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德兴 《攀登》2004,23(1):100-100
凡是到南京的青海朋友总免不了问一问“朱子巷”今在什么地方。所我所知,青海许多汉族同胞的家谱都有祖籍南京的记载:某某祖上在朱元璋时期(洪武年间)由南京朱子巷迁徙到青海。“朱子巷”今在何方,青海汉族人和南京人有无地缘关系?这确实是一个历史之谜。以往许多学(如朱世奎、谢佐先生)和一些好事也多次作过寻根调研。然而,沧海桑田之变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说法不一也在预料之中。  相似文献   

2.
家谱最早产生于父系社会,是一种政治性的产物。早期之家谱主要是帝王诸侯的宗谱,其目的在于保证帝王、诸侯、卿大夫社会地位的传承。家谱编撰之权利曾经历过一段由上层社会走向下层社会之过程,而其转折点则是五代时期。  相似文献   

3.
甲骨卜辞中有一个重要的田猎地"衣"。过去的学者往往将其地望指在今河南沁阳一带。今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材料考证,该"衣"地不在沁阳地区,而在靠近殷墟的漳河流域。而"殷"、"衣"二字在古文献中每每通假,"殷"地之得名,当从"衣"而来。此地既是殷先公王亥或上甲微所居之故地(邺),又是后来盘庚迁都的所在(殷)。后世有"殷"、"邺"不分的情况,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相似文献   

4.
《沧桑》1994,(3)
我国谱牒之学源远流长,今传最古本似为《世本》。《汉书·艺文志》著录:“《世本》十五篇,古文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魏晋南北朝至唐是我国谱学最盛时期,家谱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依据,起着维护士族门阀的重要作用。宋代以后,谱学由官而私,家谱成为封建家庭加强对  相似文献   

5.
家谱,是家族谱系的实录。特别是年代较久、记载内容较详细的家谱,对研究民族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原复县(今瓦房店市)东岗乡梁屯村喇嘛庙屯关明乙家里,收藏一份光绪六年二月,照依满底抄录的关姓家谱,按其世系顺序整理,为十一代。续谱排列第十八代,至今已进入二十一代,如一代按二十五年计算,从始祖到现在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约从明朝建文年代(1400年前后)写起,是大连地区锡伯族建谱年代最早的一个,对研究民族史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前农村重修家谱现象越来越普遍,作者回顾了家谱的变迁,提出农民的主观意图和社会的客观环境推动了重修家谱之风的兴起;它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可以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基础上适当重修家谱。  相似文献   

7.
“土木之变”后,明代宗朱祁钰在今河北怀来县土木村建显忠祠以祭祀殉难诸大臣。本文简要介绍了显忠祠的历史渊源,及历550余年风雨和战火之后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记载一姓世系和人物的谱籍,称为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中国家谱,由来已久。殷商之甲骨、金文已有家谱刻辞。战国末成书的《世本》是家谱开山之一作。  相似文献   

9.
修谱与削谱     
正盛世修谱,值得称道!古之家谱,三代有之!中国是一个推崇道德、注重忠孝的文明古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圣贤,告诫后人,三十年不修谱,视之为不孝!即使在内忧外患之际,有识之士也无不克服重重困难,编纂家谱族史,延续血脉,传承文化,令人肃然起敬!甚至在天灾人祸面前,为保护家谱,敢于舍家弃命,从容"殉道","留取丹心照汗青"!翻阅家谱,编修于抗战时期的家谱,比比皆是。即使在解放之后,甚或文革  相似文献   

10.
近读李健才先生译文日本今西龙的《箕子朝鲜传说考》。此文是今西龙于1922年发表的,文中“认为《史记》、《汉书》等关于箕子朝鲜的记载只是传说,而被后人信以为事实,认为箕子是历史上的传说人物,实际并不存在,认为箕子并未到过朝鲜,在朝鲜的箕子遗迹及世系家谱等都是后人伪造的,是不可信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今西龙这篇“奇文”,我们应认真对待,何况它巳流传80多年,谬种流传,很有澄清之必要。  相似文献   

11.
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州社会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徽州社会是具有典型特征的区域社会,盛行"仁让之风"、重视血缘关系、重视婚姻门第是其中主要的几种社会风俗。这些社会风俗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明清徽州家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则不可低估。明清徽州社会利用家谱宣扬了"仁让"之风,通过家谱保持血缘纯洁性,也利用家谱维持婚姻的门第等级。  相似文献   

12.
大连市民委在锡伯族历史调查中,搜集到一部瓜尔佳氏(今姓关)家谱,(下简称“大连谱”)记载较完整,笔者幸得其复印件。在《沈阳锡伯族志》中,也搜入一部与大连谱为同一家族的关氏谱书。(下简称“沈阳谱”)两部家谱的主要记载,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下简称《通谱》)卷一,苏完地方瓜尔佳氏条,基本相吻合,并有不见《通谱》记载的珍贵资料。而且,两部家谱内容又互为补充。所以,可为探讨锡伯族源和发展变化,探讨明代后期的锡伯部与科尔沁蒙古、与后金等关系问题,提  相似文献   

13.
四、灵州河堤 今在何处 据《灵武市志》载:“张九德倡捐俸银以筑堤。……于天启三年(1623年)正月兴灵州黄河石堤工程。……在灵州城南10余里之实处,垒石筑河堤40余丈为堤首以挡猛水。再向北依次延伸,于天启五年(1625年)历时三年工程告竣。共筑河堤六干余丈。”据此,似乎张九德所筑河堤在今宁夏的灵武。  相似文献   

14.
汉真番郡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知,围绕着汉代真番郡的地理位置作考证的文章已不下数十篇,但长期以来,意见分歧,从来不能得到一致的看法。其代表性的看法约有三种,即南说、中说和北说。如杨守敬主张“真番在朝鲜之南”。丁谦则认为“在今奉天兴京厅边外,东南至鸭绿江地”。白鸟库吉、箭内亘等主张在今鸭绿江及终佳江流域。金致仁等提出“似在今宁古塔近处矣”。过多的介绍似无必要,本文只试图说明汉真番郡应在今黑龙江地区,也就是说,早在汉代既已奠定了中国东北疆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太湖赵氏一族,据其家谱记载,源出宋朝皇室后裔。自元朝中叶迁居大别山腹地太湖玉望村(今望天乡宝坪村),数代以农耕为业。传到七世赵彦逵,进为贡生,授直隶顺德府经略,诰封朝议大夫,乃为赵氏一族读书之始。至十三世赵文楷,秉耕读传家之风,集数世积累之功,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一举抡魁,高中状元。其子、孙、  相似文献   

16.
陈希红  陈瑞 《安徽史学》2010,(3):126-128
家谱,又称宗谱、族谱等,是一种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自家谱萌芽、诞生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优生功能、政治功能、伦理功能、文化功能等不同的社会功能;加上家谱中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经济学、教育学、宗教学、人类学、伦理学、方志学、遗传学、人物传记和地方史的资料,可以用来校勘史实之讹误、补充正史之不足、解决历史之悬案、印证史家之论断,对开展学术研究极富价值,因而长期以来,家谱、家谱资料的利用、以及对家谱的研究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的青睐和重视.  相似文献   

17.
家谱具有丰富的资料性,其历史演变源远流长,家谱资料与县志资料有异有同,要合理辩证地利用家谱资料为编纂县志提供资料和素材。  相似文献   

18.
古言 《世界》2006,(9):74-77
清徐县长头村孟氏是山西境内有家谱记载可证的“亚圣后裔”家族。其始祖自元世祖“均赋均丁”,由洪洞迁至长头村已经有七百多年。该村《孟氏家谱》创修于明代中叶,清代、民国年间九次重修、续修,1995年、2003年,又分别进行了两次续修工作。使这部珍贵家谱的生命得到了及时的延传和接续。最近,“亚圣之裔”长头村孟氏纪念馆正式落成开放,为山西省增添了一处以家谱文化、孝道文化、儒家文化为亮点的独特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9.
徐彬 《安徽史学》2010,(3):68-72
史学与家谱关系密切,历史意识和历史编撰理论对明清徽州家谱深远影响。"以稽先世,以贻将来"的历史传承思想是明清徽州家谱发展的动力。"大有关于家教者"的历史借鉴思想是明清徽州家谱努力的方向。史学编撰理论对明清徽州家谱编写有明显的影响,其中正史的史表影响了家谱体例,信史原则对明清徽州家谱编修者的态度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宗谱又称家谱、族谱或谱牒 ,是一种专门记载一个血缘家庭的世系伦次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特殊史类文献。在我国历史上 ,家谱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特别是魏晋九品中正的推波助澜 ,到唐代其政治性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真正作为一项全民性的文化活动则是明清时期的私修家谱之风。以至于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气候 :国有史、州有志、家有谱、与地方志、国史并列成为祖国三大文献。因家谱编写有定式体例 ,内容主要记述家庭的历史源渊、世系繁衍、居地迁徙、婚姻状况 ,家庭成员在科贡、官封名谥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包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