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蓬山留翰     
光绪皇帝16岁到亲政年龄,慈禧太后没有借口再垂帘听政,不得已“退居二线”。为“归政”后有地方享乐,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和筑路筹款数千万两白银修复被英法联军毁坏的清漪园。经十年建成,取“颐养冲和”之意改名“颐和园”。颇通文墨的慈禧太后为题此匾额,“遍召京师善书者皆不称意。”这时,有人向慈禧举荐了一名小小七品京官。慈禧“与其备论书法,并出示碑帖,与之评骘鉴别”,亲自考察后很赏识这名小小京官的书法造诣,便选定他题写“颐和园”匾额,并赐“宸赏”等章二方。“颐和园”匾额至今仍悬于颐和园正门———东宫门。字体…  相似文献   

2.
没有了圆明园颐和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园林艺术集大成的承载者。因为是集大成游客要看的东西多所以就有些边边角角的不被人注意、万寿山后的赅春园就是个被人们遗忘的角落。赅春园本是颐和园的园中之园眼下却是个遗迹花园。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将颐和园化为灰烬。1901年慈擅自西安回到北京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终因财力有限赅春园未能恢复起来。赅春园确实是一个残迹除近年修复的宫门(用作赅春国残迹陈列馆)之外,国内所有建筑荡然无存能够看到的仅仅是当年亭台楼门、游廊步道的地基和依山傍势的形态。它依后山漫坡而建,从地势上来…  相似文献   

3.
《世界遗产》2014,(12):82-85
庐山于1996年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为UNESCO—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项目地,主要开展了老别墅的保护和修复、文化景观研究和保护管理策略制定、污水处理等三项活动。  相似文献   

4.
毛伟  孙玉松  朱爱华 《沧桑》2010,(3):241-241,244
《永远的谢秋娘》中的女主人公谢秋娘被作者冠以"永远"二字,这体现了作者在谢秋娘这个形象中包含"不变(即常)"的含义。本文试从"美丽之常"、"睿智之常"、"从容之常"和"平常之常"四方面分析这"不变"含义之外,再以世事的多变、主人公的少变和谢秋娘是一个被拉长和拉瘦的影子三方面分析谢秋娘这个形象中包含的"变"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南京利济巷原侵华日军"慰安所"旧址,是南京乃至亚洲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日军"慰安所"遗址,也是国内唯一的一处被在世"慰安妇"指认过的"慰安所"建筑。2015年该处遗址经修复完工后,已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分馆,对外开放。这处浸透了"慰安妇"血泪历史的民国建筑,将会得到永久保护,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相似文献   

6.
关羽墓和关帝庙"先武穆而神,大宋千古,大汉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这是湖北当阳关帝庙一副颂扬关羽的对联。关羽,字云长,死后被神化,尊为关帝、关圣,亦称关公,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市)人。因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吴将潘璋部下司马忠擒获后...  相似文献   

7.
庄士敦是苏格兰人,曾获英国牛津大学文学 硕士学位,有名的“中国通”;颐和园乃中国京都的世界名园。二者一外一中,一人一景,本风马牛不相及,何以相提并论?说来,颇有点故事。 1916年,在故宫关着门做皇上的宣统皇帝溥仪,要找一位外国老师,以便开眼看世界,几经选择,拜了这位庄士敦为师。 且说1912年宣统皇帝溥仪退位以后,中华民国对清室有“关于清帝逊位后优待条件”,其中第三款明确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官禁,日后移居颐和园。”这意味着故宫紫禁城不属清室所有,皇帝的家在郊外的颐和园。到了1919年,…  相似文献   

8.
伏海翔  李超 《文博》2013,(6):72-76
西安博物院接收移交李建成墓志一合,该墓志显著特征为志文"(?)"(谥号)字为重刻,证明"(?)"字之前为另外一字,参照《唐会要》对建成所上谥号争议一事的记载,结合磨损后残留笔画推断,修改前谥号为"(?)"字,这也体现唐太宗对定立谥号过程中的矛盾心理。一斑窥豹,反映出太宗对玄武门事件后的恻隐之心和政治立场,可弥补史料之不足。  相似文献   

9.
颐和园摭忆     
颐和园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最后建造的皇家园林,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颐和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首都对外开放的橱窗。 我自1949年春天来颐和园工作,40载于兹,追怀往事,不胜感慨。 颐和园是1928年7月1日 才正式改为公园的 辛亥革命爆发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2月12日(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原任清朝总理大臣,后代表清室议和,而后又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在议和过程中曾商定清帝退位后,民国  相似文献   

10.
颐和园藏慈禧油画像是美籍荷兰人华士·胡博于光绪乙巳年即1905年,来华为慈禧太后创作的一幅油画肖像。百余年间,几经周折多次搬运,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破损,亟待修复。荷兰专家于2007年和2008年分两个阶段,完成了此画像的修复工作,为国内油画修复提供了参考实例。  相似文献   

11.
北京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1860年曾被英法联军毁坏。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挪用巨额军费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后来又被八国联军破坏。  相似文献   

12.
北京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1860年曾被英法联军毁坏。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挪用巨额军费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  相似文献   

13.
今年南京中考作文命题是"我作主"。标题简捷明快,响亮而大气。"我作主"三字,以主谓结构构成一个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短句,喊出了90后这代人的时代心声,唤起了考生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从小就应树起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少数民族连名制刀小平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有一种"连名制"的取名方式。大体说来,有这样三种连名制:"父子连名制"."父子、母女分别连名制","姓氏双轨制"。"父子连名制",在川、滇大小梁山的彝族和云南的哈尼族中盛行,可以分为二字、三字、四字连名...  相似文献   

15.
杨乃运  正宇 《旅游》2015,(3):74-81
颐和园Summer Palace对颐和园的整体解读一直困扰着人们。颐和园是清王朝建起的最后一座大型皇家园林,是北京也是全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皇家园林中规模最宏伟的一座,在这座皇家园林里,有传统的道家一池三山布局;有大量的宗教文化建筑;有众多的宫殿群;有举目皆拾的江南园林文化元素;它还是最经典的借景艺术之作。而且,还和军事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乾隆时代起,园中的昆明湖就做过水师的操练场,光绪年间,又是以水师的名义筹款修复的。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79,(2)
佛香阁是大家熟悉的颐和园的标志。它八面三层四重檐,琉璃屋面,鎏金宝顶,高41米,下面承以20米高的巨石砌成的方形台基,处在从昆明湖岸边到万寿山顶的一条建筑中轴线的高潮部分,是全园的中心建筑。长期以来,关于佛香阁的历史沿革有过这样一种说法;在清漪园时代,佛香阁原是一座九层的塔,叫延寿塔。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才改建成现在的式样。这种说法不但曾经成为颐和园导游讲解的依据,而且为一些建筑史专著所引用。  相似文献   

17.
王赫 《神州》2013,(33):11-12
李清照词有"三瘦",以"瘦"字藏闺中之致;林黛玉诗有"三偷",以"偷"字蕴林下之风。一"瘦"一"偷",形神兼备,既凸显各自诗词的审美风貌与主体的自觉意识,又互为呼应,两相映照,展示一样的悲戚情感与脱俗品质。  相似文献   

18.
王舒羽 《收藏家》2011,(6):39-42
张伯驹(1898-1982年),字家骐,别署丛碧、游春主人,河南项城人,是我国著名的词人、文物收藏家与鉴赏家。民国时期同张学良、袁克文、溥侗被誉为"民国四公子"。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曾被启功赞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①1957年被打为右派,后因陈毅老总的关怀和保护,张伯驹同夫人潘素来到了吉林省。  相似文献   

19.
《远条堂草》明代万历年间贵阳著名诗人谢三秀的诗集,清代莫友芝认为《远条堂草》卷首《寒夜饮杨愿之太史石林精舍醉歌》一诗作于万历丁未(1607)冬,并由此推定此诗集是"万历己酉(1609)前后三数年作"。本文从与谢三秀交往甚密,并有诗歌唱和的"太史杨愿之"(杨师孔,字愿之)1607年前后的行踪入手考证,又引杨师孔《秀野堂集》为重要外证,将这首诗的作年推断为1610年冬,并认为《远条堂草》应是谢三秀1610至1615年间的诗歌作品集。  相似文献   

20.
颐和园养云轩未罹火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英法联军兵临京都,“三山五园”同罹火难,清漪园内一片瓦砾。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月,光绪帝正式下谕在清漪园废墟上营建颐和园。但颐和园内究竟是否还留存有清漪园时期的古建筑,这一问题变得愈来愈模糊难识,笔者通过考察和分析认为,颐和园内养云轩当属清漪园幸存的古建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