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公 《文物》1980,(10)
近年来,北京市文物商店在征集流散文物中,发现不少北宋苏轼书写的碑刻、丛帖拓本及墨迹影印本,其中宋拓《西楼苏帖》(或称《西楼帖》)一册,是传世苏帖中刻石、拓墨最早,镌字最精的优秀作品之一,是一件珍贵文物(图版捌:1—4)。  相似文献   

2.
碑帖的鉴定     
秦公 《收藏家》2000,(1):44-45
问:现在文物市场上进行拍卖或交易的多是帖,如何鉴定帖呢?秦:各种文物的鉴定中,碑帖除了鉴定真与伪、粗与精、翻刻与伪刻、涂描、真蜡等内容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碑石比较悠久,加上自然的风化,给碑本身造成了很多以前没有的东西。越早的碑,文字存在的越多,碑面完整。时间长了,损伤越大,碑字越少。因此,碑字的多少是碑帖鉴定最重要的内容。碑刻拓本考证学,自清乾嘉以来,翁  相似文献   

3.
东汉延熹八年(165年)《鲜于璜碑》,是建国以来新出土的汉代碑刻珍品之一。此碑首拓本于1982年影印出版。读帖发现释文或印校有错误九处,列举如下: 碑阳第四行"经国帅下,政以礼威。""威"应为"成"字。第十三行"秩秩其威,娥娥厥额。""额"碑刻字体为"(容页)"字。据《说文》(容页)、籀文。颂字、皃也。第十一行"士罔宗兮微言丧。""士"碑文作"圭",  相似文献   

4.
《文献》2021,(4)
南宋绍兴九年(1139),诏准秦桧以高宗御书《孝经》刊石。十三年,从秦棣议以拓本颁赐各地州学。十四年,从汪勃议命各地州学以御书《孝经》刊石,并以拓本颁赐当地官员、学生。当时至少有五州二府二军落实此事。高宗刊刻御书《孝经》的政治动因在于表彰圣孝,平息绍兴和议带来的谤议。学界此前认为高宗御书《孝经》石刻仅存残石,笔者近于阳新县博物馆发现了高宗御书《孝经》石刻的完整实物,且石刻后附有久佚的秦桧跋。通过校勘发现,高宗御书《孝经》石刻来自唐玄宗本《孝经》,是研究《孝经》文本演变不可或缺的一环。新发现的秦桧跋也启示我们,应当改变"南宋太学石经"中没有《孝经》的传统认知,高宗御书《孝经》石刻当入"南宋太学石经"之列。  相似文献   

5.
国家图书馆藏元顾善夫摹勒吴世昌镌刻《赵松雪书太上玄元道德经》初拓本是传世赵文敏公书小楷法帖中的珍稀拓本。该帖为经折装,一册,25开,黄绵纸浓墨擦拓。每开页帖心高24厘米,宽13厘米,刻乌丝栏7行。首题“太上玄元道德经”,落款为“延祐三年岁在丙辰三月廿四五日为进之高士书于松雪斋”楷书两行,旁有“孟頫”二字,下钤“赵氏子昂”方印。帖尾刻“善大顾信摹勒上石姑苏吴世昌镌延祐戊午十一月也”两行楷书小字。楠木封面上有章钰题签“赵松雪书太上玄元道德经”,旁有小字一行“元刻元拓前人所谓亲见仙人吹玉笛也茗移秘笈”。  相似文献   

6.
刘赟 《文献》2024,(1):186-207
南宋内府所刻《淳熙秘阁续帖》,帖石刻立不久即惨遭回禄,故拓本甚为罕见。南宋至民国各类文献中,对此帖拓本多有记载,但宋拓现似已无存,目前所见该帖拓本多为翻刻或伪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八卷本为清代翻刻本,而有正书局影印十卷本(存八卷)、国家图书馆藏残本(卷四)则为伪刻本。依据相关史料,参考清翻刻本,可以初步复原《淳熙秘阁续帖》之卷目。  相似文献   

7.
宋帝颁赐臣僚的非政令“御书”,往往是君主进行政治宣谕、君臣间进行信息沟通的载体。《三希堂法帖》之《政道帖》即为一例。此帖由三则孝宗御书《资治通鉴》和曾觌跋文组成。在流传过程中,载有孝宗抄录两则《资治通鉴》的一纸御书佚失,相关文字保存于《味水轩日记》。在“圣语”、御书和跋文的多层文本之下,《政道帖》体现了宋孝宗由隆兴二年浙西赈济一事出发,藉由三则《通鉴》向潜邸近臣曾觌阐述为政理念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武侯祠的碑刻反映了祠庙的沿革等重要情况。本主要考察祠内碑刻刻建、搬迁、补镌、现存情况等等。  相似文献   

9.
刘赟 《收藏家》2024,(1):83-90
《鼎帖》原刻久佚,存世拓本甚为罕见。南宋至民国各类文献中,对此帖多有记载。关于此帖刊刻的内容,最主要的文献依据是宋曾宏父《石刻铺叙》中所录简目。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在理清此帖拓本源流的同时,对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藏宋拓《鼎帖》帖目进行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10.
谭贴辨     
碑帖拓本,是各博物馆藏品之一部分。但是所藏的多少不一,拓本的早晚也不相同。故有的博物馆藏宋、明拓本多一点,有的博物馆藏近年出土的碑志拓本多一点。这些新旧拓本在陈列、研究、出版等方面,皆是不可缺少之文物,近世拓本如此,旧拓本缺少者与孤本更为珍贵。潭帖,宋人就有记  相似文献   

11.
《墨池堂选帖》为明代著名刻帖。该帖原石拓本流传甚少,翻刻杂乱,前人评说多有矛盾。本文通过对故宫藏明拓原石本及两种翻刻本的研究、对比,考证了是帖的镌刻卷数、成帖年月,论证了镌刻人章藻的父亲章简甫并未参与该帖的摹刻等问题。研究中还发现容庚先生《丛帖目》中所录郭尚先《芳坚馆题跋》中的一部《墨池堂选帖》系故宫所藏,特将该拓本的题跋重录于此,以补《丛帖目》所阙。  相似文献   

12.
武侯祠的碑刻反映了祠庙的沿革等重要情况。本主要考察祠内碑刻刻建、搬迁、补镌、现存情况等等。《武侯祠碑刻之沿革与现状(一)》,已载于本刊2003年第4期。现将已整理、考证完毕的武侯祠碑刻的有关情况继续刊出。  相似文献   

13.
现藏于太原双塔寺文物保管所的《宝贤堂集古法帖》十二卷石刻,是明代晋庄王世子朱奇源于弘治二年(1489年),在太原集刻的全国著名丛帖之一。中经明清之交兵火摧残,清康熙问,戴梦熊补刻50余块.又经数度搬迁。其传世拓本的早晚、优劣既难审辨,又因其中大部分帖幅摹勒于宋拓《大观帖》,自成帖始,便有帖商利用此法帖伪装《大观帖》牟取暴利、清代以来,又有以戴补本冒充明拓的作伪拓本。因而有必要认真加以校勘。  相似文献   

14.
《完颜希尹神道碑》拓本的时间跨度至多为1889-1966年间。该拓本可分为四期,即初拓本、复立碑拓本、1930年拓本、1931年以后拓本。现所知者多为1930年拓本,其他各期拓本数量甚少,尤以早期"旧拓"最为难得。作为自清代迄今发现的四通"金源郡王"神道碑中唯一存世的完整拓本,其既可校著录之讹脱,又可补《金史》之遗阙,并可助考证其他金源郡王碑刻文之未知,更是研究任询书法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御碑     
《文物世界》1999,(3):16-16
在晋祠的参天古柏之中,掩映着一通稀世国宝碑刻,它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俗称唐碑。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御碑     
在晋祠的参天古柏之中,掩映着一通稀世国宝碑刻,它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俗称唐碑。  相似文献   

17.
1981年,仪陇县文管所征集到一套邓石如的篆、隶、真、行、草五体书帖碑刻。这套碑刻是南图乡北台嘴村六组李家大院的传世珍品,系李氏先人花费重金,从文化繁荣的江浙购得乾隆、嘉庆年间誉满江南的著名金石书法家邓石如的五体书墨真迹,聘请技艺高超的石工,分别镌刻于35块青石板上。石板长101、宽37、厚4.5至7厘米不等,两面镌字,每面行、字不一。有12行每行5字的,有9行每行4字的,也有8行每行3字的,视书体和内容而异。 邓石如,清乾隆嘉庆时安徽怀宁人,初名琰,嘉庆时因避  相似文献   

18.
清代宫内所刻法帖与诗文不下百余种,但比较著名和有影响的,是其中的几部丛帖。如乾隆年间所刻的《三希堂法帖》、《墨妙轩帖》、《重刻淳化阁帖》和《兰亭八柱帖》,等等。由于这些法帖都是取内府收藏的珍贵拓本和名人墨迹编选摹刻的,刻成后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官私刻帖成风,《快雪堂法书》帖,虽卷数不多,却是当时诸多汇帖中颇为重要的一部,由于后来拓本较少,流传不是很广,所以一些人并不太了解此帖,以致有在报刊介绍者竟称之曰“北海北岸有王羲之书法碑”!解放前只影印过一种,还是缩印的“内府拓”本,已是很普通之物。近日又有印本,更是新拓本。至于帖中所摹各帖的真伪优劣及流传情况,虽前辈名家多有论述,则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国应日本的邀请,选择河南省保存着的汉画像石和古代碑刻的部分拓本,到日本展出。这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精美作品。现在就其中碑刻部分谈一谈古代的石刻书法艺术。石刻文字,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大宗宝贵遗产。在中国的古代石刻文字中,碑志占了绝大多数。人们常常统称为"碑刻"。这种碑刻遍布全国各个地区,从中原腹地到遥远的边疆,几乎没有哪一个省、区没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