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周恬逸 《东方收藏》2022,(10):63-65
工笔花鸟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门类之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东西方文化不断交融,工笔花鸟画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本文从“新工笔”的产生背景入手,选取几位当代“新工笔”花鸟画家,围绕题材、构图、色彩三个方面分析他们的作品风格,体会“新工笔”将传统文化和时代元素巧妙融合的新意。  相似文献   

2.
祖国文化同一性的形成,应当追溯到原始社会。早在传说时代,人们的迁徙与文化交流,克服了自然的险阻,形成了江河山海地区性的融合。在古遗址的发掘中,不仅可以看到文化层的叠压继承关系,还可以看到两种(或几种)文化的交融情况。女娲氏补天造人的传说,启示了龙种的起源,或龙图腾(女蜗蛇身)与凤图腾(伏羲氏风姓可作凤与虎两种解释,但他毕竟同化为蛇身)两族团(人们共同体)的婚姻(龙虎交会)。古代“有 ‘物’有则”或“神奸”的认识,实际是指  相似文献   

3.
闫红贤 《文博》2022,(2):41-47
火葬墓是陶寺文化较为特殊和少见的埋葬现象,它并非晋南地区的文化传统,而是“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常见的葬俗。从龙山时代开始,“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强势兴起,中原与“边地”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密切。火葬墓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传入晋南地区,是陶寺文化葬俗多元化的表现之一,也是“中心”与“周边”文化交融和人群变迁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丧葬观念及文化传统的差别,火葬墓并未被陶寺人群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4.
马君武是近代中国杰出的革命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所处的时代是中西古今文化大交融的时代。马君武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在其学术、政治等活动中,广泛吸呐西学。他的许多译著和文稿中包含大量的交融中西学术,带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即中西交融之学。  相似文献   

5.
丽江古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其民族文化交融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入,古城中各族群众在生活上相互帮助,经济上相互促进,文化上兼收并蓄,各民族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本研究通过对丽江古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与表现进行调查,归纳丽江在推进古城民族文化交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提出通过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加强丽江古城民族文化研究等方式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的建筑匠师们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即联想,通过人们的联想,而使人体会到事物的美和丑。因此,在建筑中巧妙独特地运用了祈祥和祛邪的表现手法,表达人们追求幸福、驱除邪恶的美好愿望,从而得到一种感情的慰藉。古建筑文化中这种祈祥祛邪的表现手法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文化水平,乃至时代、风俗、习惯,对事物的认识、联想程度,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本文从我国古代主要建筑在、造景、构划、装饰等内容方面,去分析阐述古代建筑是如何利用“人作”的手法技巧来表现祈祥祛邪这一建筑文化特色的。  相似文献   

7.
“hacin inenggi”是满语对译汉语“上元”而创制的节令词语,既承载了中原汉文化因素,又蕴涵着及其丰富的满族文化内容,反映出满族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民族文化关系等多方面的文化传承。本文运用文化语言学理论方法探讨满语“hacin inenggi”这一词语所蕴含着的文化语义,通过分析其词义的变化,探讨满族上元节节日民俗与满汉文化交流、交往与交融方面的深层关系,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满族节日独特的文化形式,揭示满族及其先世的民族性格、思维习惯方式等内在要素,亦可以透视满汉文化交往过程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8.
王勇  王育玲 《文博》2005,(3):79-83
中国幅员辽阔,随着考古发现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化起源“多元论”已基本被肯定。在新石器时期的同一时段内,各地区的文化以各自的特点和途径在发展着,同时也总是在相互影响着,而且,伴随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时代的不断进步,各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的步伐也越来越快,相互影响的地域也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9.
最近南京市公布了87项市级非遗名录,“上梁仪式”列入其中。民间盖房造屋,众人相帮,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邻里和睦的淳朴民风。虽说仪式中不乏迷信成份,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传承一个地区千百年历史的“文化灵魂”,反映人们对住宅长久、家业兴旺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0.
徐玉玉 《丝绸之路》2021,(4):155-158
由于古代社会中,文学与医学在个体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上的协同作用,以及二者来源于古朴哲学思想的本质属性,加之历史上一批文医双栖人士的涌现,成就了将古代文学和传统医学交融的涉医文学的发展和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涉医文学展现出自觉、实践、兼容、救世的文学特质,是时代大环境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激发出反映时代...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艺术背景下,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与交融之势,艺术家们在油画创作中如何借鉴发展得以创新且凸显中国的文化品格和内涵,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尚“意”崇“境”,油画中的意象性表现虽然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结果,但更多是建立在东方绘画语汇之上的意象表达。油画在风景表现中所凸显的意象性和表达艺术,都有其独特的时代意义,是文化表现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古今方志半人物”,方志记述人物,能够集中、典型、生动地反映时代风云。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把人物志视作“志中之志”、“书中之髓”。在方志界历来就有“地以人贵,人以地传”、“人物为一郡之柱础,乡邦之光耀”的说法。地方志中设人物志,不仅可以存史资治,帮助人们从入志人物的研究中获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信息,而且可以“人从史出”,通过“评说一方人物,激发千秋爱憎”,用生动的人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从而达到“反映历史、服务现实、振奋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民间谚语反映社会时代风貌和地方特点,反映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和民间风尚,选择有代表性的民谚入志,能突出志书时限、空间等方面的特点,起到如下作用:(一)反映时代的政治风貌。如封建统治时代流传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张白纸飞过街,哪个读书哪个乖,...  相似文献   

14.
夏、商、周三代时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均在黄河流域。由地缘关系而导致的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吴、越、楚等,在中原史官掌握着话语权的文献记载中均被记为“蛮夷”。对东周时期地处中原的诸侯国与地处长江流域的“蛮夷”国之间的文化交融乃至冲突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中国地域文化产生早期时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互动情况的研究,同时也是对华夏本体文化交融过程的深层次研究。本文分析夏、商时的“五服”和周代时的“九服”,并以春秋时期中原文化的代表性诸侯国——鲁国与“蛮夷”国家的吴国之间的军事、文化冲突为例,论述春秋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与长江流域“蛮夷”文化冲突的形式与渊源。  相似文献   

15.
服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服装规范化是封建王朝大一统政治和道德秩序的体现,而服装时尚化则是一个时代社会生活与世态民风变化的反映。尤其是唐代服装对当时文化的昌盛发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欲透过外在的服装,探讨当时人们更深层的内在精神,这就是本文所说的“气象”内涵。  相似文献   

16.
贞惠、贞孝两位公主《墓志》铭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汉文化底蕴,自该两墓碑出土以来就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对照被涉及汉文典籍,详细解读了两位公主《墓志》的文本。在此基础上,对照在时代上相距不远的其他墓志文本,得出了两位公主《墓志》的文本风格并非唐代通行《墓志》风格,而是更接近当时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乃至日本《墓志》风格的结论。从这一点出发,本文展示了对这种文化碰撞与交融现象的四点思考:时尚追逐的滞后性;文化轻视现象推动的模仿者之间的文化互动;对先进文化追慕过程中的身份迷失;文化渗透压对政治经济交流的巨大影响等。并认为,这是中日文化碰撞与交融中出现的一种奇特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西藏民间的沐浴文化,具有明显的西藏高原特点和藏民族特色,从布德贡吉时代的“熏香沐浴”、1000多年前的藏医学的“药浴”、自古流传至今的“沐浴节”等都表明,无论什么历史时代,什么宗教,什么文化,在西藏民间都有沐浴的习俗。千百年来,这种独特的沐浴文化现象与习俗,在对藏民族的健身与保健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早在布德贡吉时代,西藏民间就有了洗澡的卫生习俗。当时的民间故事集《尸语故事》记载:民间人们大多“熏香沐浴”,以杀菌防疫。8世纪初由龙树著的《佛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西方“文化”概念成为整理传统中国历史遗产的重要概念工具。国人编纂文化史有意展现传统中国的文化成就,反映出中西文化竞争下,国人隐秘的文化争胜意识。“文化”与“历史”结合,逐渐成为历史叙事的核心概念。文化史在史学研究的对象、价值判断、时代分期、研究方法等方面发展出自身特征,亦反映出西方文明史、文化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中国“新史学”的影响。文化史在实践中注重对民族历史生活的呈现,表现出民族史的特征,其叙述特定群体或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群体的精神内核。历史、文化与民族融会一体,在西学东渐、传统文化权威失坠的情况下,文化史构建了一种彰显社会凝聚力的叙事。  相似文献   

19.
新艺文志编纂刍议山东省博兴县史志办公室刘希汉,赵云翠,刘金凤艺文志是历代方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辑存和了解一地历史文献和文化发达水平,反映一个时代学术发展之大势,具有着重大的借鉴和实用价值。同人物志一样,通常被人们称作“志眼”,往往以此去...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期,中原地区动荡不安。西晋末年相继出现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建兴之乱”。河西地区地处西北边陲,远离中原,受战争影响小,局势稳定,经济相对而言比较发达。因此,关西一带华族避难于河西,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风俗,与西域以及当地的文化、风俗相结合,形成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