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2015,(8)
<正>故宫博物院藏《群仙祝寿大寿字图》(又名《人物寿字图》,藏品号:故257526),立轴,画心纵213.5、横151.5厘米,是故宫旧藏的光绪年间作品(封三)。画轴上的扎带为黄色绸条,包首为淡青色绢。天杆钉有4个宽厚的黄铜绦圈,穿过绦圈的绦子(又称挂绳)两端分别用绢条封箍。这一装裱样式具有宫廷精工细作的特点。绦子上系2个宫廷专用的黄绵纸条。一张纸条纵7.5、横0.8厘米,其上以字迹工整  相似文献   

2.
1990年冬,浙江平阳县文物馆在该县万全区宋桥镇金垟村征集到一件崇祯二年诰命,原件藏周家后裔处,今归平阳县文物馆收藏。该诰命质地为特制丝织彩绢,饰有雷云纹,黄色,纵30、横290厘米。绢首镶有72厘米蓝色绢,织印有“奉天诰命”篆书四字,字旁双龙盘缠,夹缝处写有“××号”草书字样,前二字已模糊不清。诰命全文恭楷书写,字迹匀整。绢尾又有长64厘米黄色绢,织印“泰昌元年月日诰”篆  相似文献   

3.
李杏 《收藏家》2000,(7):37-39
《潘雪石生平图传》现藏于中国文物研究所。《图传》为长方形摺装册页,纵33、横55厘米,现存23开。前有副页2开,每半开左为书,历为图。图为粉彩绢地、工笔绘画,以绢覆托背面;书为纸地,书体或行或楷,大小不一,推测或为潘雪石即兴所书,以宣纸覆托。《图传》以“诞生图”始,“祀先图”终,当为潘氏生前绘就。册中第四十四图绘潘氏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最后一次南巡时在江南接驾情景,由此推断《图传》创作于康熙来年。  相似文献   

4.
1983年12月,在新津县铁溪乡顺南河边发现了一些绳纹夹砂粗灰陶碎片,绳纹夹砂粗红陶碎片以及一件穿孔石斧。(图)石斧通体长9.8厘米,上端宽3.8厘米,刃口部分宽5.8厘米,刃口已使用残缺,孔大1.2厘米。这次发现有孔石斧,是新津继修觉山发现新石器时代石石斧(见《文物》1982年第4期82页)之后的又一新发现,扩充了  相似文献   

5.
吕文平 《文物世界》2007,(5):38-40,44
1965年在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屏风木版漆画较完整的有五块,这是一组人物故事彩绘漆屏风。其内容采自汉刘向《列女传》,宣传帝王、忠臣、孝子、列女的故事。2006年山西博物院展出了其中一块。漆画板高81.5厘米,宽20.5厘米,厚2.5厘米。木板遍油红漆,前后两面均有绘画。  相似文献   

6.
清康熙年手绘《澎台海图》王宇,孙慧珍,张帮义旅顺博物馆珍藏一幅清朝初年台湾地区的地图(见插图)。图为纸地,以绢托,全件长152.2、宽59.2厘米。图上万位大致为上东下西,左北右南,北起花矸屿(今之花瓶屿)、鸡笼城(今之基隆),中为台湾府(今之台南)...  相似文献   

7.
这幅战国中晚期的彩绘车马出行图,是1987年元月在湖北省荆门市包山2号楚墓出土的一件周长60余厘米、高不足5厘米的夹(纟宁)胎漆奁上发现的,盖外沿的黑漆地上,用朱红、枣红、熟褐、棕黄和翠绿等颜色描绘了车4辆、马10匹、各种人物26人、树5棵、飞鸟9只、犬2只、  相似文献   

8.
1985年6月,绵竹县教育局饮料厂在城西郊的诸葛双忠祠侧挖窖坑取土时,于地下2米深处发现有南齐纪年铭文的方砖一块。(图一) 纪年砖长31厘米,宽19厘米,厚5.5厘米,色青灰,基本完整。砖的上、下、左、右四面皆素,无纹饰,唯在前楞面和后楞面有图纹,前楞面的纹饰为环带莲花纹。纹样正中部有竖行铭文“永明五年”四字。(图二)其书体介于隶、楷之间,单个字大约1.5厘米至2厘米不等。砖的后楞面烧造有二方连续的  相似文献   

9.
1988年4月,湖南省零陵地区文物工作队在永州市木材公司院内清理一座西汉墓,出土有五面铜镜,这是零陵地区出土铜镜最多的一座墓葬。神兽纹镜2面:l、规矩四神兽纹镜。四叶座,座基为双边线正方形,每边下方有两只神兽,神兽与镜缘间有一圈0.7厘米宽的林纹,素缘宽1.5厘米,略内倾。直径11.4厘米,厚0.4厘米,镜面略呈弧形,色黄而光亮。2、四乳神兽纹镜。圆纽四叶座,圆座基,四乳亦有圆座。每两乳之间是一龙或一虎,其中一龙的头下部铸有一工整的“王”字。直径13.l厘米,厚0.5厘米,平缘宽1.5厘米。铭文镜3面:l、昭明镜。乳纽圆…  相似文献   

10.
1990年9月,安徽望江县护城村窑厂发现一座北宋墓葬,出土有瓷诵、瓷塑动物及其他瓷具等青白瓷器47件,其中有一件瓷萧,特别引人注目。该瓷萧质地为青白瓷,制作十分精致,釉色莹亮,造型秀美,胎薄而又坚实,完好无损①。1993年国家文物局组文物鉴定专家组来安徽,认为这是一次重大发现,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据同时出士的墓志记载,墓主于北宋嘉访七年(1062年)四月十日死亡、埋葬,因此,这件瓷萧当属北宋中期遗物。瓷策通长20厘米,一端稍粗,口径2.5厘米,另一端稍细,口径2厘米,一侧有小孔五个,另一侧有小孔一个,今日吹奏起来仍…  相似文献   

11.
<正> 1984年,迁西县瓦房庄乡金龙口村刘长兴在挖地时,出土铜印一方,现简介如下: 此铜印高3.81厘米,略呈正方形,钮上面刻一“上”字。钮高2.5厘米,钮宽0.9厘米;印面长5.4厘米,宽5.3厘米。钮两边阴刻楷书“太平兴国五年七月铸”九字。(图1)印正面篆书“雄勇第十二副指挥使记”共十字。(图2)。 据《宋史兵一禁军上》记载:“雄勇旧号  相似文献   

12.
1954年5月16日,江苏省文物工作组在吴县(属苏州地区)木渎区焦山乡五峰山博士坞村发掘了一组墓葬。在十四号墓随葬品中,有一件造型别致、金玉结合的工艺珍品——金蝉五叶(见封面彩照)。这是件十五世纪下半叶明代中期作品。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属一级藏品。 金蝉,全长2厘米、宽0.8厘米,厚0.6厘米,重4.65克。经鉴定,成色百分之九十五,含金量很高。金蝉通体金光闪亮,头部前伸,双眼凸起,以横、竖线条勾出头、颈;蝉身  相似文献   

13.
最近,洛川县博物馆从百益、土基两乡征集到三枚珍贵货币:“永昌通宝”“昭武通宝”和“利用通宝”。“永昌通宝”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1643年)建立大顺国时所铸造的。这枚铜币直径3.6厘米,孔径0.7厘米,廓沿宽0.5厘米,厚0.12厘米,重14克。“永昌通宝”四字楷书,钱背素面。(图一:上左)大顺国传世的钱币有平钱及当五型(或谓当十、或谓当百大钱)两种这枚“永昌通宝”为当五型。  相似文献   

14.
戎生编钟论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戎生编钟是一组完整的甬钟,共有8件(图一),钟高依次为: 一号钟:51.6厘米二号钟:48.7厘米三号钟:46.5厘米四号钟:40.2厘米五号钟:32厘米六号钟:29厘米七号钟:22.8厘米八号钟:21.5厘米钟为长体,甬部光素,舞上饰云纹,高枚,篆部饰窃曲纹,隧部饰相背的象鼻吐舌顾龙(彩版伍:1、2)。第三、四、五、六号钟,正面右  相似文献   

15.
1979年4月,平泉县南五十家子乡杨杖子村农民在喇嘛坟后山取土时,发现铜盉、铜筒形器各1件,送交县文管所。文管所即派人前去调查,发现是一座汉墓。此墓为土坑竖穴木椁墓(图一),南部有斜坡式墓道,长3.5、宽2.1米。墓圹口大底小,南北长5.6、东西宽3.2、深2.7米,四壁稍内收。墓底有两条南北纵向排水沟,沟宽0.3—0.36、深0.16米。墓室南部并置两具木棺,相距30厘米。东侧一棺边缘清楚,长2.1、宽0.75米。骨架保存基本完好,头向北偏西4度。死者身上覆盖着五层织物,均粗平纹,疑为绢。西侧棺宽0.88米,长度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79,(7)
(门皿)翁主釭(钅展)是商承祚先生1941年在长沙采访所得,原出土于长沙东门外柳家大山,现藏南京大学历史系文物室。所谓釭(钅展)即铜灯的一种。此灯颜色淡绿,通高32.5厘米,重九斤六两(4800克),由釭、(钅展)、罩、盖四部分组成。釭形如鼎,直领圆腹,腹中部有阳弦纹一圈,圜底,三足作蹄状,足高14、腹径20厘米。肩部左右伸出一对向上弯曲的烟管,管径3厘米,与盖顶两个下垂的烟管相衔接。釭内可以盛水。(钅展)即灯盘,底部有圈足嵌入釭口。盘有  相似文献   

17.
陕西铜元     
陕西铜元刘长胜笔者在陕南集得陕西造铜元一分币10枚(图上排),二分币23枚(图下排),均为红铜质。一分币直径2.7、厚0.15厘米,重7.2克;二分币直径3.2、厚0.18厘米,重11.3克。钱文、图案大同小异。二分币钱文笔划可分粗、中、细三种;旗面的卷波纹也有大、中、小之分。这些陕西铜元应为杨虎城所属孙蔚如、赵寿山部于1931年春至1933年夏进驻汉中时所造。陕西铜元@刘长胜  相似文献   

18.
吴敢 《文物》1994,(11)
陈洪绶(1599~1652年)的《杂画册》,藏南京博物院,绢地,设色,纵31.7、横24.9厘米。共十二开(封三;图一~一○)。此册气韵古雅奇诡,构想变幻合宜,笔墨醇厚精练,且人物、山水、花鸟一应俱全,显示了一位天才画家的全方位素养和对艺术独具只眼的品味追求。芭蕉阴里,奇石环布,一高士于石案上鼓琴,另一举杯倾听,一小僮执壶侍坐,这就是老莲册页中一幅人物画里所描绘的场景(封三:2)。在这里老莲似乎把老、庄那种旷达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件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五代吴勿昌供养八臂九面观音像立幅,系我馆1959年以重价购自北京琉璃厂文物商店,出售人谓其先人张凤翙在甘肃作官时所得(图版陆)。画幅纵120、横60.5厘米,绢地设色,绢质精细,色泽鲜艳。内容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观音变相图,正中上端为三朵莲花组成的华盖,盖下立八臂九面的主像观  相似文献   

20.
1974年,山西省临猗县文化馆从一座已毁的宋塔塔基中清理出一堆绢画残片,后由山西省博物馆送北京故宫博物院修复装裱成两幅绢画。第一幅,较完整(图版伍:1)。绢地米黄色,纵79、宽54厘米。大部分画面尚能看清。可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经变图,下部为供养人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