性质及庄园制崩溃问题的商榷左学德浙江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盛邦和教授著的《东亚:走向近代的精神历程——近三百年中日史学与儒学传统》(以下简称《精神历程》)一书,拜读后颇受启发。但笔者认为《精神历程》一书关于《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民定宪法”及...  相似文献   

11.
宪法学者所说的宪法,一般是指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它立法工作的根据。“宪法”这个词,在日本并非始于近代,是古已有之的。但其含意与今不同。是指一般的法规,不是现代宪法的含意。如著名的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就不是今天的宪法,而是一般的法律,与普通法无异。江户时代的“宪法部类”、“宪法类纂”也是普通法规的汇编。直到今天,在日本还可以找到宪法一词的这种用法,如《家庭  相似文献   

12.
十么是法治     
魏耀荣 《炎黄春秋》2013,(12):47-49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经修改的宪法第五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基本治国方略之郑重确立,“法治”一词之首度载入党的正式文件和宪法之中,在法律界引发热烈的讨论,学者们纷纷从法理的角度进行阐释和论证,包括就法治及相关概念进行深入的探究,各抒己见,笔者未能深度置身其中,这里仅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3.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人对宪法概念的理论探讨和长期进行的古典宪政实践,许多为后世国家所效仿,成为现代西方社会宪政制度实践和宪法概念研究之最初源头。希腊先哲们对政体形式进行分类及其对合理政体形式之探讨,虽是针对当时城邦制度而提出的,但无疑对后世国家选择合理的政权组织模式提供了最早的理论基础。希腊人提出的政体概念,亦在一定程度上为宪法概念的产生做出了应有贡献。虽然在希腊尚未有词汇"宪法",但是古希腊出现的词汇"政体"是宪法概念产生的萌芽。"根本法"这一宪法性质初露端倪。宪法概念最终出现在罗马帝国时期。  相似文献   

14.
乡级政权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最基层处。依宪法九十六条规定,乡镇地方国家权力由乡镇人大行使,这是基层政权运转的根本依据,也是民主宪政思想在基层得到制度性落实的体现。但在实践中,当前乡镇人大的法律地位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与宪法、法律的规定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乡镇人大工作成了我国人大制度建设体系中较为薄弱的一环。针对我国乡镇人大制度建设中的现状,本文试作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现状分析(一)对乡镇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乡镇人大每年例行召开1…  相似文献   

15.
在民国初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袁世凯的《中华民国约法》这两部约法之间,还有一部由国会正式制定但被袁世凯强行推翻的国家宪法草案,这就是《天坛宪法草案》。1913年4月,中华民国第一届两院制民选国会正式组成。随后它就要制定正式宪法以取代《临时约法》。宪法的制定程序是:先由国会参众两院各选出  相似文献   

16.
从儒家文化中"仁"的思想视角探讨中国竞技体育的"海外兵团",认为"海外兵团"这一现象从客观上体现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一些体育项目在世界其他国家的普及和发展;也有利于中国体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杨天宏1912年3月31日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实施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部具有共和民主性质、可以“伦比宪法”的文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人士将它悬为国典,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宣布废除君主...  相似文献   

18.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们党早就确认并加以坚持的一个重要法治原则,在民主革命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文献中便有这样的规定。例如1934年制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第4条明确规定:“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农和广大劳苦大众不分男女、民族、宗教,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相似文献   

19.
‘‘文革’’中有所谓“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当时被认为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煌煌然写入宪法。然而,经历过那场史无前例的动乱的人们都知道,说是“大民主”,其实与真正的“民主”毫不相干。因此,“文革”后拨乱反正,决议废除“四大”,将它们从宪法,也从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清除出去。  相似文献   

20.
对杰斐逊而言,联邦制意味着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分享国家主权,其中,联邦政府享有管理对外事务(包括国际和州际事务)的权力,而各州政府则享有管理对内事务的权力。他主张对宪法进行严格解释,强调联邦政府的权力严格地限于宪法中所列举的范围。在杰斐逊执政时期,他赞同联邦政府进行国内改进(即交通建设),但是,由于宪法并没有明确授予联邦政府进行国内改进的权力,他强调必须通过一项宪法修正案,明确授予联邦政府有关权力,其目的在于维护他关于联邦制的一贯主张,维护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主要由于杰斐逊的联邦制思想的阻碍,联邦政府的国内改进政策始终延滞不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