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连中三元”解"连中三元"中的"三元"是解元、会元、状元的统称,三者分别指明清开科取士的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明代也以殿试的前三名为"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明清时代,考试分为四级,即院试(县:府试)、乡试(省试)、会试(京试)和殿试(廷试)...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朝,此后一直沿袭到清代光绪年间。在这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科举考试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人材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文人儒士博取功名,挤身统治阶层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可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各县的童生参加府里举行的院试录取后,称为生员,即秀才。秀才到省里参加乡试,取中后即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各省的举  相似文献   

3.
四、会试 明清两朝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各省的举人皆可应考。因是聚集各省举人到京会考.故称会试。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考期初在二月,乾隆时改在三月,分三场。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相似文献   

4.
贡院是科举时代读书人跳龙门之处,考好了就是举人,既可上京会试,金榜题名,也可踏入仕途,光耀门庭。可以说,在漫长的岁月中,这里充满读书人的希望,追求和向往。大十字广场的中西部是老贵阳的贡院所在地,即科举时代贵州举行乡试的地方。贵州建省前,无权开科乡试,考举人要远道去四川应试。贵州建省后,亦未设立乡试,贵州生员改为就试湖广,后又改到云南考试。由于贵州生员赴邻省考试山高路远,极为不便,嘉靖九年(1530年),在京任户科给事中的贵州思南人田秋,向朝廷上奏请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从隋朝到清朝一直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从唐朝开始,科举考试分为文试和武试,分别选拔文武官员。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定规,文试分四级进行,其中乡试、会试、殿试(廷试)一般三年一考。  相似文献   

6.
清代殿试卷     
殿试卷是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最高规格——殿试的考试卷。殿试为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考试,始于唐时武则天,至北宋初年成为定制。在清代,科举考试分为由各省学政主持的童试,中者为生员,俗称“秀才”;钦派考官于各省会主持的乡试,中者为“举人”;礼部主持的全国性的会试,中者为“贡士”;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中者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各若干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4岁发蒙,8岁遍读诗书,12岁文名大著,15岁顺天乡试中举人第一。及长,廷试高中一甲第三名(俗称“探花”),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此后又相继放学政、任翰林院教习庶吉士、侍读。出于官宦世家、身任如此“清职”、闲散而冷清的京官日子,  相似文献   

8.
如作者所言,当下各种考试的作弊者,真是幸福得很!满清统治者兴兵入关统一全国后,为了笼络和网罗知识分子,顺治元年宣布沿袭明朝惯例,按期开科取士。顺治二年在北方数省举行乡试,录取了清朝首批举人;顺治三年在北京举行会试,录取了开国的首  相似文献   

9.
西越 《湖南文史》2014,(12):53-54
学习刻苦而成绩不好,那叫学呆;学习刻苦而成绩尚可,那叫常人;学习不用功成绩好,那叫天才;学习刻苦且成绩优异,那叫学霸。学霸不一定是天才,但肯定天资聪慧,是“汗水+智慧=成功”的典范。古代正式的科考有三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考第一名称解元;会试考第一名称会元;殿试考第一名称状元。这三场考试中,都得第一名,叫“三元及第”,如果连续考第一,就叫“连中三元”。  相似文献   

10.
学习刻苦而成绩不好,那叫学呆;学习刻苦而成绩尚可,那叫常人;学习不用功成绩好,那叫天才;学习刻苦且成绩优异,那叫学霸.学霸不一定是天才,但肯定天资聪慧,是“汗水+智慧=成功”的典范. 古代正式的科考有三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考第一名称解元;会试考第一名称会元;殿试考第一名称状元.这三场考试中,都得第一名,叫“三元及第”,如果连续考第一,就叫“连中三元”.  相似文献   

11.
彭雄 《巴蜀史志》2014,(2):43-44
清代的科举可分三级:第一级“小试”.又称“童子试”,俗称“考秀才”;第二级“乡试”,俗称“考举人”;第三级“会试”和“殿试”.俗称“考进士”。清代沿明制,府、州、县均设学校,学生称为“生员”即“秀才”,是最低一级的功名,要取得秀才的资格.必须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  相似文献   

12.
魏静 《丝绸之路》2012,(10):7-9
清代的乡试是介于童试和会试之间的一级科举考试,其应中者为举人,是清代极为重要的~级科考。清代甘肃建省后,直到清末陕甘分闱,甘肃乡试一直和陕西合闱。本文就以陕甘分闱为界限,对甘肃乡试的历史状况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今后此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南京条约︾议约处之一上江考棚今何在文/韩品峥南京有贡院、上江考棚及下江考棚等地名,均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遗迹。当时规定,每隔三年,在各省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届时,各县、州、府的秀才、廪生等云集省城贡院应试,考中者即为举人。但在参加“乡试...  相似文献   

14.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泉州人庄际吕参加科举考试,会试、廷试皆第一,高中状元。这是自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曾从龙中状元四百多年后,泉州人又一次独魁天下。庄际昌还成为有明一代惟一的泉州籍状元,以及连中会元、状元的福建人。  相似文献   

15.
张鹏一(1867—1944),字扶万,号一翁,富平县董南堡人,陕西近代著名学者.早年以学优入咸阳味经书院,为关学大师刘古愚之得意门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乡试中丁酉科举人,翌年赴北京会试,得以与康有为相识,曾参与“公车上书”及保国会题名.自此师从康有为,为康之及门弟子.  相似文献   

16.
文史精萃     
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是学子们步入仕途的阶梯,因此考试阅卷都非常严格,清代学子的科举考试要经过乡试、会试,最后才进行殿试。  相似文献   

17.
杨文金 《文史春秋》2012,(12):47-50
清末名臣黄桂望(1858-1903),原名桂清,字伯香,号养吾,贵州安顺人。清光绪八年(1883年)中举人,次年会试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出任云南省乡试主考官。  相似文献   

18.
读《贵州文史丛刊》一九八七年第二期《十九世纪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夏同和》(以下简称《夏同和》)一文,觉得有两个疑问,特述如下: 一、夏同和中戊戌科状元,不是光绪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秋。《夏同和》一文开头认定,夏同和是“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秋,中戊戌科状元”的。查有清科目取士,“顺治元年,定以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修”会试中式者,皇帝亲策于廷曰殿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殿试以三月。“乾隆间,改会试三月,殿试四月,遂为永制。”(《清史稿·选举志》)又《辞海》“礼部试”谓:“明清会试都在春季举行,故亦称  相似文献   

19.
戴大宾,字寅仲,唐时人,世居莆田东门外塘东村。三岁学语时.便能过目成诵.出口成章,若有神授。稍长,四书五经,无不通晓。十三岁应乡试,得第三名。二十岁时会试第二,廷试第三.中了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不数年后病卒。他享年虽不长.但留在人间的遗闻轶事颇多。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科举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经历了发生、发展、繁荣和衰亡的过程。最初的科举考试在何时何地目前已无从考证 ,但 190 4年 3月在开封的河南贡院进行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成为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点站 ,这对研究我国科举制度兴衰变迁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贡院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场所。我国科举选士形式自隋朝始 ,至宋朝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科举制度 ,其科考程序大致可分四级 :一是童试 (乡、县级考试 ) ,二是乡试 (省一级考试 ) ,三是会试 (中央级的考试 ) ,四是殿试 (由皇帝亲自考试 )。贡院是乡试 (又称“秋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