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三世纪末,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把中国展示给了西方。中国的东方文明是否真如此迷人?由于交通的阻碍,这一疑问在相当长时间里一直困惑着西方人。三个世纪过去了,随着新航道开辟,西方人纷纷来到中国,其中尤以耶稣会士为多(从1552年至1700年共有十几个国家64名传教士入华传教)。他们在传播宗教的同时,给中国带来了某些自然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他们以亲身所见所闻,把中国进一步描绘给西方,不仅证实了马可·波罗记述的真实性,也进一步较全面地传播了中国文化。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也就从这里正式开始。 去年,笔者有机会到英国访问,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阅读了16世纪到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写的关于中国的英文书,这是西方人记载中国史的珍贵材料,揭示了中国文化对西方文明的积极影响和中西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 早期传教士来中国,肩负的主要使命是传播宗教。为了传播宗教,他们必须熟悉并认识中国的环境。于是他们来中国后,首先接触到的便是不同于西方、却丰富多采,又十分直观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在他们的著述中,此类记载可谓相当详细。 社会生活包罗万象,本文只就耶稣会传教士笔下中国人衣食住行及某些习俗的西传,作一些介绍和探讨;这对深入研究中西文化的交流,当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新晨 《世界》2005,(8):78-79
今天的年轻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呵护使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养成了饭来张口的依赖习惯。留学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同时也是一次非常好的个人能力锻炼。因为在异国他乡他们必须独自面对一切。许多父母也想借这样的机会来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应该说,大多数的留学生是能够很快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并以优异的成绩载誉而归。但也有少数学生失败了。我认为,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世界》2013,(4):82-83
对于在安第斯高原地区生活的人来说,古柯(Coca)对他们的重要性就等于茶叶之于亚洲人,或者咖啡之于欧美人一样。然而,关于这种物质的适用性和有害性,一个世纪以来在各国尚无定论。食品还是毒品?对于嚼惯了它的玻利维亚人,或许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序言正如一句众所周知的中国格言所说的:‘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华人”。千百万中国人离开了他们的家乡,在世界各地安顿下来,建立了规模不同、各具特色的华人社会。但在19世纪以前,中国人移居海外的数量有限,进入19世纪,特别是在19世纪后半叶,才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浪潮。首先,当时中国南方人口过分集中,一系列自然灾害的破坏使这种人稠地狭的矛盾日益突出;鸦片战争以及通商口岸的开放也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所有这些都构成一种威力巨大的“推力因素”。与此同时开始的殖民扩张活动则成为同样有威力的‘。拉力因素”。由于种植园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曾有数十万之多的俄国人流亡中国哈尔滨,他们独特文化和生活习俗、建筑艺术,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痕。[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西非富拉尼人的一个分支,尼日尔博罗罗人至今仍过着几乎与现代生活隔绝的原始游牧生活。尽管生活条件恶劣,但他们仍然非常热爱生活、追求美,"男子选美"活动就是他们爱美之心的一个表现,它就发生在尼日尔的盖雷沃尔节上。有人说尼日尔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依我看大概也是世界上最荒凉的国家之一。单调平坦的高原一望无际,滚滚而来的热浪在荒原上扬起漫天尘埃……这就是我在塔瓦省的图法米尼村看到的景象。要不是为了博罗罗人的盖雷沃尔节,谁愿意到这种地方来!当然,博罗罗人的这种"男子选  相似文献   

7.
杜宪兵 《民俗研究》2009,(1):234-245
美国华人是海外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传统民俗在海外的重要传承者。纽约唐人街因其典型特征成为美国华人社区的一个缩影,生活于此的不同代际的华人在“恋旧”还是“洋化”的问题上有着迥异的选择,他们从墨守成规到入乡随俗的文化适应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今,美国华人正在由单一文化认同动态地向多元文化认同转变,这影响着唐人街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存续。  相似文献   

8.
论文基于在泰国清迈市的田野调查,从生活方式移民的视角出发,探究了21世纪以来泰国中国新移民的迁移动机。研究发现,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现实情况是推动中国人来到清迈定居的深层原因。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推动了国人对于慢节奏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健康生活环境的追求,而清迈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人居环境恰好与之契合,迎合了中国人的感性需要。同时,惯性与理性也是吸引中国人来到清迈的重要原因,中泰之间由于地缘相近、文化相亲,形成了长久的迁移习惯和良好的移民网络;清迈较低的生活成本也满足中国人对于迁移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清代以来塔里木盆地东部罗布人的生活及其环境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布人是生活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罗布泊地区的土著民族,以渔猎为生。300年来,不仅他们的语言、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在罗布泊一带的人口数量也有非常大的变化。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分析了罗布人的生活习俗和生活地域环境及其变化,认为罗布地区河流湖泊的变化是罗布人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实质上是英国对中国的商业战争。它不仅属于中国史的范畴,同样属于英国史的范畴。 英国资本主义是超越其国界发展的。在19世纪上半期,英国经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同时也在生产过剩危机的驱策下向全世界扩张。从欧洲、美洲到非洲、亚洲,从近东到远东,从印度到中国,这股扩张潮流漫过旧殖民体系向新世界涌进。鸦片战争正是这股潮流撞击中国海岸造成的狂澜。  相似文献   

11.
在蒙古、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地,萨满文化的发展是迂回曲折的,既经历了繁盛.又遭受过沉重打压,但时至今日,这种古老的信仰依旧存在,牧民在生病时不去就医而指望萨满能为他消除孽障,脱离游牧生活的城市人也不时向萨满寻求心灵的指导。无神论者认为萨满教荒谬,当地人则认为,它能带给信众的更多是精神上的慰藉.以及一种敬畏自然的谦卑。  相似文献   

12.
颜廷 《世界历史》2002,(6):108-110
历经几个世纪的动荡之后,公元900年左右的西欧稳定了下来。为解决日益增加的内部人口压力,他们开始向外探寻所谓的“新欧洲”,但这种扩张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在以地理大发现为界的前600年中,西方的扩张成果极其有限,仅仅是在中大西洋地区有些许收获。但大发现之后,他们在海外的殖民拓居地一再扩大,甚至建立了白人移民国家,其建立“新欧洲”的梦想实现了。  相似文献   

13.
来信     
中华"80后"让人激动以前说到"80后",由于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第一代,也是"独生子女一代"和"温室中长大的一代",很多人认为,他们只会过小资生活,不爱国,不懂政治,甚至有人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  相似文献   

14.
潘潘猫 《世界》2013,(5):82-87
观察一个人对美食的态度,就能了解他对生活的态度,热爱它,并让这种热爱蔓延和感染到身边的每一个人,这种正能量的自然传递之力,谁也无法阻挡。  相似文献   

15.
自21世纪以来,俄罗斯阿穆尔州境内鄂温克人的语言使用情况发生了变化。伴随时代的变化,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游牧生活,到定居生活,现代生活方式也融入了鄂温克人的生活中。生活环境的变迁促使他们的语言使用情况也随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6.
“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悬士的中心任务。”余氏的这部著作,更多的是从古代精神文化方面向我们阐述了中国文人与中国文化的这种关系。然而,历史极其生动地告诉我们,文化与思想常常包含着对物质生活的种种追求,或者说,人们对物质的欲望和兴趣,对日常生活用品的选取和爱好,同样深刻地反映着人的意识和情感。中国的文人从来也没有放弃过这一方面的“传承与创新”,他们在物质与精神的“人文”桥梁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物质文化方面始终进行着不懈的努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叶众多来华的西方作家留下了很多与中国有关的文字,我们从中选取了一些作品,结集而成这套《西方人看中国》文化游记丛书。他们之中有西方报刊派驻中国的记者,有著名的汉学家,还有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外交官,或清廷所雇用的外国官员、教习和到中国经商的商人。他们以比较客观的笔触,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8.
这里纪录的,是那些从边远山区来到城市谋生的农民,他们处于城市的底层。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就像一块试金石,照见各种人心。一些人对他们视而不见或不属一顾:一些人则对他们蔑视或厌恶:有学问的人把他们作为“边缘人”进行研究;有良心的人对他们施以怜悯和同情;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对他们加以关注并试图理解……无论城市怎样看待和对待他们,他们都从容地在这个陌生的世界中,创造着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红色中国     
中国红这个名字任何人听了都觉得十分贴切,就像老外说到中国人就会想到中餐一样,人们很自然就会将红色和中国联系起来。红色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的国色,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政治生活中,中国人都极能熟练地运用红色这种明快、饱和的颜色。  相似文献   

20.
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方面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这种影响的范围只限于大城市,为数众多的普通老百姓依旧保持着他们旧有的习俗。对于文明的探求和考查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便是考查生育习俗。在人的一生中,从生命的孕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