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日战争期间英国对西藏的侵略董志勇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18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始侵略西藏。辛亥革命后,英国乘中国陷入连年内战,妄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由于中国政府的坚决抵制,英帝国主义者的阴谋活动未能得逞。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  相似文献   

2.
论点摘编     
辛亥革命后英国分裂中国西藏的“新政策”元代西藏地方的基层组织古格王国兵器与外域文化的影响辛亥革命胜利后,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并在1912年3月11日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但辛亥革命时期国内...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英国支持和插手康藏纠纷的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之后,英国为了强化对西藏的侵略,支持和插手康藏纠纷,目的是将中国在西藏的主权排除出去。具体表现在:政治上,支持西藏地方夺取西康以及青海和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在外交上,干涉民国中央政府独立处理康藏纠纷案;在军事上,实施"武装西藏"的政策,帮助西藏地方扩充和训练军队,大量向西藏出售武器。英国这些做法严重地干涉了中国的内政,阻滞了民国中央政府恢复对藏行使主权的进程,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各族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苦难生活。苏发祥发表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第五期上的文章着重论述了辛亥革命后至和平解放西藏地方的社会构成及经济发展特点。文章说,辛亥革命后,清朝在西藏地方的统治土崩瓦解,但多日的封建农奴主阶级依然故我,官家、贵族、寺庙L层僧侣完全占有西藏地方的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操纵着西藏的经济命脉。西藏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依然十分缓慢,而且随着英帝国主义商品的大量倾销和英印货币在西藏的流通,西藏与英印贸易的逆差越来越大,羊皮…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英国以赠送、出售方式向中国西藏提供了大批武器,对于英国控制西藏,攫取更多权益,将西藏纳入其缓冲地带战略轨道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对藏武器供应成为撬动英国与中国西藏之间关系的重要杠杆。本文利用英国印度事务部档案及其他史料,对这一时期英国向中国西藏武器供应的时间、种类和数量做了澄清,并论述了其性质。  相似文献   

6.
正1911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坚持对西藏的主权和行政管辖权,一方面遵循历史定制,另一方面调整政策,制定完善法规,积极实施对西藏特别是藏传佛教事务的管理。民国中央政府积极管理西藏藏传佛教各项事务,始终维护国家主权。建立蒙藏委员会完善法规,规范藏传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距今已经有90个春秋,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历程,学术界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近20年来,经过新时期史学工作的努力,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又提出了一些新看法、新观点,研究程度进一步深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本拟就对辛亥革命研究作一分类概述,并以拙纪念伟大的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边疆领土的一部分,在近现代历史上,西藏很早就受到西方列强的觊觎。与美国相比,老牌殖民帝国英国更早涉入西藏问题,早在20世纪初叶英国就确立了在西藏的势力范围优势。因此,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发现西藏的地缘战略重要性时,势必与英国在西藏的利益发生冲突。本文通过抗战前后中美英关于西藏地位问题的交涉,分析新老列强在西藏问题上立场的不同。由此还可以看到战后美国与英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的西藏立场差异之由来。  相似文献   

9.
1912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在逃亡八年后再度返回西藏。辛亥革命的爆发消除了清军开赴西藏的威胁,驻藏官员和军队也全都被驱逐出藏。但这个意外的惊喜并没有让重掌政权的达赖喇嘛松一口气。因为末代皇帝溥仪在1912年2月退位前,明确谕示袁世凯建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后,在国家政制转型的关键时期,英国加紧对西藏侵略,策动西藏分裂,川边、滇边政局随之动荡.四川都督尹昌衡率军西征平叛.西征对初创的共和国是有力支持,它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团结,推动了边藏地区的近代化转变,为后来边地建设奠定了基础.尹昌衡作为川省都督,在川内政局未稳之际,不按常理出牌,主动提出远走他方征战,除去其对国家的责任感外,成渝政争、川滇矛盾、利益争取都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因素,但多重因素的驱使并不能消减西征的功劳.西征的胜利说明尹的战略战术是成功的,他调动人、财、物各种因素,运用攻心和实战的软硬两手,初战即捷,并且出战年余就获得了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在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后不久的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帝国主义者曾利用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逼迫已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一职的袁士凯派代表参加了由英国政府一手策划的一次讨论有关西藏的国际地位的会议,这就是臭名昭著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史实和文献为基础对一百年前的西藏人民抗击英国侵略的历史地位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即1904年西藏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重创英国侵略军,延缓了英国侵藏进程;西藏人民的反抗迫使英国改变侵略手段;西藏地方为阻止《拉萨条约》的签订做出了的重要努力;1904抗英斗争的是近代以来至中国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1919年中英关于西藏问题的交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9年中英就西藏问题进行了交涉。北京政府提出解决西藏问题的新建议。英国希望迅速解决西藏问题 ,交涉时在西藏与中国内地分界线问题上表现出灵活的立场 ,但北京政府突然中断谈判使其感觉受到了愚弄 ,并在外交上对中国进行了报复。日本干预西藏问题的谈判 ,遭到英国的强烈反对。北京政府采取“拖延”谈判的策略 ,对英交涉的立场也越来越强硬 ,最终挫败了英国迅速解决西藏问题、侵犯中国主权的图谋。  相似文献   

14.
在要谈的“西藏问题”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主要可分为两个时期:“西藏问题”的前期是英国制造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为开路先锋;后期是美国制造的,美国中情局在幕后主持。(一)英国殖民势力继西班牙兴起后,向东方进行掠夺。英国东印度公司...  相似文献   

15.
1903--1904年,以荣赫鹏为首的英国侵略军武装入侵我国西藏,并强迫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拉萨条约》,在1888年第一次武装入侵之后,进~步扩大了在我国西南边疆的侵略利益。1904年9月,当入侵军返回英国后,纷纷著书,将世界“禁地”——对西方人而言神秘无比的西藏介绍给全世界的读者,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些著作中不乏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作品,同时也成为进一步揭露英国侵略我国西藏的铁证。  相似文献   

16.
英国外交部于今年7月发表的2000年人权报告公然宣称,“英:国是唯一不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的国家”。对此,我们感到极大的震惊。在中英关系史中,西藏曾占有很重的份量,应该说,从18世纪英国涉足西藏后,始终想将其分裂出去,成为服务其战略利益的“缓冲国”和“战略边界”: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过程中,英国在西藏的所作所为,始终不能回避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宗主权”就是在那个历史背景下出笼的。准确地说,  相似文献   

17.
方正  郑言 《文史月刊》2003,(2):42-47
抗日战争期间,印度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因而英国竭力想把西藏独立出来,企图使之和印度连成一片,接受它的殖民统治。基于这样的图谋,英国不顾抗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局,竭力阻挠中国修筑中印公路,阻止中央政府官员入藏,非法侵占中国西藏领土,给世界史上留下了一页极不光彩的记录。  相似文献   

18.
夏军 《民国档案》2005,(1):39-47
西藏历来为优质羊毛的出产地,民国初期由于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与掠夺,西藏羊毛大多为英国商人收购。抗战后期,国民政府为改变英国把持西藏羊毛收购的局面,收回利权,并加强中央与西藏地方政府的联系,制定了收购储销西藏羊毛具体办法。该组史料辑自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暨桐油研究所档案,对研究抗战后期西藏经济及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均有其独特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霍仁龙 《历史地理研究》2023,(3):115-129+158
19世纪,英国不断派遣测量队、间谍、边疆官员等到中国西藏东南地区进行大规模非法测绘活动,其中,河流水系是测绘的重要内容之一。至19世纪末,雅鲁藏布江下游及其主要支流察隅河、丹巴河和西巴霞曲的主次关系、河道流向、河流源头等地理知识得到不断丰富与完善,填补了世界地图中的空白,这一地区河流水系的知识体系基本形成。这一时期英国对西藏东南地区河流水系的测绘还为其侵略中国西藏领土提供了丰富情报,是英国殖民主义领土扩张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本文涉及了西藏现代史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使中国接受一个类似于《西姆拉条约》那样的解决藏事的办法,逼迫北京政府与之重开谈判的情况2.五四运动、外蒙古问题和日本等国的插手对北京政府态度的转变的影响;3.英国本国政府与英属印度政府在如何分裂中国西藏的问题上出于各自利益的种种考虑和意见分歧,英国驻华公使馆的朱尔典、台克满、金等官员对当时西藏问题的不同看法;4.康藏冲突的演变及噶伦喇嘛、陈遐龄、马麒等人的作用。相关史料的欠缺,使目前国内对这一期间西藏历史的研究仍相对薄弱。本文大量引用了现存于英国伦敦东方与印度事务部资料档案馆的英文原始档案,有助于我国学者更深入地探讨西藏近现代史中的一些问题。文中有些错误的提法不妨碍木文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