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孟红 《神州》2008,(5):78-83
乡情齐白石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27岁拜乡里名士胡沁园为师学习书画,后被王闿运收为弟子,一直过着"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的苦行僧般的生活。经过刻苦努力,他的国画技艺大有长进,别具一格,卓有成就。此后,他便以篆刻,卖画为生,但在那暗无天日的旧中国,他虽然身怀绝技,却饱尝人间的磨难和辛酸。  相似文献   

2.
董必武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他老人家德高望重,和蔼可亲.深受人民的拥戴。董老是湖北红安人,他离开家乡几十年,乡音未变,对家乡的人和事一直十分关注,对党外人士和知识分子更是关怀备至。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之所以知识渊博、学贯古今,因为他是一个最会学习、极肯求师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毛泽东自幼信奉的名言。毛泽东尊师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4.
曾参加过中央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名学家冯雪峰,浙江义乌人。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还不到20岁,就成为坛所瞩目的“湖畔诗人”。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然而他的大名为世人所熟知,是因为上世纪他同毛泽东之间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交往,却不完全在于他学术上的成就。1918年,毛泽东梁漱溟同在北京大学梁漱溟原名梁焕鼎,字寿铭,“漱溟”是他发表文章时常用的笔名。他祖籍广西桂林,1893年10月生于北京。  相似文献   

6.
翻开毛泽东与郭沫若半个多世纪友谊交往的档案文献史料,处处闪耀着政治豪情与文化浪漫、革命理想与现实斗争、真诚友谊与超人智慧的灿烂火花,本文试采撷几则奉献给大家。革命风浪中相遇为了共同的理想1921年7月,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中共"一大",在上海前后逗留月余。而此时,郭沫若为筹备创造社的《创造季刊》第二次由日本返沪,住在上海泰东图书局编辑部的楼上。历史为二人提供了见面的机  相似文献   

7.
李农 《钟山风雨》2012,(6):46-47
在南京雨花台功德园里长眠着一位长期在江苏工作生活的正省级老领导。他是重庆人,1935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脱离富商官宦家庭,从上海奔赴延安;1938年在陕西泾阳安吴堡青年干部训练班学习,是标准的“三八式干部”。建国后,他是中共江宁县委第一任书记,两次担任徐州地委书记,后又担任扬州地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顾委主任等职。2007年2月17日,在福州逝世后,遗体被运回第二故乡江苏,安葬在南京功德园,他就是胡宏。  相似文献   

8.
1949年12月16日到次年2月17日.毛泽东在苏联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国事访问,签订了对当时冷战格局以及中国未来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以大国领导人的身份登上国际舞台。围绕这次访问,美、苏及国、共等各方力量在台前幕后,均展开了激烈较量,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历史瞬间。  相似文献   

9.
在非中共的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中,像赵超构这样为毛泽东多次接见,无所不谈的人,恐怕很少。.赵超构的受知于毛泽东,自然是开始于五十七八年前的访问延安和写了长篇通讯《延安一月》。他那次的延安之行,本来就有些出人意表;而《延安一月》后来在国内外读者中所引起的“轰动效应”,以及此书对赵超构大半生安危荣辱、政治命运的影响,更非任何人所能预料。  相似文献   

10.
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谈起话来幽默诙谐、耐人寻味。在与人的交往中,尤其是与人初次见面时,他有时会突然对面前的人说一句开心的玩笑话,有时会对别人的名字作一番探究,甚至当面给人另起姓名。可以说,这是他使人感觉和蔼可亲的会客艺术,也是他非凡才华的自然流  相似文献   

11.
陈铭枢将军字真如,广东合浦人,生于1889年。他是国民党陆军上将,在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师长,与张发奎所率的第十二师,是北伐战争中主力之主力,世称“铁军”,曾参加过攻占湘南、衡阳、长沙、岳州、汀泗桥、贺胜桥、汉口、武昌、马回岭等许多重大战役。攻占武昌后,他曾任武汉卫戍总司令、第十一军军长,后又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等职。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底,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出访苏联。在《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字仪式结束后,斯大林举行招待宴会,中苏官员互相祝贺。斯大林关心地问毛泽东,“你回国之后,你本人对苏联有什么需要的地方。请尽管提出来。”当时中国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意味着对西方关上了大门,这样的决策使中国成为苏联的同盟国。中国需要苏联的援助是不言而喻的。毛泽东想到了一件事,举举酒杯,对斯大林笑笑说:“我们对苏联的帮助是衷心感谢的,我的需要么,今天不谈,再说。”  相似文献   

13.
<正>班禅即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十世),达赖即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十四世),是西藏的两大宗教领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与他们交往频繁。从新中国成立至西藏和平解放,毛泽东与班禅晤谈两次,互通电文、信件六次;与达赖互通电文、信件两次。毛泽东与两大活佛的坦诚沟通,奠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重要基础。从西藏和平解放到自治区筹委会成立,毛泽东与达赖互通电文、信件  相似文献   

14.
要当"世界第一"的萧军,显然是被自己的自负误了。在延安时期,萧军和毛泽东交往频繁,关系密切。毛泽东欣赏萧军的直率、真诚,曾对人说:"谁说萧军是坏人,我决不信啊。"而在萧军眼里,毛泽东也非常坦诚、风趣、和蔼可亲。两人的谈话总是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下进  相似文献   

15.
柯云  丽阳 《文史春秋》2008,(9):43-45
周恩来一生善交朋友,在他结交的朋友中,有各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和国民党的军政要员,有社会各界名流、专家学者和工商界重要人士,以及过去反对我们但是后来改变立场,愿意与我党合作,支持我党主张的人。  相似文献   

16.
陈凯 《文史天地》2013,(1):17-20
1902年6月17日,由倾心近代文明的满族人英敛之创办的《大公报》在天津问世。办报宗旨为“开风气,牖(音you窗户意)民智,挹彼西欧学术,启我同胞聪明”。报头《大公报》和报馆大门“大公报馆”匾额,均为严复所书。报头上还有法文“L’IMPARTIAL”字样,意为“公正无私”。一份民间所办的报纸,历经跨世纪的曲折发展,几经易手、移址,如今仍在香港出版,算起来它已走过整整110年了。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与毛泽东的交往始于北伐战争期间的广州.周恩来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毛泽东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他主编的<政治周报>第三期曾对第二次东征作了介绍,指出:"此次东征,组织了伟大的政治宣传队,设立东征军总政治部为之统率,以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总政治部主任."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周恩来、毛泽东曾在李富春家中讨论反击蒋介石的问题.毛泽东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周恩来曾去作<农民运动与军事活动>的讲演.周恩来是中共党内最早从事军事工作、最早认识到军事工作重要性的领导人之一.他与毛泽东交往的50多年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特别是在事关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伟人已逝,风范长存.值此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缅怀先辈,激励后人.……  相似文献   

18.
许多人都说:“食在中国,味在四川。”无疑,川菜是一种文化,这一文化的轴心是厨师。一直以来,川派名厨代不乏人,高手如云,本文所列的几位,就是他们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是一位信奉佛教而又蜚声海内外的儒学大师,性格耿直,敢说敢为,由于某些“自视太高”和“固执己见”的缘故,而有“傲人”之称。他是毛泽东的挚友、诤友,也是一位身份特殊的老朋友,在30多年的交往中,有过彻夜友好的长谈,有过面红耳赤的争论,也有在大庭广众之下针锋相对的吵骂,这其中的恩恩怨怨,让人惊叹,也让人称道……  相似文献   

20.
吕厚民轶事     
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他的高大形象至今铭刻在人们的脑海中。可是,又是谁给人们留下了伟人形象呢?那就是随行在领袖身边的摄影工作者。吕厚民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员,从事摄影工作60年来,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杰出的摄影家,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