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麦积山石窟第93窟为一平面方形平顶小窟,本文在对其洞窟形制、造像内容及其特点进行考察后认为开凿于北魏景明前后,并认为景明时期是麦积山石窟受中原风格开始变革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
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三佛造像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积山石窟现存的三佛窟非常多,从现存最早的第74、78等窟就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是麦积山石窟北朝至隋唐时期洞窟最重要的造像题材之一,这种三佛题材是长安佛教法华思想对北魏甚至整个北朝石窟造像影响的结果。本文主要就麦积山初期洞窟的三佛造像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麦积山石窟第115窟简介张锦秀麦积山石窟第115窟,北魏中期开凿,位于西崖西上部。形制为平面方形平顶小型窟。窟顶高1.07米,面阔1.08米,进深0.98米。窟门方楣,高0.91米,宽0.68米,深0.40米。洞窟基本完整。窟内正壁前有一须弥座,长0...  相似文献   

4.
宁夏须弥山北周洞窟建筑及造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须弥山北周洞窟是我国石窟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其洞窟建筑形式大致可分为中心柱窟、方形禅窟及僧房窟三种类型,造像风格与北魏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雕刻手法纯熟,形式变化多样,表现手法趋于写实。须弥山北周洞窟的形成与地方官吏的大力支持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也受到来自麦积山、巩县石窟的影响,并融合了北齐石窟的特点,直接反映了北周时期都城长安新型造像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以麦积山石窟的31个初期洞窟为研究对家,以考古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该书是作者对于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思考及研究的集中体现,为麦积山早期石窟年代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莫高窟第409窟、65窟和榆林窟第39窟的开凿年代提出了新的认识。作者根据对莫高窟第409窟回鹘文题记的解读,对该窟重修于西夏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该窟是西州回鹘阿厮兰汗在敦煌重修的洞窟;根据对榆林窟第39窟回鹘文题记的解读,指出该窟亦是西州回鹘皇室成员或达官显贵在敦煌开凿的洞窟。以上两个洞窟的重修和开凿年代都为北宋末年。此外,作者根据莫高窟第65窟存留的西夏文题记及与重修壁画间的层位关系等,提出了该窟重修年代不是西夏初年而是北宋末年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7.
麦积山第76窟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麦积山76窟的全面考察,并与麦积山同时期的一组洞窟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洞窟形制、壁面布局和造像题材等方面综合考虑,结合国内其他石窟的情况。尽可能全面地就目前学界关于该窟年代和分期的不同观点展开分析,最后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文物》2021,(2)
正麦积山石窟地处秦岭西端北麓,位于天水市东南,距市区45公里。山高142米,窟龛群就开凿在陡峭壁立的南向崖面上~([1]),因潮湿多雨,又几经地震,崖壁中部崩塌较甚,一般将窟龛分布划为西崖和东崖两个区域,现存窟龛编号共221个~([2])。麦积山石窟素以北朝佛教艺术著称,北朝开凿的洞窟占绝大多数;唐代洞窟及造像保存甚少;宋代再度兴盛,进行了大规模重修活动,  相似文献   

9.
1991年4月,随傅熹年先生一行前往邯郸,得国家文物局与邯郸市文管处大力协助,考察了响堂山石窟之大部。现据此次考察所获,从建筑角度,对石窟的总体布局、洞窟形式、窟内空间以及窟檐部分略作分析。南北朝是我国佛教石窟开凿最为兴盛的时期。北魏中期,云冈、敦煌、麦积山、龙门等处相继开凿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北魏政权分裂后,各地开窟造像的势头并未因之而消减。西魏北周境内,最主要的石窟实例是甘肃天水麦积山;东魏北齐境内,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继北魏洛阳之后成为新的北方佛教中心。在邺城、晋阳(今山西太原)以及两都间往来的路上,即今河北、山西、  相似文献   

10.
麦积山石窟气象初步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泥质壁画和塑像,但由于麦积山所处的小陇山地区多雨潮湿以及洞窟渗水等原因,使这些泥质物由于窟外大气候与窟内小气候的不断变化而受到严重的损害。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这种损害,就必须认清洞窟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通过一年有余的科学观测,对麦积山石窟在气候变化中的三种不同类型的洞窟——即敞口大窟、前壁开门的大型窟和前壁开门的小型窟等都作了详尽的温度观测。得出初步的结论,掌握了洞窟内外的空气对流、外部气候对内部气候的影响等规律,为更好地保护这些古代泥质物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云冈石窟主要雕凿于北魏中后期,分为三期。第一期及第二期造像为太和改制以前流行的佛衣,多沿袭印度传统,其中勾联纹覆肩袒右佛衣可能是在云冈形成的样式。第二期太和改制以后及第三期盛行的佛衣,偏重汉地传统,大概多与南朝的影响有关。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中流行勾联纹覆肩袒右佛衣,推测两地早期洞窟中佛像始凿的时间不早于云冈第一期。北魏迁都洛阳后,云冈的佛衣在龙门石窟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麦积山石窟169、69窟间浮塑交龙装饰龛楣图像,长期被一些研究者误读为“伏羲女娲”,并与天水作为“伏羲女娲”故乡的人文背景相联系。本文在详细考察洞窟图像的基础上,结合佛教经典与文献的相关记载,并参照国内其它石窟的龙装饰图像的情况,指出交龙龛饰的石窟造型图像是佛教中“天龙八部”之一的护持佛法的龙众,是佛国世界的守护神。麦积山石窟交龙龛饰图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伏羲女娲”无关。  相似文献   

13.
谢成 《丝绸之路》2000,(4):55-58
麦积山121窟建造于北魏,系覆斗藻井型窟。本文突破寻常佛教艺术的眼光,对窟内一组“菩萨向弟子说法”雕塑进行了解读。认为这组雕塑是中国雕塑史上的杰作,不仅因为它有着余味无穷的艺术空间和魅力,而且因为有一股宗教力量束缚不住的盎然生机和对个体生命感受的大胆抒发。体现了自由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植.  相似文献   

14.
渑池石佛寺石窟位于豫西地区渑池县坡头乡庙下村,一般认为开凿于北齐时期,通过对石窟造像的艺术分析,以及对石窟所存的明代碑刻的分析,本文认为当开凿于北周,属河南境内唯一的一处北周时期开凿的石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麦积山北周时期的六个重点洞窟 ,即第4号崖阁、第3号崖阁、第12号窟、第62号窟、第26号窟、第27号窟的方位、建筑、形制、雕塑造像、壁画内容与技巧、主要题记 ,作了简洁的评介  相似文献   

16.
鹿野苑石窟开凿于北魏献文帝时期,位于平城北苑西山中.作为一处皇室宗教营建,其布局设计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涵义.<北魏平城鹿野苑石窟调查记>认为,第6窟"造像组合出现了一佛二菩萨和窟口外两侧各雕一力士的新形式",这一结论是需要谨慎对待的.鹿野苑石窟的造像组合应是一佛二菩萨,窟外两侧的力士像年代应与云冈第二期偏晚或云冈第三期石窟相当,很可能是在北魏中期末或晚期补刻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青金石颜料的电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微量分析等仪器分析手段对甘肃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青海乐都瞿昙寺等地石窟寺、寺院彩绘艺术中所应用的青金石颜料进行了显微形貌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十余个朝代,千余年间,不同地区所用青金石颜料的微量元素大致相同。在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样品中发现了Zn元素,经XRD分析证实,颜料中有ZnO存在。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与麦积山石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六大石窟中修建较早的具中国化特色的一座石窟。本文将这一石窟放在中国佛教文化传播的大背景上 ,探讨了它的建窟时间、艺术特色及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晓捷 《考古与文物》2012,(3):78-86,113,114,1
2008年我们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部的小坵镇和照金镇调查了6处石窟与摩崖造像,其中柳家湾摩崖造像、前咀子摩崖造像此前都有记载,其余4处为新发现。柳家湾摩崖造像和前咀子摩崖造像以前被认为是北朝时期的作品,此次根据发愿文及相关特征判断,认为柳家湾摩崖造像为唐代造像,前咀子摩崖造像为北宋造像。新发现的4处均为金代造像。另外还对这6处石窟与摩崖造像的性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袁頔 《西夏研究》2020,(2):83-89
莫高窟第76窟内的八塔变图像出现于宋初时期,其粉本应是中印佛教交流过程中由印度僧人传至敦煌的。而这一题材绘入洞窟时正处在敦煌末法思潮盛行的背景之下,作为正法象征的八塔变壁画蕴含了信众渴求佛法不灭的心愿。同时,莫高窟第76窟作为大族营建的家窟,具有举办佛事活动的功能,八塔变与窟内其他题材的相互联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信众的信仰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