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陈钢 《贵阳文史》2012,(2):68-71
2011年12月31日18点30分,我被一条白色的绳子绑在贵阳广播电视大楼最顶端摇摇欲坠的广告栏边,顶着阵阵袭来的寒风,通过相机广角镜头俯瞰着筑城广场,它的落成庆典即将开始。 2012年零时,岁月交替的喜庆钟声准时地、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筑城广场敲响。我用冻得僵硬的手指不停地按动着快门,这些历史的瞬间都被一一纳入镜头。  相似文献   

2.
秋阳 《贵阳文史》2012,(3):49-49
时龙年春分,闻《筑城广场诗选》有鄂尔泰《甲秀楼》(二首),有感而作。 封疆鄂公讳尔泰,治苗有功铁柱载。铁柱已去诗作代,恍若金戈声又来。地下苗骨非铁身,那容铁马再踏践。甲秀古楼已蒙羞,客厅怎可落尘埃。  相似文献   

3.
元代江浙地区各城市的城墙普遍遭到拆毁,或严重失修,至元末动乱,江浙各方势力混战角逐,官府方才开始重视筑城活动。此外,张士诚、朱元璋、方国珍等各割据势力都相当重视筑城的军事功能,但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的限制,筑城策略各不相同。筑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众生命安全,也是江浙各方割据对峙局面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但是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的频繁筑城活动带来大规模的劳役征发,惊人的物资消耗,给江浙民众带来沉重的负担。而所筑坚城在朱元璋进攻下,未起到应有作用,徒留给世人“众志方可成城”的感慨。元末筑城对江浙诸城市的外围形态、空间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影响了明初筑城的方向与策略。  相似文献   

4.
牡丹江流域是满族先民女真人的世居之地,也是辽金时期女真筑城的分布区之一.这些古城有一些直接沿用渤海时期重修,也有始建于辽金时期.本文之所以从流域的角度对辽金时期女真筑城的分步进行阐述,因为任何民族的发展和城市的形成都离不开河流这一重要地理要素.通过对牡丹江流域辽金时期女真人筑城分布的阐述,来探索这一地区的古城布局及其特点,从而可以窥见女真人筑城的起源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城墙从原始聚落时代的壕沟发展而来,目前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城墙出现在大溪文化一期。至汉代,继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春秋战国时代两次筑城高峰之后,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三次筑城高峰,筑城活动十分活跃,城墙的修筑规模亦不断扩大,形成了较为严密的城墙防御体系,为以后各代城墙防御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西北筑城碑记大约存有269篇,其中原碑尚存于世者32方,是研究明清西北城池史宝贵的一手资料。甘、宁、青三省现存明代碑记最有特色,有大量卫所营堡的筑城碑保留。州县碑记大多有若干时段连续的拓城记,连缀起来就是城池形态扩展的整体叙事。明清西北筑城碑记所反映的城镇类型也多种多样,州县城镇最多,卫所营堡占有一定比例,其他如驿城、巡检司城、厅城、寨城、关城都有一部分存留,非常难得。这些碑记作为第一手资料,详述了筑城过程、工程耗时、销银数量、捐资人户,对于考证原委、制度复原、社会阶层以及城镇职能与形态扩张都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宋代共在桂林五次筑城,《静江府城池图》记载的是其中南宋末年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筑城情况及用工用料用款数量。当时元军已从云南打到桂南,筑城目的是防御元军。《城池图》内容以军事设施为主,可据以分析宋军的部署;图上也绘有街道,反映桂林市区到宋代已比唐代扩大了一倍。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城墙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即龙山文化时代。它是由壕沟演变而来的防御工程,并逐渐代替壕沟而成为城市防御的主要手段。
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西周时代已普遍筑城,城和国已成为同义词。而且筑城技术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与今天的筑城方法十分相似。
城和市都兴起很早,二者之间也没有关系。由于西周时代城内设市,就出现了中国早期的城市。"城市"一词起源于战国,即设市之城邑谓之城市。  相似文献   

9.
河南史前围垣城址为数较多,筑城技术多样。在墙基处理方式上,以基槽式为主,平地起建式次之;在城墙主体的建筑方式上,以版筑为主,夯筑次之,堆筑最少。与其他文化区相较,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史前城址筑城技术先进,可称为史前筑城技术流派"中原模式"下"河洛亚模式",是社会复杂化的产物,在文明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后世城市建设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代信国公汤和"沿海筑城"问题在明代文献及其以后撰著的明代史料中有不少分歧。对于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有五种说法,但只有其中一种是正确的,这就是洪武十九年二月以后到洪武二十年十一月之间。汤和所筑城池分布在"浙东西沿海"之地,不少明清文献所谓汤和在沿海所修筑城池分布于"登莱至浙江"沿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这一错误来源于郑晓等的错误认识,以后诸多文献承袭此说,遂一错再错。汤和所筑城池包括新建、修葺、扩建、改建等形式,五十九城是个实数。  相似文献   

11.
洪武年间,湖广各府级中心城治、西南少数民族等"寇乱"为患地区率皆设立卫所、筑城守御,并辅以巡检司、土司等多重防御力量。在其障护之下,腹里州县安全无虞,实无修固城防之必要。自洪武朝以至宣德朝,湖广地区修筑、维护城池主要限于驻军各地,对于其他众多普通州县并未从严要求,各地不修城的情形相当普遍。正是洪武朝奠定的颇为严密的区域安全防御体系保障了地方安定,为明前期实行这种相对宽松的筑城政策创造了条件。一些学者所谓明代"一贯积极、严厉的"筑城政策似乎并不完全切合明前期的实际。  相似文献   

12.
《贵阳文史》2010,(1):76-76
<正>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及贵阳解放60周年,贵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征集和选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见证--我与筑城的故事》一书,在贵阳市政协领导的重视和各有关单位及个人的支持协作下,同读者见面了。60年的风雨历程,交织着筑城市民的艰辛和欢乐、挫折和希望、光荣与梦想。这是一座城市及人民的追求,这是段不平凡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成周八师(即殷八师、东八师)的来源,一般认为西周时期,王室在西六师之外,又在故殷设置了八师军队,用于镇压殷人的反抗,如范文澜著《中国通史》说:“周公召集商旧属国,来替殷顽民筑城造屋,新城很快造成,号称成周,同时召集周属国,在成周西三十余里筑城,称为王城,  相似文献   

14.
明代以前,广东与华南其他省份一样,大多无城,筑城率仅38.6%。经明初军民努力,筑城率提高到66%,明中期"凡县无城者悉令筑之"政策出台,筑城率达到95.7%,至明代后期,更高达100%。明初,广东筑城,主要由卫所军士负责,卫所指挥和千户主导。尤其许多府州县城与卫所同在一座城内,卫所更在城池营建方面占主导地位。不久,城池修筑,渐为军民合作,尤其卫所与府州县治同城的城池,更是军民合作、府卫或县所分修。最初,卫所官军负担的比重较高,军民分担比例为"军七民三";明代中期以后,地方开发,经济发展,地方社会对公共事务,尤其公共工程如城池修筑,在经费、工料和劳力方面,负担比例加大,遂有"军三民七"惯行事例,甚至出现"官三民七"比例分摊的官民合作模式。乡绅在其中扮演了主导角色。  相似文献   

15.
1925年8月,我经邓演达介绍到黄埔军校当教官,教筑城学,兼射击主任教官。  相似文献   

16.
元末明初参与南京城墙建造由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员组成,总计筑城人数在百万以上。  相似文献   

17.
2012年8月15日至8月21日,由贵阳市政协主办、贵阳国学大讲堂协办的"爽爽的贵阳第二届学术交流黄金周"及采风活动在贵阳市和威宁自治县进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本次活动的主题。活动期间,来自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贵阳师范学院的近20名博士生导师、教授及贵阳国学大讲堂、贵阳市政协的相关领导和专家40余人,参观考察了贵阳市城乡规划展、筑城广场、阳明祠、花溪湿地公园和建设中的"孔学堂"等地,并到威宁自治县石门坎、草海进行采风和座谈,体会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热潮,体验贵州文化之大美,为威宁自治县以文化建构为基石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12年8月15日至8月21日,由贵阳市政协主办、贵阳国学大讲堂协办的"爽爽的贵阳第二届学术交流黄金周"及采风活动在贵阳市和威宁自治县进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本次活动的主题。活动期间,来自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贵阳师范学院的近20名博士生导师、教授及贵阳国学大讲堂、贵阳市政协的相关领导和专家40余人,参观考察了贵阳市城乡规划展、筑城广场、阳明祠、花溪湿地公园和建设中的"孔学堂"等地,并到威宁自治县石门坎、草海进行采风和座谈,体会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热潮,体验贵州文化之大美,为威宁自治县以文化建构为基石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占堂 《世界遗产》2011,(3):54-57
熊本城位于日本熊本县熊本市,是日本著名景点之一,与大坂城、姬路城合称为日本的三大古名城。1607年,丰臣秀吉的旗下大将——加藤清正为熊本城主,开始建造熊本城。加藤清正是日本战国末期数一数二的勇将,甚至在中国明朝的史书中有如此记载:"倭人清正,强悍、严厉,实乃酋中名将也。"事实上,在日本的筑城史上,清正流也是占了重要的一席的。清正的筑城才能,早在筑造大坂城时为丰臣秀吉所发现,当时只有二十四五岁的清  相似文献   

20.
陕西是碑刻珍藏数量最多的省份,陕西碑刻的内容包括纂言、记事、述德、文学艺术等,其中筑城碑就属于记事类。这些珍贵的筑城碑刻史料,内容涵盖了陕西各地历史的诸多方面,从中可以看出明清之际渭南城防修筑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城防修筑对城镇的外部结构和内部功能都有所改变,继而改变了城镇的形态特征。在分析渭南地区城防的同时,通过这些碑刻文献也可以析出渭南地区社会文化中的善行和武备文荫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