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宝音  魏晖 《满族研究》2022,(3):10-19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扶贫典型案例,总结出了“扶志扶智”模式、“文旅融合”模式、“文化产业”模式、“公益服务”模式等4种文化扶贫模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文化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并进一步分析了文化扶贫在乡村振兴中的主要作用如下:文化扶贫是乡村实现文化振兴的灵魂、内动力源泉、重要精神支撑;文化扶贫促进技术类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文化扶贫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文化扶贫的新型合作模式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攀登》2017,(4)
乡村的精准扶贫是新时期下国家扶贫开发战略下延至到基层的重大举措与创新。通过对广大乡村地区在不同阶段的扶贫历程来探究乡村精准扶贫的发展逻辑,可进一步来理顺和落实二者协调发展的应然意义。同时,在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情况下,对乡村治理与精准扶贫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构建科学的扶贫发展观、强调党和政府在乡村精准扶贫中的主导作用、构建绿色型的产(企)业精准帮扶模式、重构科学的乡村精准扶贫体系等路径进行了展望,以期早日实现广大乡村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实现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治理在新的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使得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和实施路径均有所变化.本文旨在通过辨析二者关系,总结与梳理乡村治理的演变趋势与现实困境,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乡村治...  相似文献   

4.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是"十四五"时期西部脱贫摘帽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教育扶贫相比其他扶贫手段,更能够有效地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成果,更好地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本文在总结四川省凉山州强化教育扶贫助力脱贫奔康的做法、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发展职业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张莉 《文史春秋》2023,(11):55-59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在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框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贫困的治理模式,对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区域性贫困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从2016年开始,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广东茂名市茂南区、电白区对金秀开启了“组团式”帮扶的新征程,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帮扶措施,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旅游业发展、消费帮扶、人才支援、劳务协作、教育医疗和社会助力等方面,为金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以及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无疑成为了各农村地区深入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首要方式,而发展乡村旅游不能只依靠或借鉴一个模式进行到底,更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出具有该区域特色的乡村旅游模式。本文通过对四川省简阳市"一乡一节"特色乡村旅游模式的分析研究,提出以"一乡一节"的乡村旅游模式对乡村振兴、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已经为农村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挑战。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内在要求的内涵高度耦合,是实现农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张家界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高度发达。通过对张家界市代表性村庄农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提炼出"民俗文化型""生态农业型""休闲旅游型"3种模式,并通过SWOT分析,提出突出文化特色,整合优势资源,加强保护因素等具体措施,更好地实现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8.
易地扶贫搬迁现已进入第七个年头,从探索试点到推广安置,再到如今的后续扶持,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探索和实践,为脱贫攻坚和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正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对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后续帮扶直接影响到能否真正落实"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是影响乡村振兴成效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国内外都高度重视。我国贫困人群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而广大农村地区拥有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这实现了旅游产品与农村区域空间高度重合。本文通过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联动关系研究,找到乡村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的内在联系,促进二者融合发展,实现"扶真贫"和"真扶贫"的目标,由"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为精准扶贫提供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乡村振兴擘画了新坐标,绘制了新蓝图.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农民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因此,要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用文化振兴引领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贵州农信将在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积极作为,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四项扶贫措施: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在助力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贵州农信找准金融与扶贫的结合点,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切实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旅游扶贫"这一口号在我国首次被提出,距今旅游扶贫有近30年的发展,扶贫成效显著,乡村旅游收入逐年提升,一些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乡村贫困地区被陆续发现,并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带动贫困乡村地区人口实现脱贫致富,这些成功地区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值得被借鉴和学习。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乡村旅游扶贫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五位一体"的旅游扶贫模式,并对旅游扶贫发展的进步经验和启示进行探索总结,给国内外当下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地区提供借鉴,促进国内外乡村旅游扶贫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振兴乡村的美好愿望和高度重视,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种极具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广西资源县塘洞村由于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目前已经较好地实现了脱贫。本文研究了塘洞村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状况,对桂北其他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李文静 《旅游纵览》2022,(13):139-141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乡村地区需要不断创新群众文化内容,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实现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随着我国乡村文明建设不断加快,乡村生活面貌产生了重大变化,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村容整洁,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是在群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受到发展模式、经济基础、发展理念、群众参与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二者融合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真正发挥各自的优势,很难形成发展合力,影响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效果。因此,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不断创新群众文化,优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浥晨  王宁 《区域治理》2022,(9):130-133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基于我国的国情发展,为着力破解当下我国农村治理困境,引领"三农工作"改革,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定.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具体内容作为研究背景,阐述了研究意义.从乡村振兴和基层有效治理入手,将基层治理的主要问题划分为主体性和客体性两部分,主体性方面是从基层治理的三大主体展开论述的,即基层政权组织、...  相似文献   

16.
《攀登》2021,(3)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本文深入探讨了构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当代价值,系统考察分析了当前困扰海南州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积极寻求破解现实困境的有效路径,为新时代构建海南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打造具有青海农牧区乡村治理新路子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是统领新时代中国"三农"发展的行动纲领。本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阐释,认为实现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是乡村振兴战略在青海的具体实践;在深入分析实现"三生"转变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三生"转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将农村农耕文化植入乡村旅游产业,借助当前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农耕文化知名品牌,进而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早日实现广大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是当前实现"农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程。本文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和农耕文化发展现状,探讨了乡村旅游中农耕文化利用的模式及问题,并针对乡村旅游中如何有效利用农耕文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时代,国内基本矛盾发生改变,振兴乡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已经占据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是构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实践与理论逻辑存在较大的偏差、治理工作比较零碎化、乡村文化异化和治理人才短缺等问题都加大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难度...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旅游扶贫是实现脱贫不返贫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郎德上寨进行实地调查,在分析其旅游扶贫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以期为我国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模式提升与路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