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木 《文史精华》2005,(11):32-37
1975年,当浩劫的文革即将进入尾声的时候,王重民,这位“国宝”级的中国知名分子,著名的图书馆学、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方志学等资深专家,却在—场莫名其妙的“批儒评法”运动中含恨自杀了。王重民先生的死.无疑是中国文化的重大损失,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文革中知识分子苦难史的一个结尾。请看《“批儒评法”运动中王重民之死》—文。  相似文献   

2.
苏辙《老子注》对《老子》的诠释,并未严格遵守《老子》文本,而是进行了重大改造,其目的是"六经注我",创造三教合一的新思想体系。苏辙融合儒、道的表现在:调和了儒、道关于仁义礼乐的争执;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贵阴柔思想融于一体;借《老子》探讨儒家的性命之学;融合儒、道的圣人理论。  相似文献   

3.
皮若蝉蜕 解华托象──“尸解”传说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若蝉蜕解华托象──“尸解”传说透视周俐何谓尸解?晋人葛洪在《抱朴子·论仙》中说:“上土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土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唐末五代杜光庭提出“神仙之道百数,非一途所限,非一法所拘”(《墉城集仙录序》)的仙道多途论...  相似文献   

4.
儒家八派嬗变探因吴学琴《韩非子·显学篇》说:“自孔子之死也。有于思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这是最早的关于儒家衍变为八派的说法。此外.八派之一的苟于在《非十二子篇》里,也对旁门之儒作了抨击,斥为贱儒,牵...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的孔学界,批评孔子已不怎么时兴。因为文革中曾经批过,所以谁要再批,就有瓜田李下之嫌。于是,孔子一下变成神,竟至“赛马翁”(指马克斯)。而五四运动中“打倒孔家店”的举动却受文革诛连,成为错误。韩达同志在《打倒孔家店与评孔思潮》一文中说:“打倒孔家店”是一概打倒,突出地反映了吴虞、钱玄同废孔灭儒的极端主张。文化大革命前,评孔中的极左思想,特别是“四人帮”掀起的反孔高潮及其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虚无主义态度,就是与“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一脉相承的(见《百科知识》1982年第八期)。他的这个观点在一九八三年和一九八五年两次孔子讨论会上反复提出,笔者不敢苟同,特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6.
中华书局点校本《续汉书·郡国志》在河内郡修武县下刘昭注曰:“史记曰:‘白起攻韩南阳,太行道绝之。’”针对“太行道”一词,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却断作“太行道”。(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昭王四十四年)二书标点有异,孰是孰非,值得一辨。 《史记·苏秦列传》中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太行”。《正义》释此“太行”为“太行山羊肠阪道,北过韩上党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郦生说汉王曰:“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复荣阳,据敖仓之粟,塞成桌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则天下知所归矣”。“蜚狐之口…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喜爱读史书。他在一套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中的《南史·陈庆之传》的天头囤了四个圈,还批了“陈庆之传”四个字。1969年,他重读陈庆之传,又在天头评注道:“再读陈庆之传,心神往之。”  相似文献   

8.
试论老子之"道"的绝对性与自我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健 《敦煌学辑刊》2005,(2):334-342
老子之“道”的“绝对性”使得“万物”相对“道”的绝对存在必然是完全摊平、一律平等的,这也是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实现最为“形上”的根据和前提。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的《管子》四篇和《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两篇则对老子思想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正,它们把老子之“道”“形下”地功利化、实用化、操作化、法术化了,把老子主要着眼于个体自我实现之“道”“修正”成为对确定、刚硬的法度的严格遵循。这样,老子的个体自我实现之“道”也就变成个体自我的泯灭之道。  相似文献   

9.
“四句教”①引起后世学者众多的争论,其中最主要的一点为阳明究竟是儒是佛?或“以排之实托儒之名”?表面看“无善无恶心之体”确实吸收了释、道的智慧,阳明自己也说:“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然而这实际只是上半截的略同,一涉及下半截,阳明就多有激烈批判,用他的话说就是道释“但有上一截,遍了下一截,终不似圣人之全,然上截同者不可诬也”。正是在极其重要的下半截上,儒与道释表现出根本不同的立场。阳明所说的上半截,乃是指形上界、超越界、本体界,儒释两家都将其收放于人的内在本心。他比较儒释两家说:“良知之体如明镜…  相似文献   

10.
徐喜辰同志在《孔子何以称为儒家刍议》一文中认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但是这个儒家之儒应当如何解释,胡适说儒是“外貌表示文弱迂缓的人”。郭洙若说“古之人称儒,大约犹今之人称文绉绉,酸溜溜,起初当是俗称而有轻蔑意的称吁。”上述看法,都是根据《说文》:“儒,柔也,求士之称,从人。”需声立论,但其解释,恐非确  相似文献   

11.
朱熹《周易本义》是最著名的解《易》著作。但有两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一是其学术渊源,众说纷纭;二是《周易本义》之《贲·彖传本义》有云:“先儒说‘天文’上当有‘刚柔交错’四字”,此“先儒”为何人,是一桩千古公案。经比对研究可知,“先儒”乃朱熹五世族祖、北宋著名学者朱长文,《周易本义》的直接渊源是朱长文著《易经解》。  相似文献   

12.
憨山德清的三教融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安徽史学》2001,(1):16-19
憨山德清从融合儒佛道的思想立场出发,以禅宗的“明心见性”说来解释儒家的学问之道,以佛教本体论和八识说来发明老庄道学之旨,又以儒家伦理思想去解释佛教教义与戒律,从而形成了系统的三教互释思想。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三教同源”说,认为儒佛道同源于一心,故“三教本来一理”、“三圣本来一体”,三圣三教之间“所同心,所异迹”,从根本上说,“孔老即佛之化身”,万流朝宗,百川一味。  相似文献   

13.
读了王先谦《荀子集解》和梁启雄《荀子简释》之后,觉得有的旧注尚可商榷,今不揣浅陋,列举数例,以就教于先生与学者。 《不荀》 约而详 (君子)穷则约而详……(小人)穷则弃而儑。 杨倞注曰:隐约而详明其道也。 案:约训隐约似未安。《广雅·释诂三》约,束也。《论语·雍也>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弗畔矣。皇疏:约,束也。“约而详”之“约”即“约之以礼”之“约”,当训束。约与弃对文,弃之者,亦礼义也。《强国》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又:百姓皆有弃义之志而有趋姦之心。又《修身》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端慤诚信,拘守而详。拘守正与约束义近。《儒效》 (人主)不用……虽穷困冻餧,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於持社稷大义。此句正释“约而详”,即约之以礼而详明其道也。  相似文献   

14.
以苏轼、苏辙为代表的“蜀学”是北宋中后期与王安石“新学”、二程“洛学”鼎立的一家学术,在当时思想界颇具影响力。三家之间的学术歧异及其所引发的政治党争,亦北宋历史上一大公案。二苏出身儒学,然于孔孟之道却无所偏主,倡言三教合一,公开会通儒、释、道,至为程朱所贬斥,《宋元学案》乃略其学与“新学”,并附全书之末。且苏氏以文学鸣世,是亦掩其学术思想成就。①“蜀学”遂遭冷落,至今少有抉之者。本文拟对“蜀学’要籍、苏辙哲学代表作《老子解》的版本作一简略叙述,兼及其流传。冀同好匡所未逮。苏辙(1039—1112)字子由…  相似文献   

15.
1929年,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前身)购人一批西夏文佛经.专家认为“皆属宋元旧椠,蔚然成为大观”。为此.该馆于1932年出版《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西夏文专号》,以为得书之纪念。著名西夏学家、荣获法国“儒莲奖”的王静如先生撰文.称其为学术界的一大“盛事”。  相似文献   

16.
人之行止,必系于一时一地,于是有一地之缘、之人、之事、之思、之情、之志,遂成一人生节点。作为坚信“道并行不悖”,兼具融贯东西的襟怀和学养的现代新儒,唐君毅的人格十分拒斥以门户和地域自限,但他对曾经滋养过自己的故土故人又是敏感眷念的.如唐君毅到香港后,应友人、《人生》杂志创办人王贯之先生之邀写的《怀乡记》所述:“我对中国之乡土与固有之人文风教的怀念。  相似文献   

17.
熊十力驰骋百家,融合儒佛、中西文化,纵论古今,力图顺应时代潮流,标尚“立本、‘改造”、成新”,图谋复兴中华文化,并“为世界文化开发新生命”。他以其名著《新唯识论》、《读经示要》为轴心,倡言“体道立极”,创立了包括哲学、政治思想、文化、历史等学说为内容的博大学术文化体系。这位具有民主主义的思想家,孜孜不倦所构铸的学术文化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孙中山“恢复我一切国粹”的未竟事业之创造性继承。  相似文献   

18.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鲁迅曾评价:“中国的根抵全在道家”(《致许寿裳》1918年)。道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或“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与儒学一样为封建社会统治者所利用。“内道外儒”是历代统治者采取治政的基本手段,一明一暗,贯穿着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道主哲学艺术,儒主政治伦理。本文中的“道”包含二层意思,一为道家,二为道教。道家思想属于哲学范畴,而在东汉时期形成的道教则是一种宗教,但它的思想根…  相似文献   

19.
余读杨抑桥先生《荀子诂译》(齐鲁书社1985年2月版),稍有笺记,不揣浅陋,取其中五事,以就正通学。 1.《儒效篇》:以容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167页) 杨柳桥曰:按:容俗,宋本作“从俗”,今从元刻本作“容俗”。容俗,即“庸俗”。“容易”之“容”,正字当作“庸”也。 按:宋本作“从俗”,当从。杨氏反从后出元刻本,并以“庸俗”释“容俗”,失之远矣。《非十二子》篇:“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 《王制》篇:“立身则  相似文献   

20.
王弼融合儒道的新思辨一反汉代谶纬儒学对孔子的神化,把孔子改塑成崇尚“无”的富于无我、忘我精神的凡间圣人。他对《老子》、《周易》的研究,融合儒道,强调“以无为本”,以自然之道取代《易经》象数派的神秘观点,把“天”解释为“道”所生成的自然形体,以“无”取代“天”的神圣权威,并为统治设计了治国之道--“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