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又是一年芳草绿”,“一年之计在于春”。谁都指望春天事事有个更好的开端。但我以为不能忽视的仍然是读书——需趁着春天的大好时光,快快地攀上书这“人类进步的阶梯”,接通书这“知识的源泉”。赶快读书学习——就应从抓紧“春读”开始! 抓紧“春读”,就要放宽视野。不要以为读书学习只是学生、学者和文化人的事,须知“知识跟着时代走,谁不学习谁落后”;也不要以为读书学习“增不了收入,见不到效益”, 须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春种一粒谷,秋收万担粮”,读书的效应往往是潜在的,一旦需要便会如岩浆喷吐,发出巨大的光和热。  相似文献   

2.
自拙文《赤兔之死》见诸报端以来,蒙读者错爱,每来信询问读书之法。余一后学小生,于古文略知皮毛而未得三味,安敢于人前妄谈读书之法?但盛情难却,斗胆以粗鄙之论奉之。愚以为读书之法犹似用兵之道。夫良将者,熟读兵书,通晓战策,此为“精”也;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读万卷书,识百家言,此为“广”也;临阵不拘常法,随机应变,此为“活”也。故读书之法,一言以蔽之,乃“精”“广”“活”是也。板桥先生云:“读书  相似文献   

3.
张桂玲 《神州》2012,(6):79-79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也说过“读书万卷始通神。”面对众多的学习科目,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业,我们的学生如何能够“读书万卷”呢?当然,这里不仅仅是在追求数量,而是要强调“读书”二字,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简单地这样做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我们要对学生地课外阏读进行指导,使他们不仅要阕读——“披文得意”(读懂理解),而且要思考——“运思及物”(阅读创造)。  相似文献   

4.
4月23日是第17个“世界读书日”。在这一天,世界各地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我所在的广西南宁市启动了以“读书让人生更美好”为主题的“书香绿城”全民读书活动。看着参加活动的各界人士以及小学生们尽情享受阅读快乐的灿烂笑脸,我这位年近花甲的人。  相似文献   

5.
清代知识界大致可分为“读书人”和“学人”两类人。所谓的汉宋之争不仅是少数专业“学人”探讨的高深的学术问题,同时也是大量一般“读书人”广泛参与的热门话题。大量“读书人”的不断卷入又使得汉宋的争辩成了一时流行的风气。这些“读书人”往往是通过科举考试来接触与表现他们的“汉学”与“宋学”。他们拥有各自不同的科举经历,渐致他们对“汉学”或“宋学”形成各种不同的态度,既而卷入汉宋的争论中,在不自觉间即成为这股争论风气的推动者。这一层面的汉宋之争大体上是一个社会史的问题,同儒学内部的各种理论层次并无太大的关系,因而很少受到既有研究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人们都说,梁启超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我却要说,如从性格本色来看,梁启超首先是个“书生”,而从“书生”的本分“读书”来看,他又是千千万万个“书生”中的佼佼者!梁启超(1873—1929年)的读书轨迹是曲折而丰富的。他迈入读书园地的第一步是为科举考试而读书。读书的目的是“金榜题名”,仕宦闻达。在这段从四五岁到十七岁的读书时期内,不论读的内容还是方式,都是由家长和塾师决定的。他只是按照长辈和塾师的指点,记诵苦读而已。据史料记载,在这段时期里,他最先熟读的是《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纲鉴易…  相似文献   

7.
张德伟 《文史月刊》2013,(12):31-42
我自幼生长在东北辽宁省辽阳市,从童年起就被迫接受日本的奴化教育。我于1936年2月进人伪满奉天市(即沈阳市)大东“国民学校”读书,1940年升人城东“国民优级学校”读书,1942年考入南满中学堂读书。现将一些亲历写下来,以警后人。  相似文献   

8.
习惯者,在长期时间里养成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也。古人曰:读书者“,是吾辈常事”。经常做的事情,自然也就是习惯。又有道是“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话虽说得绝对了些,但不读书,无文化,没涵养,言行举止粗鄙,其面目不管是给人的印象,还是对镜自照,恐怕都好不到哪里去。据说中国古人墨子,出游关中,跟随的马车载满书籍,人见而怪之。墨子遂引周公每晨起即读书百篇的故事作为回答,问者心有所动“。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需读五车书。”诸如这类鼓励读书的警策,在我国古典诗文中俯拾即是。说起国人勤学苦读的范例,我…  相似文献   

9.
刘文龙 《安徽史学》2022,(3):142-151
桐城派效法韩愈的读书旨趣,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读书法。这也规定了桐城派的书籍选择范围,甚至推衍成独具桐城风味的书单。其书单的增删,能反映桐城派在不同时期的新气象及其酝酿的缘由。桐城派的说经实践又是其读书法的具体运用,“文本于经”“文能通经”“说经之文是古文”是其三个重要内涵。而对桐城派“空疏”的批评因此得以展开,这一批评直接影响到对桐城派学术品格的判断。由此还可以进一步得出桐城派的经典化与知识系谱建构一直处于“进行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对联艺术中 ,不乏吟咏养生之道和益寿的佳对名联。它不仅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和丰富的文化营养 ,也是养生和益寿的良方 ,读来颇有启迪。北宋名相寇准曾题一养生联 :“但知行好事 ;不用问前程。”为官者要行好事 ,因为“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除了行善外 ,古人提倡修身、寡欲和读书。如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养性莫若修身 ;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的“养生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和清乾隆进士顾光旭的“万事莫如行善乐 ;百花争比读书香”等等 ,都为养生之道。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 ,晚年多动…  相似文献   

11.
古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一个人即使从生到死手不释卷,所读书也很有限。何况别人的书你读得再多,如果不在理解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就永远不可能有自己的文章。因此,有人提出的“博览群书不如读破一卷”的口号堪为读书的至理名言。  相似文献   

12.
古时候,读书是男人们的“专利”.妇女只能待字闺阁,学针织女红.为爱化蝶翩翩起舞的梁山泊与祝英台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佳人祝英台渴望读书学文化不得不女扮男装. 那么,湖南桂东县的妇女是什么时候走出家门,进入学校读书的呢?这可追溯到20世纪初. 辛亥革命运动,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一批贤人和新型知识分子为“妇女解放”奔走呼号,摇旗呐喊,掀起“戒缠足、兴女学”新潮.  相似文献   

13.
袁小伦 《炎黄春秋》2008,(11):67-70
翻阅《读书》2007年第12期耿占春《一个孩子的阅读史》,想起我国小时候的读书生活。耿说他“刚上小学三年级‘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就是放了长假”,而我的“假期”更长,“文革”爆发的时候我上小学二年级。“文革”的一个印象就是,课本突然变薄了。我是“老六届”,“文革”爆发前在校的小学生,1965年上的小学,记得课本厚厚软软的,  相似文献   

14.
郝俊玲 《神州》2012,(3):120-120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通过读书,使学生明事理、读中悟情、读书内化语言、读中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15.
茂钦 《文史春秋》2006,(3):M0002-M0002
日本友人犬养毅曾问孙中山:“我每次看望先生,先生话不离革命,请问先生于革命之外,有否别的嗜好?”中山先生答道:“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而外,只有读书。读书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正>目录之学,源远流长。古代学者十分强调目录学对于读书治学的重要性,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云:“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塗,方能得其门而入。”(1)又云:“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2)近代目录学家余嘉锡亦认为:“目录之学为读书引导之资,凡承学之士,皆不可不涉其藩篱。”(3)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目录学得到长足发展,其标志之一就是涌现了一些目录学著作,主要有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汪辟疆的《目录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南方人物周刊》2013,(37):34-41
1965年,毛泽东对在哈军工读书的侄子毛远新说,“阶级斗争是你们一门主课”,“资产阶级统治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相似文献   

18.
刘永芬 《神州》2011,(7S):42-42
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写文章最直接、最简单的目的是让人读,读文章如吃饭一样重要,吃饭可以养活肌体,读书则可以养活精神。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如何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呢?  相似文献   

19.
“宁可超生户倾家荡产,决不可抢生超生一胎”、“宁可添座坟,不添一个人”、“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在一些农村地区,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标语遍布村宅农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云南省新近开展的一场清理生硬冷漠标语活动中,有3.5万条标语被“拿下”。在我国,标语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不管走到哪里,总会与各种各样的标语“不期而遇”,有人称此为“标语文化”,从标语中发现政策动向等,看街上有什么样的标语,就会知道最近又将开展什么工作。标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员的素质与水平。“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猪”,是要人读书的,但读了…  相似文献   

20.
张天社 《百年潮》2008,(9):57-63
张学良自青年时代起就统兵作战,半生戎马,未尝学问。在他前期的历史中,有关读书治学的记载很少,他自己也曾对人说,生平不喜读书。此言虽是一句谦词,但可说明他年轻时对读书的兴趣。张学良生性好动不好静,坐下来读书颇为难得。1935年底,当他率领东北军进入潼关,“围剿”陕北红军时,蒋介石为激励张学良的“剿共”决心,要求他阅读记载镇压明末农民起义的史书《绥寇纪略》。1937年1月,他被囚禁溪口时,蒋介石要他精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