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钅和)     
(钅和)是春秋战国时期曾广泛使用的一种青铜器。由于(钅和)大多无铭,宋代著录书中便称之为卮。其后,人们又改称为舟,也有称作簋的,皆无根据。近年来随着考古文物事业的发展,墓葬发掘和对传世文物收集过程中,(钅和)类器物时有发现,且有附著铭文的。尤其是在一些(钅和)铭中又自称为“(钅和)”的,十分珍贵。这对我们确定(钅和)的名称,以及了解它的用途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参照考古发掘情况,对(钅和)的用途以及它的名称的由来,谈一点浅见,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2.
(钅焦)斗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器物,盛行于南北朝时期,在汉唐墓葬中常有发现。本文从(钅焦)斗器型入手,结合考古出土的(钅焦)斗资料,对安吉县博物馆藏青铜(钅焦)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试论“巴讴”汉晋人著作中 ,言及有所谓“巴讴”、“女翟舞”者 ,是研究古代巴蜀地区文化史的重要材料 ,不可忽视。略引二条 :扬雄《蜀记》 :“蜀之先代人椎髻、左语 ,不晓文字 ,女翟讴歌 ,巴土人之歌也”。左思《三都赋·魏都赋》 :“(巴人 )或  (椎 )结而左言 ,或镂肤而钅赞发 ;或明发而女翟舞 ,或浮冰而卒岁”。“女翟讴歌”简称“女翟讴”、“讴歌” ,既是“巴土人之歌” ,亦可称“巴讴”。“巴讴”是古代巴蜀地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群众文化活动。在人类的原始社会 ,当艺术刚从劳动中产生出来时 ,诗歌、音乐、舞蹈还未发展为独立的…  相似文献   

4.
释鈼     
一九八三年,湖北江陵马山五号战国墓出土铜矛一件,其铭文曰“吴王夫差自乍用(钅乍):”按:“(钅乍)”从“金”、“乍”声,当读若“窄”。《广韵·入声·铎》:“(钅乍),(钅多)也。”《说文·金部》:“(钅多),曲(钅多)也。”或单称“  相似文献   

5.
湖北广济发现一批周代甬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2月9日,广济县航运公司的挖沙船(“挖沙3号”轮),在县城东边约4公里的长江航道上(即武穴水道鸭儿洲;图一、图版壹:1),作挖沙疏航作业时,从水面以下约19米深的江底泥沙中(水深约13米、江底以下约六米),挖出青铜甬钟和句(钅翟)25件。当时,它们裹在沙里被分别装在该县和开往江苏省南通市的运沙船上。除一件甬钟是在挖沙现场发现外,余皆先后在两地的卸沙场上发现。值得一提的是,广济县航运公司的干部和工人,在得知发现铜钟的消息后,立即采  相似文献   

6.
鍮石入华考     
钅俞石是中国古代著名舶来品之一。丝绸之路开通后,钅俞石从波斯、印度等地相继输入中国。钅俞石工艺品很快成为汉唐达官贵人追求的时髦装饰。南朝无名氏《西京杂记》卷二曰:汉武帝“后得贰师天马,帝以玫王回为鞍,镂以金、银、钅俞石。”唐元稹《估客乐》有诗曰:“钅...  相似文献   

7.
《收藏家》2017,(7)
正在翟健民看来,喜欢一件东西,不是简单的拥有,是要深入其中,去学习、研究,直到若有所思。从他的经历看,他,正是不断在践行这一点。香港永宝斋斋主翟健民先生有许多称谓,熟悉的人喜欢叫他"大佬",表示对他从业之久、业界名望和专业水准的尊敬。骨灰级粉丝则喜欢叫他"翟帅",表示对他充满魅力的内在气质和时尚外表的赞美。知交满天下的性情中人翟健民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从业40余年,知交满天下,过手器物不计其数,但对人做事的那团火、那种热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藏品市场出现一种铜质鱼形器物。据说,这种鱼形器物最初是在清朝晚期被发现的。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出土器物中也有发现。这种鱼形器物通常被认定为“铜鱼”。“铜鱼”虽然出现多次,但人们对其真实用途,各抒己见,原因是对“铜鱼”特性还不够了解,对它与货币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笔者对其颇感兴趣,通过有关近代出土考古资料,就实物的形态追根溯源,提出以下几点拙见,以取共识。  相似文献   

9.
耀州窑瓷器当中,有一类宽弧沿(或宽平沿)、筒腹、高圈足的器物,在耀州窑发掘报告中被定名为“灯”。这种器物在北方宋代其它窑址和墓葬中多有出土,南方地区也有与之相类似的器物。关于此类器物的定名,学术界看法不一,但主要有炉和灯两  相似文献   

10.
陈丽华 《收藏家》2002,(12):2-6
戗金,我国古代髹漆工艺的一种装饰技法。关于铯金与戗金,有各家说法,王世襄先生在《髹饰录》解说戗金条中曰:“(钅仓)金或戗金,其源当始自鸧金。”他援引几家之言:《诗经·周颂·载见》:“鞗革有鸧,休有烈光。”郑玄笺:“鞗革辔首也,鸧,金饰貌。”陆德明《音义》:“鸧本亦作(钅仓)。”  相似文献   

11.
在巴蜀文化青铜器中,虎纹是最常见的纹饰之一。有虎形(或虎斑)纹饰的巴蜀铜器在全川几乎都有发现,而且种类之多,数量之大,远非其它纹饰种类所能比。除了在戈上铸独立的虎纹外,在剑、矛、钺等器物上,虎纹也居于很显著的位置。据统计,仅巴蜀文化青铜兵器上,虎纹就有三十种,多施于戈援本部、矛(骨交)部、剑身基部,一般为侧面形,有图案装饰性,只刻一耳或两足,有的拖尾张口,有的扬尾张口,尾尖成钩状,有的身有虎斑纹。在川东、鄂西和湘西还发现一种乐器——虎钮(钅享)于。这些铸有虎纹的器物多属于春秋后期至战国晚期、秦代。  相似文献   

12.
于陆洋 《收藏家》2014,(8):63-69
现时被称为“觚”的器物,其造型特征为:大喇叭形口,长身,细腹,斜坡状高圈足。除“觚”这一定名外,亦有“花觚”、“简花觚”、“凤尾尊”、“出戟尊”、“觚式瓶”等名,绝大多数的此类器物都出现一器多名的情况。事实上,对哪些器物可称其为“觚”,仍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13.
律句(下)     
洛地 《古今谈》2002,(3):42-50
我国韵的句,首先有“句型”,“句型”之内有“句式”。韵之有“句型”,虽然是由我说出来的,但和由我发现、提出:“韵句,以韵脚为基点向上建筑成句”有些不同;“句”之有“偶”、“奇”,并不是我首先发现的。明代大曲家汤显祖在给他的友人凌漾初的信中,  相似文献   

14.
刘晓晨 《收藏家》2010,(3):37-42
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宫珐琅器中,有许多炉、瓶、盒等器物是乾隆年间制造的宫廷御用器,这些器物大多带有“乾隆年制”的款识,年款旁边有的还分别刻有“田”、“色”、“筵”、“鉴”、“夏”、“集”、“敕”、“门”等字款。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漆器、木器、竹器是我国考古发掘工作中经常出土的器物,特别是战国、秦、汉墓中常有大量的该类器物出土。在我国的许多地区,由于地质条件的原因,地下水位较高,埋在墓葬内的器物长期受到地下水的浸泡,其质地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含水量特别高,器物内部的空隙均被水充满,甚至有了不同程度的腐烂现象存在。文物保护研究工作中将这类器物称之为“饱水器物”。有些饱水器物出土时,虽保持着较完整的形状和外观,但其质地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质地甚至象豆腐、  相似文献   

16.
叶家山晚商青铜器组多数器物上有族氏铭文,对研究商代晚期青铜器流通、商末周初青铜器矿料利用规律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分器”制度具有重要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这批器物有铸造和铸后受热两种组织形态;合金类型以铅锡青铜为主,另有少量锡青铜和铅青铜;这批器物使用的一部分铜料、铅料与曾国铜器和殷墟四期铜器相同,表明商代晚期开发使用的一部分矿料到西周早期还在继续使用中,而商晚期“锡料来源紧缺”,但西周早期曾国铜器锡料供应充足,这些锡料是晚商已开采使用后来被周人掌控,还是周人新开发的,亦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李晖 《民俗研究》2003,(4):169-183
人类从产生那天起,就得解决吃、喝、拉、撒、睡五大自身日常生活难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进化,解决如此“难题”所用器物的质地、形状,也随之演进;而器物的名谓,更是伴着诸多的社会环境因素,屡有变异,此“屡有变异”之中,饱含着迷离而复杂的国情特色。揭示此器物  相似文献   

18.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发明制造了陶器,所谓陶器是指用粘土烧成的器物。由于陶器本身质地的缘故。出土的古代陶器绝大多数是破碎的。因此有“十陶九修”这样一句俗话。为再现中国的古代文明和人类智慧,修复好破损的古代陶器是十分必要的,现将传统的修复技术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9.
西昌市樟木乡麻柳村发现一个埋藏丰富陶器的坑,内出土有陶杯、壶、豆罐等类型器物若干。这些器物与安宁河流域春秋战国时期大石墓出土器物类似,推测应为“邛都夷”在战国初期的遗存。  相似文献   

20.
关昕 《东南文化》2022,(2):147-154+191-192
清季民国以来,中国博物馆实践深受历史学科智识影响。从学术思想史视角审视,器物学和通史家风相互作用影响,共同形成了博物馆器物展示的方法论基础,其中延伸出的线性与结构、文物与文献、归纳与演绎等关系,也已涉及国内展览阐释的叙事母题,这体现了中国现代史学传统中偏重考证归纳的“新汉学”与偏重公理演绎的“新史学”在博物馆领域的学风流布,考古学的发展则拓展了器物解读与通史之通的路径。“通”既是指基于民族国家诉求的宏大价值旨归,同时亦指以物为本体的材料疏通。虽然学科范式有迭进,但“以碎立通”始终是中国博物馆历史展览所面对的基本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