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博》2017,(5)
小雁塔是西安著名佛寺荐福寺的佛塔,位于现西安博物院院内荐福寺遗址南北中轴线上大雄宝殿以北、白衣阁以南的核心位置。在塔的底层南北门楣上,遗留有唐代佛教题材的线刻图像和明代文人雅士题刻的题记文字,在证明小雁塔的原真性和文化遗存延展性的同时也反映了小雁塔的历史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2.
《文博》2017,(1)
小雁塔荐福寺大雄宝殿前立有一通康熙三十一年的古碑,该碑对于研究小雁塔荐福寺历史沿革、康熙年间荐福寺修缮情况、荐福寺殿阁布局、康熙三十一年前后荐福寺田产及清代寺院经济,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建 《巴蜀史志》2009,(2):63-64
凡到过古城西安的人,对唐代遗迹慈恩寺的大雁塔及荐福寺的小雁塔那高耸入云,巍峨挺拔的雄姿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塔身修长,密檐式设计,带有曲线,比大雁塔造型更为美观的小雁塔,那简直是中国古代塔建中的精品。无独有偶。在我国西南重镇的四川乐山凌云山灵宝峰上,也矗立着一座酷似西安小雁塔的唐代另一座雁塔——灵宝塔。  相似文献   

4.
小雁塔     
《文博》1985,(2)
出西安南门前行,在长安路之西侧不远,耸立着一座挺拔秀丽的砖塔,这就是唐代保留至今的荐福寺佛塔——小雁塔。唐代初期,佛教兴盛,皇室贵族常常以兴建佛寺,剃度僧民,为其亡故的亲属“追福”。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在唐高宗李治死后百日之时,皇室宗族为了向他祈福,便在朱雀大街东侧的开化坊内,建造了大献福寺。献福寺占了开化坊的二分之一,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左右。它规模宏大,所处位置显要,是唐长安城内一座著名的寺院。武则天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将此寺改名“荐福寺”,并亲自用飞白字体书写了匾额,大画家吴道子还给寺院画了壁画。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义净就是在此翻译出大批  相似文献   

5.
《文博》2016,(3)
西安博物院现藏40余通有关记载荐福寺、小雁塔历史文化的各代碑石,既为考证及研究荐福寺、小雁塔在历代维修、书法雕刻、文化活动、武举题名和佛教活动等方面提供了直接的资料与依据,也集中反映了长安城这座著名皇寺、唐塔的发展和兴盛衰败历程。  相似文献   

6.
荐福寺塔又称小雁塔,是唐长安著名的佛塔之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路的大荐福寺内。唐时大荐福寺分南北两部分,塔在南院,与寺隔街相望。寺原占开化坊南半部,塔在开化坊南邻之安仁坊的西北隅。寺创建于唐文明元年(684年),始称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改名荐福寺。塔建于景龙元年(707年)。据塔底层北拱门的石门楣上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王鹤题刻,明成化末(1487年)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彻若窗牖";"正  相似文献   

7.
香雪斋雁字回文诗碑(封三)是清代学者张玉德撰并书的一组诗碑,现藏于陕西户县大观楼。作者张玉德,乾隆年间人,曾学于省城荐福寺(小雁塔),诗书皆优,所书碑石墨迹,均散佚海内,今仅存雁字回文诗碑。《雁字回文诗》碑,石为青色,质坚而润。原二十四通,今缺一、残三通,实有二  相似文献   

8.
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今西安市和平门外,距城四公里处的雁塔路南端。与唐代大明宫遗址遥遥相望。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繁荣,文化最为发达的城市。唐长安寺观之多,也居当时全国之首。据《唐两京城坊考》所记载,共有僧寺八十一,道观三十,女观六,波斯寺二,胡袄祠四。僧寺中以慈  相似文献   

9.
谢灵运润改《华严经》的一则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剑云 《文献》2007,(4):132
关于谢灵运参加编译《华严经》之事,唐代新罗国崔致远《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云:"夫《华严》大不思议经者,乃常寂光如来于寂场中觉树下与十方诸佛召尘沙菩萨而所说也.  相似文献   

10.
西安小雁塔是中国唐代密檐式古塔的代表作品。自建成1300多年间,陕西关中发生4级以上地震24次,其中包括发生于1556年的陕西华县8.3级特大地震,小雁塔危而不圮,岿然屹立,为旷古罕见!尤其“三裂三合”的传说及“不倒翁”理论,更让小雁塔充满诡秘与神奇色彩,也引起学界诸多争议。本文结合部分考古学资料,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运用地震工程学原理,对有关小雁塔的传说与观点进行了科学分析,对小雁塔的抗震性能作出了比较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龙门杂考     
一奉先寺小考奉先寺的造像是龙门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组造像。群像雄伟壮观,艺术精美,驰名中外。然而对于现在奉先寺这个地方唐代是否叫奉先寺,有人提出怀疑,故有辨明之必要。我认为现在奉先寺这个地方,唐代就称为奉先寺。永淳二年(683)四月的《唐朝散大夫陈君石龛像铭》云:"……于龙门奉先寺敬造石像一铺:一佛二菩萨、迦叶、阿难、香炉、师子等……面水踈(启冋)"。该造像记就在奉先寺下,药方洞北的摩崖上,这里明确指这个地方叫奉先寺。另外,石牛溪摩崖上的《唐朝议郎行少府监主簿上柱国钜鹿魏牧谦造像记》(开元五年八月十五日)云:"乃于龙门奉先寺北为亡考妣造阿弥陀像、释迦牟尼像、弥勒像合为三铺,同在一龛。"这里称奉先寺北也说明当时这里就叫奉先寺。永淳二年(683)距上元二年(675)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完工仅八年之久,它把这里叫奉先寺当不会有误。这里称奉先寺指的是大卢舍那像龛,正如石窟寺、敬善寺指的是洞窟一样。  相似文献   

12.
黔北佛教最早传入赤水河中游的土城地区。刘建明土城《景福寺碑记》说:“景福寺者,始自唐乾符……”(见:《仁怀直隶厅志·艺文》)。“景福”是唐昭宗李晔年号,时间是公元892年至893年。寺以“景福”为名,应是建于景福年间,而不是“乾符”时期。土城景福寺形成于唐代后期的另一条依据是唐朝坝(今习水县醒  相似文献   

13.
周立  李明  毛晨佳  吕晓洁 《文物》2011,(8):84-89
一安国寺概况安国寺位于唐代立德坊东南,毗邻新潭,在今洛阳市老城敦志街。它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860~873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修。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改称"钟楼寺",后又称"安国寺"。现在安国寺仅存残破的大雄殿和已被改建的天王殿台基及部分梁架,其他建筑全被拆除或改建。安国寺属于河南省  相似文献   

14.
炳灵寺石窟的开窟年代最早可上溯到《法苑珠林》所记载的"晋泰始年"(265),西秦—北魏时期炳灵寺的名称为"唐述谷仙寺",到唐代时称作灵岩寺或龙兴寺。据专家考证,"炳灵寺"一名出现唐宝应二年(763)以后,这时候正是吐蕃开始控制炳灵寺所在的河州地区,"炳灵"源于吐蕃(藏)语"仙巴本郎"的音译,意为十万弥勒洲。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关于炳灵寺名称来源的争论,"炳灵"在"十万佛"与"非十万佛"之间争论不休,徘徊不定,这应该是一场十分有意义的争论,此文就这一问题作以阐述,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15.
正官寺是政府封赐食禄,并加以管理之寺院。唐代佛教官寺是唐代通过皇帝诏敕在两京天下诸州同时设立的制度整齐划一、承担若干特殊功能的佛教寺院,是唐代国家宗教政策和宗教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唐代全国佛教寺院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佛教官寺制度研究是佛教制度研究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聂顺新《唐代佛教官寺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唐代佛教官寺制度研究"的最终成果,  相似文献   

16.
从河南洛阳出土的唐东都福先寺广宣律师墓志可知,唐代洛阳皇家寺院福先寺律学"首冠天下"。从唐玄宗开元初年,中经安史之乱,直到唐文宗大和初年,历时一百余年,洛阳福先寺律学久为隆盛,驰誉中外。因此,福先寺僧人道璇受日本学问僧荣睿和普照的迎请,东渡扶桑,阐扬律教,启彼宗途,为日本佛教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唐代龙门有十寺。白居易在《修香山寺记》(作于公元832年)中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十寺之一即是天竺寺。龙门在唐代曾先后建过两个天竺寺。第一个天竺寺是景云辛亥岁(公元711年)天竺僧人宝思惟所立,见于苏(?)撰《唐龙门天竺寺碑》(载《文苑英华》卷856北)。该寺的位置,据考证在龙门东山北侧。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伊水泛涨,  相似文献   

18.
《文物》1954,(6)
成都市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正在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故居——草堂寺筹建"杜甫纪念馆"。  相似文献   

19.
正定雁塔     
杨双秋 《文物春秋》2009,(3):F0003-F0003
正定雁塔,又称"砖塔"或"须弥塔",坐落在正定县城中心的开元寺内,是一座砖石结构、以砖为主的密檐式方塔。始建于唐代,现存塔体为清代康熙初年所建,2005年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与正定县文物保管所联合对塔进行了维修,在塔刹宝珠内发现了清代重建时放置的供奉物及铭文。  相似文献   

20.
海幢寺前身是南汉千秋寺地。《广东通志》云:“海幢寺在河南,盖万松岭福场园地也。旧有千秋寺址,南汉所建,废为民居,僧光牟募于郭龙岳,稍加葺治,颜日‘海幢’”。千秋寺为南汉拱卫兴王府(广州城)28寺之一,属南七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