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术界,拉萨西藏博物馆所藏的这幅不动金刚唐卡一直是藏传佛教唐卡中早期作品的范例之一,有关其断代众说不一。本文专就此唐卡的断代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广泛的比较,认为此唐卡不应是传统所认为的宋或西夏时期的作品,而应是14世纪初以早期旧唐卡为底本的一个元代缂丝仿制品。  相似文献   

2.
苗敕 《神州》2014,(15):16-18
出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奈保尔,是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奈保尔后期的代表作《世间之路》是一部典型的混杂叙事作品。在文体方面,该作品融合了自传、历史研究、小说等多种文体。在叙事方面,奈保尔则打破了时空限制。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出发,奈保尔解构了帝国叙事主导的历史。通过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奈保尔通过重写罗利的殖民探险、拉美早期革命者米兰达的革命,重构他眼中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正>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下文简称ROM)收藏有逾三万五千件中国文物,其中绘画作品仅数百件,且缺乏早期作品(宋元)及名家真迹。这与ROM早期收购中国文物的渠道有关。ROM大部分绘画藏品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通过英国皮货兼古董商人乔治·克劳佛斯直接从中国购得。作为一线批发商,克劳佛斯常能以较低的价位为ROM买入大批通俗类画作。尽管ROM馆藏的被传统精英  相似文献   

4.
作为19世纪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文本布道"策略的代为执行者,梁发不仅发挥其印工的技术特长,且潜心宗教学习并以中国教徒的立场尝试写作,由此在自身的作品中生发出一套独特的宗教观念体系。从《日记言行》手稿以及伦敦会案卷中相关书信材料可以看出,梁发作品中足以体现其跨文化与跨宗教意识形态的几个关键概念,即一神、福、祸、灵魂等。梁发作为"中介"在近代中西宗教、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司佳 《近代史研究》2017,(6):122-130
作为19世纪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文本布道"策略的代为执行者,梁发不仅发挥其印工的技术特长,且潜心宗教学习并以中国教徒的立场尝试写作,由此在自身的作品中生发出一套独特的宗教观念体系。从《日记言行》手稿以及伦敦会案卷中相关书信材料可以看出,梁发作品中足以体现其跨文化与跨宗教意识形态的几个关键概念,即一神、福、祸、灵魂等。梁发作为"中介"在近代中西宗教、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图书馆收藏的一套50幅的中国瓷器烧造图,是18世纪上半期绘制于广州的早期外销画作品,由瑞典东印度公司首任大班坎贝尔从广州购回,是目前所知的数量最多的一套瓷器烧造图。这套广州外销画的早期图册,为我们了解早期外销画的发展、早期中瑞贸易史、瑞典早期远东科学考察史以及中国瓷器生产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图像资料,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7.
近代欧洲早期农业革命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景华 《史学集刊》2006,3(2):60-66
在17、18世纪之际的“农业革命”发生之前,欧洲农业生产就已出现了许多关键性的技术进步,可把16、17世纪的这种进步称为“早期农业革命”,而14、15世纪则可视为早期农业革命的准备阶段。通过对中世纪欧洲农业的低技术起点,14、15世纪的农业技术进步,16、17世纪的早期农业革命等三方面的考察,我们发现欧洲农业技术进步中的连续性特点远超过其突变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殖民运动和海上贸易的发展,不同地区间人员交往日渐频繁,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记录地中海航线及其周边地区的港口市镇、水文状况、避难地、沿岸物资、人文风情及政治状况等内容的周航记。此类作品具有早期散文的基本特征,其语言简单、句子短小、很少修饰。一般认为,周航记是古代希腊罗马海员和船长的海上航行指南。但是,结合此类作品的成书过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身份、可能的受众读者,加之与中世纪航海图鉴比较,我们可知周航记并非海上航行指南,而是旅行指南或货物购销指南。  相似文献   

9.
吕波 《文物春秋》2002,(4):68-68
佛教造像艺术是佛教发展的自然产物。在佛教流传的早期,印度佛教徒通常用足印、莲花、塔、菩提树等来象征佛陀,以表达他们对佛陀的热爱和崇敬。到公元前1世纪,逐渐兴起了造像艺术。我国的佛教造像是西汉末年随着佛教的传人而兴起的,至南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定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圆雕二菩萨二弟子大型石造像是北齐时期的典型作品,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组汉代壁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克鲁  贺西林 《考古与文物》2004,1(5):74-80,F002
20世纪早期,中国盗墓贼盗掘的一组绘制精美的空心砖,经过从中国到欧洲再到美国的漂泊,于1925年最终落藏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并对公众展出。这是学者们首次贴近如此高质量的汉代绘画。砖上表现有高尚的妇女、有德行的男子以及凶猛的动物,这些精湛的绘画作品修正了中国中古时期对汉代绘画的偏见,那时视汉代绘画是粗糙、简陋的,正如9世纪张彦远所认为  相似文献   

11.
在《元史》、《造像量度经》中对阿尼哥的评价较高,但现存能明确认定属于阿尼哥制作、具有"阿尼哥风格"的作品却几乎没有。本文通过比较世界各地保存的13世纪中期至14世纪上半叶制作的造像和绘画,考证出其中一些作品具有"阿尼哥风格"。阿尼哥风格是在纽瓦尔风格的基础上,融合波罗印度、西藏以及汉地本土的因素,由阿尼哥及其工作团队共同创造而形成,具有独特的波罗风格与"藏式元代"风格相结合的特点。从萨迦寺经大都到夏鲁寺,阿尼哥风格在"尼藏"和"藏汉"之间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传播轨迹。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史国良关于西藏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气势宏大的构图。神态迥出的人物,墨色交融的画面,使人们再次领略到写实主义中国画所独有的魅力。史国良20世纪80年代在美术界已崭露头角,早期作品以扎实的写实功底,浓烈的生活气息和由此洋溢出的青春朝气,在汹涌而来的现代美术大潮中,为写实主义中国画争得了一席之地。经过数年坎坷生活的磨砺,史国良在八大,虚谷、弘一等大师精神的感召下,步入了一条以画憎的方式来关注现实,关怀人生,追索艺术真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公元9至13世纪存在的照明学派(亦称光照学派)是伊斯兰教苏菲神秘主义哲学学派,作为伊斯兰神秘思辨哲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照明学派的神光思想全方位地丰富了中国伊斯兰哲学的内容,成为早期汉文伊斯兰教著述家阐释性理之学的主要内容,形成了汉文著述家所认为的信仰之光返照论等思想,促进了中国穆斯林思想界的一次解放,也为17世纪汉文著述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收藏家》2017,(4)
<正>这种铜鎏金宝冠主要流行于尼泊尔,早在13世纪就已出现,迄今所见多为18世纪的作品,传世数量稀少,弥足珍贵。在古代修法中,国王步入曼荼罗道场接受灌顶,金刚阿阁梨为其结诵五佛灌顶印言,在受灌五智瓶水后,国王戴上此冠,以此冠,以示自成大日如来之  相似文献   

15.
<正>日本京都府仁和寺所藏。高168.8厘米,宽103.3厘米,南宋时代的作品。孔雀明王是从毒蛇的天敌——孔雀神话而来的明王,表示去除一切畏惧和毒害,带来安乐。13世纪前后从宋王朝用船载到日本仁和寺,是用于防止天变地异等种种灾难并祈求安宁和降雨的《孔雀法经》的本尊。  相似文献   

16.
白芳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6):91-101+142
“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是广东省博物馆“中国外销画”藏品系列近20年征集与研究成果的首次集结展出。展览以“中西方视觉艺术的对话与调适”作为策展理念,尝试通过18-19世纪广州的外销画作品,钩沉艺术创作中中、西方的相互影响与借鉴,从而梳理出一段被忽视的早期中国油画史。展览旨在全球化的视野下,重新审视18-19世纪中外文化暨艺术交流史,探讨中国油画史的开端及其在西方装饰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7.
陈鑫楠 《东方收藏》2022,(12):125-127
1937年出生于英国布拉德福德的大卫·霍克尼是20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其艺术领域涉及广泛、作品风格多样。大卫·霍克尼热衷于探索不同的艺术形式,从早期的波普艺术、摄影拼贴艺术再到后来的油画艺术,无不表现出其优秀的创作才能。与时俱进的霍克尼将生活归于创作,利用各种媒介表现画面、记录生活。  相似文献   

18.
##正##这件精致的青铜曼陀罗,系美国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于二○○三年三月二十六日拍卖所得(图一-一、一-二)。我们已经无从知道它的早期主人,但据风格判断,它应该制造于东印度地区,最有可能是在比哈尔邦著名的佛教中心如那烂陀或库基哈尔所造,年代约在波罗王朝晚期或胜军王朝早期的十一世纪。尽管这件作品仍然有诸多谜团未解,但  相似文献   

19.
正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科具有悠久的学术传统。早期以历史地理文献研究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期,谢承仁先生以十年之功,整理出清代历史地理学大家杨守敬文集,出版了《杨守敬集》,煌煌13巨册,该书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承续前志,郗志群教授对杨守敬及水经注也有深入研究,发表《水经注疏版本考》等多篇有影响力的成果。20世纪90年代,宁可、郝春文教授著有《敦煌社邑文书辑校》一书,是对中古历史社会地理研究的一个开创性成果。21世纪以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者陆续关注中国中古社邑、中国古代荒政、中国古代战争、中国古代政区等涉及到历史社会地理、历史灾害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及历史政区地理等多个研究领域,并相继有系列学术成果奉献  相似文献   

20.
川端康成的早期作品由于自传性较强,经常作为研究的资料被引用,而作品本身的某些蕴含却很少成为研究的对象,即如早期流露在这些作品中的对死亡的抗拒意识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超越死亡的意识可以说贯穿了川端康成的整个创作生涯,如果忽略了川端康成早期作品中的对死亡的抗拒意识,便会从整体上影响对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