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年初,五千年文化公司首场大型艺术品展览会上亮相的第352号展品被定为"隋白釉盘口双龙耳瓶",应是古代白瓷中的佼佼者。此瓶胎质纯白细洁,半挂釉,细颈盘口,捏塑的双龙耳,尾立于肩腹之间,嘴紧紧咬住盘口沿,造型优美,有浓郁的西亚文化因素。从器物烧制的成熟状况看,定为"隋代"根据似不足。如定为唐或九至十世纪之物,则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2.
于陆洋 《收藏家》2014,(8):63-69
现时被称为“觚”的器物,其造型特征为:大喇叭形口,长身,细腹,斜坡状高圈足。除“觚”这一定名外,亦有“花觚”、“简花觚”、“凤尾尊”、“出戟尊”、“觚式瓶”等名,绝大多数的此类器物都出现一器多名的情况。事实上,对哪些器物可称其为“觚”,仍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3.
我们向读介绍一体最早的玉壶春瓶,这件六朝青瓷莲纹瓶高25厘米,腹径7厘米,侈口外卷,细颈,垂腹,圈足底无釉,瓶体满釉,釉为青黄色,聚集处显玻璃质,侧视有点点温润的金光闪烁。此瓶不仅器形端庄优美、线条流畅,而且周身刻划有莲瓣纹,更显出亭亭玉立的高雅之态。经专家鉴定,此瓶为典型南朝南方青瓷。  相似文献   

4.
龙霄飞 《收藏家》2000,(7):16-19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春壶,是一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见附图)。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一“玉壶春瓶”之名因酒而来关于“玉壶春瓶”名字的来源,一般的书籍都说是因宋人的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也有说是因“玉壶买春”而得名,  相似文献   

5.
1985~1995年间,原洛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先后在三门峡市区西北部发掘了北朝和隋代墓葬13座,其中7座墓出有墓志和砖铭,其他器物有少量陶器和铜、铁器.这批材料有助于对该地区北朝和隋代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茶叶末釉如意耳出戟橄榄瓶,"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敞口束颈,溜肩敛腹,胫部外撇,颈部、肩部与胫部突现对称的四道戟状棱柱,故名。圈足较浅,足端旋修工整。其造型为仿古青铜尊,初见于雍正朝,为乾隆朝所沿袭,品种多见单色釉。整件器物通体施茶叶末釉,其釉面平整光润,质地细腻匀净,肩部装饰如意为耳,更见精巧,为乾隆早期官窑单色釉精品。足底阳刻"大清乾隆年制"三行篆书方款。此瓶典雅隽秀的器型与润泽瑰丽的色釉完美地结合,达到"合于天造,厌  相似文献   

7.
莫高窟北朝时期菩萨璎珞是典型的西域造型,至隋代,菩萨像上开始出现与北朝西域璎珞有显著差异的上下一体、装饰通身的璎珞。莫高窟隋代菩萨这种“通身式”璎珞在造型和材质上既融合了中西方多元文化因素,又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在隋代大一统的时代背景下应时而变,开启了本土化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8.
正尖底瓶是古代盛贮器,用以从河中取水,其物品原理是一种利用重心来调节平衡的器物,空的时候倾斜,装水不多不少时直立,水装多了就翻倒。正所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尖底瓶是黄土高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独特产物,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庙底沟西王村类型的遗址中,发现的尖底瓶口小、腹长、底尖,但各文化遗址出土的器形略有差异。半坡人早期使用的尖底瓶颈短,腹鼓,口部剖面呈方形、圆形、  相似文献   

9.
唐代胡瓶     
董健丽 《收藏家》2004,(10):23-26
唐代胡瓶见于金银器和陶瓷器,侈口,槽状流,细颈,溜肩,鼓腹,最大弧度在腹下部,喇叭形高足,口沿与肩安柄。胡瓶在波斯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都在使用,十六国时期传入中国。《前凉录》曰:“张轨时西胡致金胡瓶,皆拂菻作,奇状。”胡瓶是盛酒器。《通鉴释文辩误》卷九:“唐太宗赐李大亮胡瓶。瓶,盖酒器也,非汲水器也。今北人酌酒以相劝酬者,以曰胡瓶,未识其规制与太宗之胡瓶合乎否也。”胡瓶在唐代的史书中多有提及,而且多为皇室贵族使用。如唐太宗把自用的胡瓶赏  相似文献   

10.
安阳市博物馆藏有一件白地黑花玉壶春瓶。此瓶造型优雅,喇叭口,细长颈,椭腹圆,矮圈足。瓶高27、口径7.85、腹径13.7、底径8.53、口部胎厚0.6厘米,底部无釉。此瓶通身绘二龙戏珠和卷云纹,近足部绘两道粗细各一的弦纹。图案线条流畅,不拘一格,构图丰满。图中两条黑龙张牙舞爪,勇猛威武,大有腾云驾雾、呼风唤雨之势。两龙之间有一周身环绕光焰的宝珠,光焰由一端往外喷射,呈熊熊燃烧状,两龙围绕宝珠在云层里上下翻飞戏游。龙的两眼炯炯有神,龙背出脊,脊尖怒张,细颈瘦身,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有翼神兽从西方传入中国,汉代中国境内的有翼神兽造型器物逐渐增多,并沿着自己特有的演变轨迹,形成了从半匍匐状的龙变成行走状的辟邪的发展序列,但其中存在一些缺环寿县汉墓出土的有翼神兽造型器物,不仅弥补西汉早中期到东汉晚期翼兽形制演变的年代缺环,也为国内外几件馆藏铜翼兽形筒座的年代判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物》1973,(5)
1972年4月,常州市南门外某厂基建工地的工人们在掘土时挖得唐三彩瓶一只(图一),工人群众与市基建部门对此出土物非常重视,精心加以保护,并随即报告市博物馆。据实地调查,该工地原有一个大土墩,基建施工时把土墩挖平,曾发现过汉墓。出土的三彩瓶在汉墓附近5米处,同出土的还有"开元通宝"铜钱六十余枚,绕瓶半周成串放置,离瓶约15厘米。没有葬具和其他遗物发现。三彩瓶撇口、细颈、圆腹、山形底足。高23.8、腹径10.3、足径8.2厘米。绿釉地,间有白斑,贴花上施黄褐釉。贴花集中于圆腹表面:腹之中部有龙头纹三个作等距排列;腹上、下部各有三个树状纹相对,与龙头纹相间隔,布局对称,釉色鲜艳,  相似文献   

13.
束颈,口沿微外侈,折肩,浅腹,平底,三扁足中折稍外撤。带盖,盖钮抠轴可自由启合.中央有一环形钮.四周阴刻如意纹。腹部中出棱,与菱形空心长 相连, 上阴刻变形龙纹。通高30、口径10.5、腹径52厘米。整件器物造形美观大方,纹饰精美清晰,现保存完好。该器物于1994年1月在南康市三益镇荒塘村墓葬出土。      朱思维、王雄球 撰文          尚守庆 摄影南康三益东汉铜盉@朱思维 @王雄球  相似文献   

14.
雪里红 《收藏家》2006,(11):36-38
乾隆豆青釉堆贴竹纹藏诗赏瓶(图1、2),器高56、口径10.5、底径14.5厘米。撇口细颈,圆腹,圈足,露胎。底部施釉,书“乾隆年制”四方青花篆文款(图3),无圈栏。造型规整,线条流畅;胎体坚致、细密,厚薄适度;釉面肥腴、莹润,光亮匀净。纹饰为一竿修竹斜立于瓶腹,竹枝满布于瓶,枝繁叶茂。竹叶似为风雨竹,横为风竹,垂为雨竹,宛如一幅风雨飘逸中的修篁图。整体画面主题突出,布局合理,参差错落,疏密有致,清新俊逸;其枝、叶均以带有粉质的白釉堆贴而成,以竹叶为汉字的点横撇捺而成五言诗一首,别致的叠垂于瓶腹之上,甚为奇特。背面书唐代诗人李欣(690-75…  相似文献   

15.
刘春 《南方文物》2000,(4):58-60
在我国众多的瓷器造型艺术类中,千姿百态式样变化多端的当属梅瓶,它是一种可分为观赏、使用、随葬品的器物。就其名目繁多的瓶式而言,有因其形似而得名的简瓶、棒槌瓶、鸡腿瓶、葫芦瓶、橄榄瓶、天球瓶等,有因其自身造型特征而定名的五管瓶、双连瓶、洗口瓶、瓜棱瓶等,  相似文献   

16.
赖金明 《收藏家》2007,(12):13-18
梅瓶是指一种造型特征为小口,短颈,丰肩,上腹浑圆肥硕,下腹内敛,暗圈足、矮圈足或平底的器物,其体态修长,造型优美,独具美感,非常引人注目。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瓷梅瓶数量多,近百件,  相似文献   

17.
三叉形窑具是北方地区窑址中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窑具之一。其在北朝时期的北方窑场中产生,并一直使用至宋金时期,晚唐以后,三叉形窑具逐渐被垫圈、垫饼及小支钉等所替代。三叉形窑具最早为间隔具或支垫具,配合支烧具用于器物的裸烧,后来用于烧制三彩器,成为烧制低温釉陶的主要间隔具。在韩国、日本和阿塞拜疆也发现了不同时期的同类器物。  相似文献   

18.
作为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小口尖底瓶的功用一直争论不休。分析各家观点,综合来看主要有水器说和礼器说两大类,但均有可商榷的余地。大量出土于房址、灰坑、墓葬中的小口尖底瓶,首先应是生活实用器,结合其独特的造型,其应是当时先民们所使用的"暖瓶(杯)"。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03,(11)
瓶为北京嘉德拍卖公司秋季拍卖会重点拍品。圆足,圆腹,细颈,敞口。颈部饰如意万代形耳,瓶形线条于简浩流畅中略具变化,突显精巧高雅之意。瓶为高温二次烧成,第一次通体施祭蓝釉为深色地,第二次外底及内口施松石绿釉,内底矾红为釉,瓶身以金彩分深浅两色绘主题纹饰,使得瓶整体色彩丰富,图案细腻华丽。瓶外口沿金彩如意头纹,外圈足金彩绘卷云纹,瓶下部金彩绘变形花叶纹。如意耳以红、绿、蓝三色粉彩为饰,万代纹以金彩饰“卍”字,矾红饰飘带。瓶身通体以金彩深色绘缠枝莲托八宝纹,“寿”字  相似文献   

20.
再论不对称形铜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南方青铜文化中,不对称形铜钺是一典型器物。由于这种器物形制奇异而且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分布。因此,对不对称形铜钺的研究,引起了中外学者广泛关注。不对称形铜钺的分布,年代、用途,已有同志专文论述。本文试就不对称形铜钺的类型、起源、功能、族属,再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此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