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刘卫华 《收藏家》2013,(10):46-50
战国中山国,是战国时代十二个"千乘之国"中唯一一个由少数民族(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国家,在已发掘的中山王及其家族墓中出土了大批富有鲜明特色的文物,其中中山王墓出土的磨光压划纹黑陶,色泽黑亮、造型端庄、线条优美、纹饰典雅,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美学风范堪称陶苑奇葩。  相似文献   

2.
汉代钱纹砖浅析高文SIMPLEANALYSISOFTHEBRICKWITHCOINDESIGNOFTHEHANDYNASTYCaoWen中国汉代画像砖当中,四川汉代画像砖独树一帜,驰名中外。而四川汉代画像砖中出土的钱币纹砖,种类繁多,内容车富,为全国其他地方少见。汉代画像砖一般把它分为:方形砖、长方形砖、纪年砖与字砖、花纹砖、钱币纹砖五种。四川出土的钱币纹砖,画面均在砖的侧面或当头,有的砖的侧面和当头两方均有画面。为了建墓时使用方便,墓宝修得牢固,还有楔形砖、子母榫砖,以便达到平砌、楞砌、券拱砌时均能见到花纹,为墓室增添光彩。四川钱币纹砖的出土遍及全省,已经发现的有一百多个品种,我们初步将四川汉代钱币纹砖分为下列一式:一式“五铢”:在砖的画面中间或两侧刻有方孔圆钱,圆钱的两侧有明显的或较大的“五铢”二字。砖上除“五铢”二字外,还饰以联币、神兽、菱形、几何形图案。二式“五金”:在砖的画面中间或两侧刻有方孔圆钱,圆钱的左右有“五金”二字,除“五金”二字外,还有鱼、鸭、朱雀、联市等图案。蜀汉曾经铸过“直百五金”铁钱,但这些“五金”砖不是属于蜀汉时的“直百五金”。这些砖上的“金”字,我们认为是为了制砖时的方便,将“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代,晋国大夫伯牙(楚人)乘船行驶在汉水渡口上弹琴,与钟子期成为知音。最早记述此事的是战国末秦国的相国吕不韦集合其门客所著的一部杂家著作《吕氏春秋》。该书“本味”篇中云:“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  相似文献   

4.
砖瓦     
正我国传统建筑艺术自古就有"秦砖汉瓦"的说法。砖瓦烧作工艺早在西周就有了。战国时代,许多建筑已大量使用青砖、城砖等。两汉时期,砖作叠涩穹隆形墓室代替了传统的木制梁式墓穴。此外,屋舍建筑中的瓦日渐成为主流,其中筒瓦、板瓦等作雕饰、压模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南北朝时期砖雕艺术的典型代表是佛教建筑。宋代是我国砖雕装饰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砖仿木结构样式已经高度  相似文献   

5.
最近,霞浦方厝城村(位处古县洋)首次发现“元康”纪年墓砖。墓砖一侧有“元康”、“富贵”和“万年”、“神君”八字。“元康”、“富贵”用钱纹隔开,“万年”、“神君”用人像隔开,这丽组图文又用篦梳纹隔开。据考古专家介绍,出土纪年砖上“纪年+吉祥语”这种形式文字,西晋以前曾在铜镜等器物上出现,到西晋时期才出现在纪年墓砖上。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文物考古界,已有不少人长期保持这样一些概念——“战国时盛行半瓦当,瓦当上有花纹,以(?)纹、涡形敦、双兽纹、树木纹等最为常见。”①又瓦当“在西汉中叶以后普遍成为圆形、瓦当上的纹饰,有的是“云”纹的几何画案;有的是“青龙”、“朱雀”的动物图样;也有的是文字瓦当,如“长乐未央”、“延年益寿”,等吉祥语。”②由于上述概念在一些人的思想里形成了成见。所以有些文物工作者往往调查东周城址或  相似文献   

7.
濮安国 《东南文化》2003,(10):52-55
我国古代的建筑,砖是重要的使用材料。可以用它造墙,铺地,而且早在战国遗址中还曾发现有模制印纹的地砖,可见当时制砖技术已有相当水平。饰纹的地砖既可以防滑.满足实用功能的要求,又可美化环境,富有显明的装饰效果。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砖雕或雕砖,通常是指以刀凿镂刻的各种饰而砖。从现存的实物来看.迟到北宋已大量出现,且刻砖技法业已成熟.  相似文献   

8.
以近似英文字母F形纹饰为显著特征的夔纹陶类型遗存在两广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仅广东省就已发现此类遗存100多处①。近些年广东博罗银岗遗址的发掘证实,以夔纹陶为典型代表的银岗一期遗存从地层关系上确要早于以米字纹陶为代表的银岗二期遗存,这是十分可喜的收获②。但是一些研究者将夔纹陶遗存的年代断为“大体为西周至春秋,有的延至战国早期”③,保守一点的估计也认为“这类遗存或墓葬约相当于春秋时期,最晚不晚于战国早期”④。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考虑到夔纹陶类型遗存属两广青铜文化的重要阶段,弄清其年代对建立可靠的两广地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铜镜上的铭文始于何时?有学者认为“汉代铜镜开始出现铭文”。也“有人认为出现于战国末期,可惜没有确切的资料”。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洛阳接连发现2件战国有铭铜镜,为我国古代铜镜铭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本文谨就这2件有铭铜镜及相关问题,略作论述。一 1991年春,洛阳东郊一座墓葬中出土铜镜1件。镜为圆形,三弦纽,圆纽座,座外有粗弦纹带二周,主区饰细密整齐的羽状纹,宽素卷缘。通体布满浅绿色锈斑。纽两侧铸“千金”  相似文献   

10.
秦砖汉瓦一、秦汉大修宫殿秦砖汉瓦陕西出土最多,西安、咸阳地区更是常见,田间垅上到处“俯首即拾”。咸阳长安是秦汉王朝建都的地方,皇帝大修宫殿,大造坟墓,因此,留下的残砖破瓦不少。  相似文献   

11.
“旋涡纹”罐是岷江上游石棺葬的典型器物,在此地以石棺为显著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中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旋涡纹”罐形制演变的序列脉络清晰,作为岷江上游战国到西汉时期人群及其历史记忆的象征,它的演变过程,反映出多种文化因素在此地融合消解,并不断本土化的事实以及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代丽鹃 《四川文物》2007,(3):44-52,76
“旋涡纹”罐是岷江上游石棺葬的典型器物,在此地以石棺为显著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中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旋涡纹”罐形制演变的序列脉络清晰,作为岷江上游战国到西汉时期人群及其历史记忆的象征,它的演变过程,反映出多种文化因素在此地融合消解,并不断本土化的事实以及原因。  相似文献   

13.
1978年3月,淮阴高庄一座战国墓出土了20余件刻纹铜器,其数量之多,几乎相当于过去所出土的东周刻纹铜器的总和.刻纹内容除习见的几何纹、燕饮图、动植物纹外,首见以神话传说中的神人怪兽为其主要摹写对象.这些刻画的神怪异人,可在《山海经》中找到对应的记述.笔者认为:高庄战国墓刻纹铜器上的有关山、神人、怪兽的刻纹,可能与战国时代流行的《山海图》有关.本文研究材料:援引自高庄墓下列刻纹铜器:铜薰炉益(1:18)、3件Ⅲ式盘残片(1:3、1:0146、1:0147)、2件铜匜残片(1:0137、1:0138)、4件铜算形器残片(1:114-1、2、3、4)  相似文献   

14.
在有关汉代五原郡武都县故城地望的研究中,吴荣曾《武都城考》一文以出土“武都”戳印瓦文为依据,可靠性最高,但其未提及“武都”戳印瓦具体出土于纳林川流域的哪一座城址,因而武都故城的地望依然不清。前城城址位于陕西府谷县与内蒙古准格尔旗交界处的纳林川东岸,是一座战国秦汉时期的古城。近年,在前城城址考古调查中,新采集到“武都”戳印筒瓦1件。结合文献记载,可以认定该城为汉五原郡武都县故城,其始建年代应在秦昭襄王长城修建前后。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有战国、汉。唐、宋清朝各类铜镜数百枚。现将其中的10枚铜镜作一介绍,以飨读者。一、战国镜菱形纹镜1面。1955年出土于河南郑州二里岗战国墓。标本m98:1,圆形,三弦或,圆钮座,外缘素卷边,镜面平直,镜体较薄,镜背纹饰由地纹与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羽状纹,其上有凹面宽条带组成的菱形纹,将镜面分为九个菱形小区,菱形的内角度为60度与120度两种,位于中心的菱形及与它四边相接的四区内各有一朵圆形花蕊的四瓣花朵,所木同者,中心菱形纹的花蕊实为凸起的镜纽,而余者的花蕊部分则是宽条带的圆圈,在与中心菱…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南京市区铜作坊、张府园和明瓦廊三处建筑工地上,陆续发现了一批南朝时代的建筑装饰瓦件(图一)。它们的埋藏深度一般在今地表以下3~6米,伴出的有越窑青瓷片、绳纹和几何纹砖、莲花纹瓦当等。这些瓦件均呈青灰色,平面作圆形瓦当样式,正面皆模印单瓣莲花纹,背部光素,中部都穿有一孔,孔系瓦件未烧制前用锥状物从正面向背面戳成,孔之尾端边缘留有明显的穿戳后泥土受挤压而形成的凸起痕迹。我们认为,南京南朝地层出土的这批装饰瓦件对研究中国早期建筑椽饰有重  相似文献   

17.
郑州市两处战国墓发掘报告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图一M5平面图1.2.陶罐3.陶鼎4.陶敦5.陶器盖1996年,我所为配合基本建设,发掘清理了两处小型战国墓地,出土一批战国时代文物。现报告如下。一、化工部地质勘探总院战国墓化工部地质勘探总院位于郑州市陇海...  相似文献   

18.
王纲怀 《收藏家》2012,(1):31-40
一.概述 有四千年历史的中国铜镜兴盛于战国、繁荣于两汉、辉煌于隋唐。带地纹的蟠螭纹铭文镜是中国最早的铭文镜。估计其问世年代,起始在汉惠帝末年,终止于汉武帝早期,  相似文献   

19.
吴萍 《丝绸之路》2012,(4):20-22
蟠螭纹自战国时代出现,在中国古代玉器史中延续了2000多年。不同历史时期,蟠螭纹在玉器中表现出不同的形象构图和纹饰变化,反映出2000多年来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发展和变化。所以,研究和探讨古代玉器蟠螭纹的演变,在今天仍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1985年8月,陕西省淳化县车坞乡南胡同村村民在庄基内掘土,发现一座北宋墓葬。这座墓葬是长方形单室券顶的砖室墓,从所留残痕看,墓室在地表下约八米处,有竖井,竖井上口南侧宽105厘米,墓室宽146、长(南北)278、高200厘米。墓室地面拼铺塾棺石板三块,三石大小相同,长214、宽52、厚4厘米,沙石。塾棺石上有棺木朽痕和一具尸骼,葬式被挠乱不详。卷洞的砌法是:两壁最底层挨塾棺石立卧一素面条砖,其上以次平卧素面条砖,椤上饰斜线纹条砖、椤上饰花瓣纹条砖和素面条砖,共五层。五层砖以上有盆花牡丹纹方砖一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