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自然物、自然现象的困惑、恐惧,以自身类比方法,远古人想象出了种种神灵,产生了多神崇拜.夏商周时代,多神崇拜演变为统一至上神即天神崇拜.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接纳了天神崇拜观念;西汉中叶之初,董仲舒代表的儒家集天神崇拜观念之大成,创立了系统的天神崇拜思想体系.天神崇拜实质上是自然力崇拜、大自然崇拜,它凸显了儒家对大自然的敬畏思想.  相似文献   

2.
孔瑛 《丝绸之路》2011,(14):21-22
明代德化窑梓潼帝君造像1987年出土于兰州市庆阳路明代白衣寺多子塔塔刹,一直以来被误定为明肃王造像和福、禄、寿“三星”之禄神,经笔者多方考证,准确的定名应是梓潼帝君亦称文昌帝君,是道教中掌管文昌府事及人间官禄的神。  相似文献   

3.
何飞燕  王林林 《文博》2008,(6):44-49
商周时期为我国祖先神崇拜最为发达时期,对祖先神的祭祀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甲骨文、金文资料并传世典籍综合分析,商、周祖先神崇拜,有着各自的特点:商代祖先神崇拜的特点是商王掌握着对祖先神的祭祀权,其祭祀是遍祀商王先祖;周代的祖先神崇拜是分层分级的.二者不同的根源在于宗法制的完善、健全与否.  相似文献   

4.
“首届文昌文化研讨会”在梓潼举行孟彦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昌文化研究所、四川梓潼文昌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文昌文化研讨会”近日在文昌帝君发祥地——四川梓潼七曲山举行。来自省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有关地区的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了这次研讨会。学者们着重讨论了...  相似文献   

5.
吴珍珍 《沧桑》2014,(5):119-122
菇神崇拜是浙南庆元县域香菇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菇神崇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神位和神庙、菇神祭祀和菇神庙会。菇神崇拜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菇民生活环境恶劣,寻求心理寄托;道教文化使吴三公等道士成"神";百姓从香菇种植中受益,感谢神恩;菇神信仰形成习惯,作为一种习俗传承。庆元县域菇神崇拜现象,带有独一无二的本土化个性特征:菇神是菇民自发信仰的土生土长的历史人物,菇神不是一个,神性不是单一的,辐射范围仅庆元周边地区。菇神崇拜还具有政治、道德功能,并且孕育了"二都戏"。  相似文献   

6.
在罗马统治埃及时期,处于文明衰落之时的埃及,政治上彻底沦为罗马统治的一个行省,经济上成为罗马的丰裕粮仓,但文化上仍能显现埃及传统丧葬文化强劲而持久的生命力。一方面奥西里斯神的丧葬崇拜在罗马统治埃及前期继续盛行;另一方面,托勒密埃及时期的奥西里斯隐形崇拜——塞拉皮斯神崇拜在此时期持续受人推崇。4世纪末,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取得国教的主导地位后,基督一神教开始排斥其它神的崇拜,奥西里斯神崇拜及其丧葬文化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作为古埃及文明显性标志的奥西里斯崇拜仍在罗马社会甚至后来的西方基督教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梓潼七曲山大庙铁铸文昌像的断代及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梓潼七曲山大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外文昌宫(梓潼宫)的发祥地。庙内现存宋、明两代的实心、空心铁铸文昌及侍神像两组,是研究文昌帝君的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8.
先秦蜀道已经通行,为天下的统一提供了军事与文治教化的可能。政区分割而民风不一,秦巴山地水陆贯通成就了汉代道教源地。蒙元时期,全真教融合三教,在北方政权中获得认同。宋蒙战争使人口迁移,文昌祀迁移扩散。道教的发展促进文昌祀等级扩散,明清与科举相关的梓潼神崇奉与扩散前有别。  相似文献   

9.
《神州》2004,(11)
梓潼七曲山大庙站在川西北的剑门山南望,古蜀道上有一颗明珠,翠绿的明珠,那就是梓潼。走进梓潼,你就走进了历史,走进了积淀深厚的文昌文化。七曲梓林,九曲潼水,文昌祖庭大庙就巍然耸立在梓潼城北高高的七曲山上。千百年来,香烟缭绕,俯瞰着布衣土著,文人雅士,达官贵人。  相似文献   

10.
在成都张献忠先号称秦王,后于1644年10月6日在成都称帝,改元大顺,建立大西政权,自称老万岁。张献忠称帝后,立即与道教供奉的梓潼帝君张亚子联宗,说自己是张亚子的后代,借以抬高身份。张亚子是东晋人,曾长期居住七曲山,晓诗书,精医术,为贫苦乡民诊病施药,排忧解难,敬老爱幼,扶危济困,深受百姓爱戴,死后百姓建此庙以纪念。唐代封为英显王,元代称为文昌帝君。明清全国各地建文昌祠,因为文昌帝君发祥于梓潼,故又称梓潼帝君。  相似文献   

11.
本认为清初统一新疆以后,内地的多元信仰随之传入,天山南北出现了许多多神教庙宇,一度盛行自然崇拜与多神信仰,官府主持山川祭祀大典,倡导关帝崇拜与其他多神信仰,在新疆宗教发展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甘肃岷县民间十八湫神崇拜的由来、联神的形象及造神秘密、湫神崇拜的表现形式、激神巡域与元宵节俗的联系、揪神会与“花儿”竞唱活动、湫神崇拜的文化内涵等多元文化现象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与述评。  相似文献   

13.
农业祭祀作为自然崇拜的高级形态,兴起于原始农耕成为人们衣食主要来源之后.中国以农立国,古人对天体天象、大地山川甚或自然百物的崇拜也往往围绕农业祭祀来进行.在农业祭祀中,祭祀社稷是其一大项目.祭祀社稷用血祭,即当场“披砾牲以祭”,至春秋时,除用牲畜,也用人祭.社稷之神在原始宗教最初指土地和谷物之魂,后来在阶级社会中逐渐升华为人格化的神,并与传说中的氏族英雄祖先合为一体.私有制的发展,社稷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和同义词,于是以土地神、地主神代替社神的土地崇拜,先农代替谷神的崇拜.  相似文献   

14.
林中泽 《世界历史》2012,(6):4-21,158
早期基督教圣徒崇拜,在罗马帝国西部主要表现为圣物崇拜,而在东部则表现为圣像崇拜,这一差异是由两地从古代向中世纪社会转变的不同态势决定的。在古代末期和中世纪时期,圣徒们发挥着各色各样的社会功能,他们既被看做其所在教区的庇护者,又被视为基督教信仰的英雄以及世人生活的道德楷模,因此这种崇拜在外表特征上的确类似于古代的多神崇拜。不过从本质上看,由于人们通过圣徒崇拜打通了神与人、生与死之间的联系渠道,缓解了古代社会的阶级和阶层对抗,再造了社会的凝聚力;并改变了社会财富支配的方式,扩大了财富分配的范围。因此,这种崇拜便不只是对于古代英雄崇拜的简单复制,它作为平衡历史落差的缓冲器,在调节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海天 《文史天地》2008,(4):53-55
这些被崇拜的偶像,或神或人,共同点是:在这一行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由此可见,凡有益于人类的人,都会被铭记的。  相似文献   

16.
山西现存文昌魁星类建筑中的文化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从历史早期开始就崇拜日月星辰。“星座有尊卑,若人之官曹列位,故日天官”。魁星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称,指北斗七星的前四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此四星除合称“魁星”外,亦被并称为“斗魁”。后道教尊其为主宰文运的神,作为文昌帝君的侍神。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信仰是具东北特色的山神信仰文化之一,也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白山信仰经历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时代,发展为物格神崇拜、人格神崇拜,历史上帝王封禅、民众祭祀是推动长白山信仰不断演化变迁的推动者。近代以来,长白山信仰发生了变化,从官方信仰空间转换为民间信仰空间,其发挥了调节心理、整合地方、规范道德等社会功能。以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关系为视角,考察近代长白山信仰的发展及内涵的变化,发现在长白山区一带,广泛存在对长白山山神的祭祀和崇拜,其对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阿波罗被认为是最具希腊性的神。然而,他最初并不是一个希腊本土的神。依据古代典籍的记载、结合语源学和考古学的成果来考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阿波罗是一个多种文化元素融合后塑造成的希腊本族神。阿波罗崇拜形成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正是希腊文明吸收周边文明的具体体现。对阿波罗崇拜起源和传播路线的考察,一方面是在文明交流的母题下进行的微观考证,另一方面又为文明交流史的研究提供了具体史料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观世音是一位家喻拂晓的大慈大悲的女菩萨。而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观音菩萨却是一位男神。其性别的演化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代性文化方面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对“处女”的崇拜,中国古代对“生殖”的崇拜以及男女在婚姻方面不平等。  相似文献   

20.
李翠玲 《民俗研究》2011,(1):171-186
民间信仰不仅是维系传统农业社会结构的重要力量,对于转型时期的乡村社会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和矛盾,充当社会转型的润滑剂。以传统社神崇拜为例,虽然当前现代化、市场化等外部力量使其在结构—功能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民众仍可借助传统社神崇拜资源,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利益结构的调整,并重新界定社区的地理、心理边界,激发当地居民对地方的热爱和认同。不仅如此,社神崇拜还为恢复地域共同体的团结和凝聚力提供了有效途径。这充分反映出民间信仰对于培育现代民主政治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