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期谈到,如果说前英国首相艾德礼领导的工党政府打造的“战后共识”影响了战后英国政治生态近三十年,那么近日逝世的撒切尔夫人当年领导的保守党政府便是这个共识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2.
刘杰 《世界历史》2000,30(1):94-101
战后英国政治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从艾德礼政府到70年代中期的30多年里,英国保守党和工党不论哪个党上台执政,都执行大体一致的内外政策,在充分就业、福利国家、混合经济、对工会政策和外交防务等一系列政策的取向上基本一致,达成共识,出现所谓“共识政治”的局面。毫无疑问,“共识政治”是战后英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70年代末期随着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该问题逐渐成为英国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是国内外学术界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拟就该问题的史学研究现状做一粗浅的概括,以就教于史学界前辈同侪。一、“…  相似文献   

3.
赵北平 《沧桑》2014,(4):56-58
20世纪50年代是英国保守党政府在共识政治下重新执政的年代。保守党在重新执政后采取了一系列与前任工党政府类似的经济措施,但两党的经济共识是不彻底的,保守党在具体的政策层面显示出与工党政府许多不同的地方。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保守党在需求管理中大兴货币政策。通过大量使用货币政策,保守党政府成功应对了战后英国经济面临的新形势,促进了战后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北平 《沧桑》2014,(3):44-4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由一流国家沦为二流国家,经济受到沉重打击。战后英国政府积极摆脱战争对自身的影响,在经济、政治上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而战后上台的丘吉尔政府为英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了战后长期的共识政治(经济)的局面。丘吉尔政府时期英国失业率降低,通货膨胀得到抑制,国际收支平衡改善,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并且为保守党政府连续执政13年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内学术界战后英国的经济史只是简单的介绍,并未有详尽的研究,因此把国外学术界对此时期的经济历史介绍到国内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毛锐 《世界历史》2004,(6):63-73
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 ,在英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私有化运动。英国私有化有一个压倒一切的终极目标 ,即通过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 ,打破战后的共识政治 ,实现英国经济和社会的重塑。具体表现为 :货币主义代替凯恩斯主义 ,私有化代替国有化 ,大众资本主义代替民主社会主义。这一终极目标基于新右派理论 ,愈来愈激进的私有化进程是其主要表现 ,工党修改党章“第 4条”标志着新共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英国战后马来亚政策的目的,在于加强和延长在马来亚的殖民统治,为此采取的各种政策,不仅影响着马来亚的独立进程,对独立后马来西亚的族群关系和政治发展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本文将着重探讨战后英国对马政策的目的,研究殖民政府为加强或延长对马殖民统治所采用的多种手法,及其对独立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和政治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二战后的英国由于经历了1930年代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因此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物资匮乏,经济停滞,失业率飙升,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而自17世纪以来英国所形成的社会福利体系也濒临瓦解,深陷失业和贫困泥潭的英国人民对社会政策改革的呼声非常强烈。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取得胜利。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艾德礼政府提出要以《贝弗里奇报告》为蓝图,"战后共识"为基准,建立面向全体英国国民的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议会政治下的国会选举通常会透露出社会政治意识的走向。战后的日本议会政治,是在战前议会政治基础之上植入美国式民主政治理念,以英国式民主政治为范本确立起来的。而1949年1月日本国会大选,则可以看成是战后日本议会政治由英国式民主政治模式转为日本式民主政治的标志性选举。藉助这次选举,保守性质的政党开始确立优势地位、派阀政治出现、中间政治意识失势等战后日本社会政治诸多特征都呈现出来。研究1949年1月的日本大选,对于把握战后日本保守政治体制的形成和日本社会政治意识的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祖洲 《史学月刊》2002,7(12):68-72
作为英国在福利思想方面的一个重要流派,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对20世纪英国国家福利的产生和发展、战后国家性质的变化、国家权威的来源、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福利的功能和目的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分析,为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该学派基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在福利思想方面又分为体系决定论和相对自治论。相比较而言,相对自治论更符合战后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10.
周小粒 《世界历史》2012,(3):41-52,158,15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英国政府为了延缓殖民地独立的进程,在英国工党的推动下制定了《1948年英国国籍法》。该法案对法律和传统习俗都进行了重大变革,明确规定无论英国及其殖民地公民还是独立后的英联邦国家公民,都能以英国国民的身份自由移民进入英国。这一法案不仅为二战后大规模有色移民的涌入提供了法律依据,而且还加强了英帝国和英联邦的凝聚力,对战后英国的政治和社会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以千户制巩固了统治,国土横跨欧亚。至忽必烈在中原大地建立了蒙元王朝。1368年元朝灭亡后,众多蒙古人返回蒙古本土,与当地统治者发生权力斗争。蒙古本土也因无法为骤然增多的人口提供给养而导致经济崩溃。蒙古人不断侵扰明朝边境,迫使永乐皇帝率兵亲征,更加剧了蒙古困难局面。重建蒙古强力政权的努力一再破产。直至达延可汗,蒙古再现生机。  相似文献   

12.
龙游石窟砂岩的水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龙游石窟砂岩胶结泥质中粘土矿物—蒙脱石的性质和结构特征;岩石中各类矿物在水中溶解度的变化;岩体与水反应的表面积,即岩石的孔隙率;与其相作用的水的化学性质,特别是水的pH值变化等方面的测试研究,证明被淹没在水下的石窟砂岩洞室相对较稳定。但洞室的水被抽干后,由于水环境的突变以及随后环境湿度的频繁变化,大大加速了洞室的风化。  相似文献   

13.
萧巍 《丝绸之路》2011,(12):16-17
围棋活动是供人们养身,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培养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项文体活动。本文对敦煌唐墓出土的围棋子及其发展历史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社会变迁与慈善组织的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娟 《史学月刊》2006,280(2):96-104
北京地区的传统慈善组织在清末民初发生重大变化:数量上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趋势;救助功能方面普遍地由施养向教养转化;操作管理方式逐渐走上联合统一的道路。这些变化与北京地区在近代所具有的典型社会特征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一定程度上本文是对慈善事业研究的一种区域性探索。  相似文献   

15.
2013年1月18日,“吉祥如意——浙江翰越堂藏古代艺术品精粹”展览在西子湖畔的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开幕。这是浙江省博物馆近年举办的浙江私人收藏精品系列展览之一,主办方选取了王永良翰越堂3万余件文物艺术品中含有较明确吉祥寓意的精减143件,以为贺岁特展。  相似文献   

16.
刘宗洪 《攀登》2004,23(2):1-3
我们党要扩大社会基础,不仅要关注新的枉会阶层,更要重视农民阶级。在现代化进程中,执政党如果没有农民的支持,其执政地位就不可能巩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民阶级内部出现分化,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特别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农村自办组织的发展,对党的执政基础提出了挑战。因此,党要在农村巩固自身的执政基础,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吸收优秀农民入党,并引导农村自办组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尧舜禹时代实行的禅让制度是与夏代以后王位世袭制度迥然有别的政治制度。学界一般认为禅让是前国家阶段政治情况的反映。其实,实行禅让制度的尧舜时代已具备与其后的夏商周三代相同的社会特征,文献和考古学方面都反映出这种情况。当时各方国内部已经确立王位世袭制度,禅让只是方国之间推举联盟首领的制度。处于早期国家阶段的尧舜禹时代与战国以后的国家形态还有一定差别,而具有一些区别于后世的自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雍正朝《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的相关内容,梳理出雍正帝对工艺品所倡导的“文雅”“精细”的审美标准和要求,并结合传世文物进行了论证,同时对雍正帝的兴趣爱好、鉴赏水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进而通过相关历史文献探讨雍正帝审美情趣形成的缘由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野牛的灭绝与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钢 《史学月刊》2002,(7):113-118
野牛是美国西部大平原地区最重要的一种动物,曾对人类的生活产生过直接的影响,更与印第安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在内战后的西部开拓中,白人移居对野牛进行了野蛮的屠杀,致使野牛灭绝。与此同时,白人拓居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推行种族灭绝政策,导致失去生活所依的印第安人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这种残暴和不义之举是无可挽回的历史失误。反思这段历史今天仍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孔祥宇 《安徽史学》2012,(4):105-110
现代评论派作为自由主义政治派别,通过政论时评积极宣扬其政治理念,内容主要包括个人自由观、法治观、渐进改良观、精英政治观等,不过囿于现实社会的黑暗与压迫,和政治理念本身的软弱,最终导致现代评论派陷入"无地自由"的尴尬境地。通过考察现代评论派政治理念的成因和表现,以及其政治理念所面临的困境,将有助于剖析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文化,为探究自由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的流变提供一个入手的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