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海涛 《文献》2001,41(2):244-259
在唐代入华粟特人的社会生活中,政治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自唐代初期开始,就有大量粟特人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在许多重大政治事件中,入华粟特人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唐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婚姻关系是社会发生及组织之渊源,每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最容易在其婚姻现象中表现出来。不同民族间 的通婚,既是民族融合的基本前提,也是民族融合的标志。唐代出现的大量入华粟特人同汉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鲜明 地反映出入华粟特人汉化的渐进趋势。本文以墓志材料为据,论证了唐代出现的这种现象及其特性。  相似文献   

3.
唐代入华粟特人商业活动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亚粟特人是唐代入华异域胡商中的一支最主要力量,通过他们的商业活动,在沟通唐代东西方之间物质化交流的过程中,还沟通了东西方之间化艺术的交流,同时,促进和巩固了唐王朝的统一,加速了粟特民族向东方的移民及其与汉民族的融合,对唐代社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目前考古发现北朝至隋入华粟特人墓志出土情况、内容、分布、形制等方面分别介绍的基础上,对其间入华粟特人墓志的形制与志主品秩做了比较研究,从中发现在北朝时期入华粟特人墓志大小与志主的品秩已呈明显正比关系。出土墓志反映了唐以前入华粟特民族在中原的主要活动范围,见证了在华粟特首领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且遵从于中原统治阶级的等级要求。  相似文献   

5.
<正>粟特人是一个以经商著称的民族,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在公元3至8世纪之间,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以及粟特地区的动乱、战争等原因,粟特人沿丝绸之路大批东行,经商贸易。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粟特人人华逐渐达到高潮,他们在东行的丝绸之路沿线不但留下了足迹,而且形成了聚落。20世纪以来,在中国境内自西向东的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重镇与政治、文化中心陆续发现了超过百座的入华粟特人墓葬,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甘肃天水地区、宁夏固原与盐池地区、陕西西安及邻近地区、山西太原与汾阳地区、河南洛阳与山东青州地区、河北大名与北京地区。  相似文献   

6.
Miho、青州和史君墓围屏石榻或石椁上直接表现丧葬仪式的图像,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入华粟特人葬俗和死亡观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和图像资料。结合粟特故地、丝绸之路及其它入华粟特人墓葬的考古资料与中外历史、宗教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入华粟特人死亡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犬视尸毒到事死如生;从善恶二元观到钦瓦特桥审判;圣火与善神崇拜;灵魂不死与天国享乐。  相似文献   

7.
从石刻史料看入华粟特人的汉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石刻史料看入华粟特人的汉化程越粟特人以善于经商著名,自汉代起就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他们经由碎叶、高昌等地进入河西,与中国贸易、通使,又同突厥、回鹘、吐蕃等边疆民族政权建立过密切的联系。隋唐时期,中外交流空前发达,同时也成为粟特人入居中国并走向汉化的重...  相似文献   

8.
粟特人墓葬的围屏石榻与石椁壁上的雕刻图案,以表现宴饮、狩猎、出行的场面居多,其中一些较为通用的图案如出行图、宴饮图等存在于每一座墓葬中,应该说它们是粟特人墓葬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能够反映入华粟特人宗教信仰、精神与物质生活等方面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9.
中亚的粟特人自汉代起就活跃在丝绸之路上,宁夏固原隋唐史姓墓是国内目前已知的大型粟特人家族墓地。根据墓中出土文物,结合历史文献,能够看出当时同一家族中体现出佛教、祆教和儒家文化等不同信仰因素,这种多元信仰的形成可能与粟特人本身宗教传统、统治者的倡导及固原当地汉化等有关,由此反映粟特家族在迁徙入华之后意识形态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唐五代时期岭南西部粟特人活动踪迹的查找和考证,文章借以分析该时期在岭南西部的粟特人事迹、他们南下的目的及其五代以后不见于史籍的原因。这些粟特人是在唐中后期朝廷重用胡将、岭西战乱频发、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从北方南下岭表,没有确切的例子说明岭南西部有来自海路的粟特人。他们大多以军职或行伍世家的面貌进入岭西。在有限的材料里仍能清晰地了解到他们华化的过程。入宋以后,由于入华粟特人长期以来通过改变姓氏、郡望、民族以及与汉族通婚等形式,改变了原有特征,其民族性已杳不可考。  相似文献   

11.
12.
13.
邝以明 《收藏家》2013,(8):32-38
"居古泉先生是承前启后一位大师,岭南三家初得新技法,合居氏画风影响创出新国画。此册是居氏神来之笔。虽未署款,审定为晚年精品无疑。吾曾见居氏花鸟册不下十余件,但未有及此者,近兄以重金购藏,可宝也。壬申五月、善深。"这是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杨善深先生在居廉《水墨杂花册》中的  相似文献   

14.
夏文明崛起的生境优化与中国城市文明的肇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民族从颖河流域和汾河下游发展到伊洛平原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生境的不断优化而步入了文明时代,建立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二里头王都,从而开启了中国城市文明的先河。二里头城市文明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夏文明的跃进。  相似文献   

15.
新乡市博物馆搬迁至原平原省委旧址后,利用旧址主楼推出馆藏文物精品展览.其中<馆藏青铜器精品展>在展室面积、展线长度及展室结构等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精选青铜器103件,内容分青铜礼器、青铜兵器、铜镜三大部分,展示了青铜器在国之礼仪、国之战争及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反映出新乡市博物馆的文物特色,较好地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The author defines satellites primarily on the basis of their commuting links with the central city or cities. He discusses characteristics of satellite cities and towns and their functions,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location of satellit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Soviet city planning. In the following translation, the Russian term gorod has been translated as city, and poselok gorodskogo tipa (urban-type settlement) as town.  相似文献   

17.
18.
民国时期的商会票概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国时期纸币发行混乱,呈多元化货币发行的格局,但在各种主体发行的货币竞存中,乡村底层市场上流通的纸币,即县乡纸币,是最独特的一种。笔者有幸参与由戴建兵先生主编的《中国钱币大辞典·县乡纸币卷》的编写,有机会对石长有先生等人收藏整理的民国时期县乡纸币有较全面而又直观的了解,其中经商会注册或由商会直接发行的纸币尤为引人注意。  相似文献   

1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第九简反映孔子对德的崇尚。第二十六简则见出孔子 反对隐逸。  相似文献   

20.
万新华 《收藏家》2013,(11):59-61
清初文人画家宋骏业向来不为绘画研究者所重视,只因其曾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奉命而举荐王翚(1632-1717年)主绘《康熙南巡图》、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与孙岳颁(1639-1708年)主编《佩文斋书画谱》、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与王原祁(1642-1915年)先后主持《万寿盛典图》而进入绘画史的视野,故其生平资料现存甚少。《清史稿》将宋骏业小传附于乃父《宋德宜传》之后,曰:子骏业,自副贡授翰林院待诏,直御书处,历兵科给事中。康熙四十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