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浙江奉化南岙石菊花地墓群共清理各时期墓葬18座(其中M11无法确定墓坑和葬式,从出土器物组推测为唐代土坑墓;M7为近现代墓),简报主要内容为两汉时期的14座墓葬,六朝时期的2座墓葬。两汉时期墓葬包括土坑墓6座、砖室墓8座。其中土坑墓多数被破坏,个别墓坑中留有二层台,随葬器物有陶器和釉陶器,器物基本组合为鼎、盒、壶、罍、罐、瓿等。砖室墓亦多遭盗扰破坏,平面形制主要为凸字形,随葬器物有陶器、釉陶器、青釉瓷器。六朝墓葬共2座,均为凸字形,随葬器物均为青瓷器。作者在结语中从发掘的两汉至六朝时期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入手,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分期,分别是西汉晚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西晋时期共计三期。《简报》的发表,无疑大大丰富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汉至六朝时期的墓葬资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葬俗、随葬器物的演变规律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
浙江奉化南岙石菊花地墓群共清理各时期墓葬18座(其中M11无法确定墓坑和葬式,从出土器物组推测为唐代土坑墓;M7为近现代墓),简报主要内容为两汉时期的14座墓葬,六朝时期的2座墓葬。两汉时期墓葬包括土坑墓6座、砖室墓8座。其中土坑墓多数被破坏,个别墓坑中留有二层台,随葬器物有陶器和釉陶器,器物基本组合为鼎、盒、壶、罍、罐、瓿等。砖室墓亦多遭盗扰破坏,平面形制主要为凸字形,随葬器物有陶器、釉陶器、青釉瓷器。六朝墓葬共2座,均为凸字形,随葬器物均为青瓷器。作者在结语中从发掘的两汉至六朝时期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入手,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分期,分别是西汉晚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西晋时期共计三期。《简报》的发表,无疑大大丰富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汉至六朝时期的墓葬资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葬俗、随葬器物的演变规律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2003年8月,江西省文物考古所对南昌市昌北区一处墓地进行了清理发掘,共清理墓葬4座。墓葬均为砖室结构,墓向基本相同,排列有序,出土随葬器物丰富,有泥质陶器、印纹硬陶器、釉陶器、青釉瓷器、绿釉陶器、铜器、铁器、银器等。根据墓葬布局及随葬器物特征判断,此处墓地应属家族墓地,年代不晚于东汉晚期。  相似文献   

4.
荆门叉堰冲遗址第二次发掘,地层堆积分三层,发现新石器时代灰坑5个、柱洞11个、墓葬1 座,其中墓葬是一座较大型的有二层台的长方形土坑墓,随葬陶器64件。出土新石器时代遗物分生产工具、生活器皿和随葬器物三类,生产工具又分石器和陶器,生活器皿和随葬器物均为陶器。这些陶器具有特点,以泥质黑陶最多,主要纹饰为篮纹和斜方格纹,器形有鼎、罐等17种。据陶器特征,  相似文献   

5.
广东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发现一座东汉墓葬,出土随葬器物33件,有陶器和铜器.其中陶器包括鼎、陶屋,铜器有铜镜、钱币等.为粤东客家地区东汉文化史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2016年7-11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雨花台区天隆寺复建工程地块清理48座六朝至明清时期墓葬。其中五座六朝砖室墓保存相对较好,墓葬结构基本清晰,共出土器物40余件,质地包括青瓷器、陶器、铁器等。此次发现的五座六朝墓葬为研究南京地区六朝时期的墓葬形制、器物特征、葬地分布等相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7.
王海  王伯强 《东南文化》2022,(2):94-102+2+191-192
2020年10月—2021年3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雨花台区西善桥刘家村地块清理古代墓葬47座,墓葬时代为汉、六朝、明、清。其中两座六朝墓葬M9、M41保存相对较好,墓葬结构基本清晰,均为土坑竖穴单砖室墓,共出土器物20余件,包括陶器、青瓷器、石器。这两座六朝墓葬为研究南京地区六朝时期的墓葬形制、器物特征、墓地分布等相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谢悦茹  曹军  葛昕炜 《东南文化》2023,(3):74-89+199-200
井头村土墩墓群共发现8座土墩墓,其中,井头村D5为向心式一墩多墓结构,共发现7座墓葬、3处器物群、1处墓下建筑,出土遗物主要有硬陶器、原始瓷器、泥质灰陶器等,年代为春秋中晚期;井头村D8为一墩一墓结构,发现1座墓葬、3处器物群,出土遗物主要有硬陶器、原始瓷器等,年代为春秋晚期。井头村D5和D8的发掘为江南地区尤其是宁镇地区土墩墓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板栗岗楚墓群南距常德城区12公里,1997年至1999年,常德市文物处和鼎城区文物管理所对这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75座,其中东周墓68座。东周墓按墓葬形制分为三大类:带墓道的土坑墓;带二层台与龛的土坑墓:简单的土坑墓。出土随葬器物262件,其中陶器245件、铜器15件、铁器1件、石器1件。陶器组合形式主要分为日用陶器组合和仿铜陶礼器组合两大类。日用陶器组合的器物有鬲、罐、钵、豆等,仿铜陶礼器组合的器物有鼎、敦、壶、盒等。墓葬年代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后段。这批墓葬的发掘为楚墓和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0.
刘娟  夏春华  吴公勤 《东南文化》2022,(6):33-50+193-194
2022年1月,徐州博物馆配合沛县创新产业园一期工地建设清理汉代墓葬16座、明代墓葬1座。汉代墓葬类型有土坑墓、石椁墓、砖室墓等,出土陶器、釉陶器、铜器、铁器、滑石器等器物四十余件,为研究汉代沛县地区的丧葬习俗、探索地域文明增添了新的考古资料。明代墓葬地面石刻均为汉画像石改制而成,对研究汉画像石及其再利用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CablewaysintheTibetanAreaLIYUCHUANTheinitialmethodinvolvedenclosingthestripsinwoodentubesoutfittedwithseats.Peopleweretranspo...  相似文献   

12.
江西吴城文化遗址是商代长江以南的文明中心,其政权属性一直存有争议.本文从甲骨卜辞记录,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三方面入手,对吴城文化商王朝方国论作了进一步论述,并对其政权-商代赣鄱雀方的建立、火亡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根据成都平原等地和重庆地区葬具的发展线索,认为船棺葬为蜀人的固有葬俗,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宝轮院的船棺葬是受蜀化影响的结果。巴人本来无船棺葬的习俗。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妇女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领导下模范的、民主的、进步的农村抗日根据地。为了推动妇女运动的发展,边区对妇女工作十分重视,建立健全了各级妇女组织,注重对妇女干部的培养。边区妇女工作的重点在乡村,使乡村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政治上,边区妇女取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妇女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经济上,妇女成为边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在社会生活方面,摧残妇女心身健康的缠足陋习彻底废除了;妇女的婚姻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化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妇女组织在各种各样的识字组中,接受识字教育的同时.接受了抗日救国的道理,使她们的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MAMLHA RESERVOIRA dam measuring 75.3 metershigh and 287 meters long wasbuilt in Mamlha to stem the Nyangon River, which originates inGangwasangbu Mountain. Thiswill help create the Mamlha ReservoirLocated in the Lungma River Valley, o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Nyang on River, a tributary of theYarlung Zangbo River, the reservoir is 28 km east of the GyangzeCounty seat. It is one of the 62projects built with investmentfrom Centr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fraternal provinces andm…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郑州地区空心砖墓的形制分析,总结该类墓的形制变化规律,把其发展分为战国时期的滥觞期、西汉早期和中期的发展期、西汉晚期的繁荣期和东汉早期的衰落期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之上,认为其形制发展体现着“第宅化”的趋势,从墓葬等级、人物形象和铭文等方面综合考察空心砖墓主人的身份,并从经济、生产技术水平、社会和自然因素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17.
马家浜文化区的环境研究,以往都以1000年左右为尺度,即把马家浜文化作为一个基本时间单元来分析,所得结论是粗线条或大趋势性的。在马家浜文化研究近半个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有条件提取更多信息,变趋势性考察为过程性研究,进而描绘这一时期更加细微的演化曲线,构建人地关系景观。  相似文献   

18.
19.
减租减息与淮北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抗日战争时期淮北抗日根据地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对根据地的土地关系、阶级结构和乡村社会生活等几个方面的影响的考查,来反映根据地乡村社会的变迁。减租减息促使土地向中、贫农手中分散;阶级结构呈现出由两极向中间流入的态势;乡村社会生活特别是贫下中农的生活逐渐改善,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这种变迁不仅为根据地的存在和继续扩大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20.
《考古杂志》2014,171(1):6-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