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4月,周宏伟博士的专著《清代两广农业地理》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的,也是关于岭南地区断代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清代岭南农业生产力的时代发展与区域布局特征。全书结构合理,资料宏富,考证精详,结论允当,不仅具有填补清代两广农业地理研究空白的作用,而且对整个历史农业地理研究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农业是人类通过劳动利用生物转化太阳能以获取衣食之源的生产活动,是一个自然再生产与社会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其发展与布局不…  相似文献   

2.
李令福博士的专著《明清山东农业地理》2000年4月由(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此书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明清时代山东省农业生产力布局、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特征与规律,填补了我国断代分省区农业地理研究的一个空白,在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学学科建设方面也有一定学术价值,特介绍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农业是人类通过劳动利用生物对太阳能进行直接与间接的积蓄、转化和利用,以谋求人类的衣食之源,它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而且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和历史继承…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农业发展面临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双重压力,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产风险,即由于干旱、洪涝、飓风、温度骤增或骤降、霜冻等极端气候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病虫害爆发等生态系统破坏,以及农田火灾等自然因素直接导致作物产量波动、家畜发病率增加,使农业生产风险增大;二是社会风险,即由于政府管理、商业管理、宏观政策环境的变迁以及政策风险、社会冲突和贸易壁垒等社会因素导致额外费用增加,带来财政流失;  相似文献   

4.
樊志民 《人文地理》2004,19(5):74-78
农业地理环境是农业生产诸自然条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历史过程之中,以地理环境条件为基础,伴随农业生产技术的纵深迈进,农业经济的开发与中心转移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与地域性特征:率先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旱作农区,次为长江流域稻作农区,进而是高寒农区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指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为了获得食物,人类先后发明了采集、渔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为了获得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自有商品生产以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相互紧密地依存在一起。生产是基础,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交換则反作用于生产,从而构成了循环往复的人类社会再生产。我们知道,商品交换,即商品流通的顺利进行是社会再生产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的农业政策与亚洲农业日本东日本国际大学教授安孙子麟一、课题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破坏的基础上,被迫实行了不寻常的缩小再生产。以恢复和整备生产基础为重点的经济政策,虽然迫使国民生活作出牺牲,但在重新积累起来的生产基础上,毕竟成功地推进了经济的高速增...  相似文献   

8.
探讨太原地区城镇形成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研究太原地区城镇的历史演变过程,指出因商而兴是太原城市历史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由于西部特殊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的相互交织、相互制约,加之"入世"给我国农业所带来的冲击,使得西部地区农业发展举步维艰。全面、冷静地分析和阐释西部地区发展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两者之间的一系列问题、困难和障碍,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反贫困问题的基础。本文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探讨了西部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客家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客家化的在地化问题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①客家社会是一个移民社会,客家社会的形成与变迁实质上是移民的在地化过程。所谓在地化,即主流化“地方化”,为移民依据自身的政治、经济、化优势,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自然、社会资源,融入当地社会,  相似文献   

11.
陕北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造就了特殊的农业信仰风俗,包括自然神和天象神、农业先祖神、龙王等灵物、畜力神、祈子神以及其他和农业灾害相关的神灵信仰及各种神灵报赛和庙会等习俗活动。这些神灵信仰从不同角度反映或影响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西省 《文物》2022,(9):36-45
<正>在早期中国社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在古人看来,祭祀是非常神圣的活动。中国古代文明同世界其他古文明一样,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农业生产处于“靠天吃饭”的局面,因而古代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处处都想通过各种独有的行为和手段敬奉、愉悦众神,如在祭祀天地、祖先、自然神等活动中进行的宴飨、舞蹈、乐器伴奏等,以得到众神的惠顾和保佑。此即《说文》所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乐文明就是人们在这种祭祀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述辽中京地区基本上就是辽中京道所辖境域。这一地区位于科尔沁沙地南部,包括老哈河上中游、教来河上游以及大凌河、滦河流域部分地区,大体上是在今内蒙古赤峰市、辽宁省朝阳市、锦州市及河北省承德市所辖范围之内。辽中京地区既是燕山以北辽土内自然条件最好,也是社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研究这一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对于探讨整个辽王朝的社会经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陈述、谭其骧、李涵、邹逸麟等先生都先后在其论著中对辽中京地区的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状况进行了探讨①。他们指出在奚人封建化的进程中,辽中京地区的社会政…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关于地理因素对国家历史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的争论从未停止,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诸多西方学者都是地理决定论捍卫者,俄国历史学家Л.米洛夫就是其忠实追随者。他认为,俄国恶劣自然条件直接导致俄国农业生产落后、农奴制和村社出现,阻碍私人土地所有制发展,最终造成俄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局面。米洛夫的观点具有较大片面性。虽然地理环境对俄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地缘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5.
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寇平君  闫华红  刘玉国 《攀登》2006,25(4):63-65
文章运用产业经济学和市场经济理论,分析了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我国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立足国情,探析产地市场作为农业经济组织所具有的内在特性与社会职能,探索性地提出了产地市场是一个能够长效拉动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经济组织形式。文章认为,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具有组织生产、一体化经营、组织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服务和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6.
冯春萍 《人文地理》2013,28(5):117-122
本文从区域地理的视角,通过对俄罗斯转型以来的经济地带、基本经济区、联邦区和联邦主体四个不同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现状进行动态分析,得出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无论在其经济整体下降或增长的同时均伴随着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的绝对或相对扩大过程;二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反映了市场经济在不同区域的作用,即在市场条件基础较好和资源性外向型经济发展有利的区域经济增长优于其他区域;三是形成了大量的"低水平塌陷"区域,即经济指标低于全俄平均数的问题区域数量多,覆盖面大。在此基础上,从自然因素、市场发育水平、体制因素以及社会历史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各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植物考古新发现揭示:仰韶文化早期,渭河平原处在农业起源的过渡阶段,采集狩猎在当地人类生活中的比重日渐衰落,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生产的比重日渐增强。仰韶文化中期:渭河平原完成由采集狩猎向农业社会的转变过程,进入到以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为主导经济的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夏商周时期:从西亚传入的小麦在渭河平原农业生产中的地位突然大幅度提升,种植规模扩大,在粮食消费中所占比重显著提升,虽然还没有完全取代粟和黍两种小米,但已经处在了与粟同等重要的地位,标志着中国历史时期的"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即将形成。  相似文献   

18.
刘波 《广东史志》2002,(1):13-15
广东地处祖国南疆,江河密布,南濒南海,多降雨的季风气候,形成庞大的大陆水运网,“陆事少而水事重”,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结构形成了悠久的水上生活传统。自明清以来,广东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传统经济的主体——农业生产发生了极大的变革,形成了专业性的区域农业网,桑基、果  相似文献   

19.
试论人民公社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农村人民公社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深远的农村社会制度 ,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无以替代的历史性贡献 :它为“工占农利”经济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其间 ,我国的农业生产有很大增长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人民公社的社会保障制度以较低成本维持六七十年代我国农村的基本稳定。当人民公社保障我国工业化初步实现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后 ,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家庭联产责任制在人民公社的胚胎里酝酿而生 ,两者的此消彼长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曾莉  吕光耀  安宁 《人文地理》2022,37(4):53-64
乡村景观研究多注重物质层面的讨论,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及其权力关系分析却不常见。本研究以全面生产理论为基础构筑了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分析框架,解读了艺术介入下白族村落双廊的乡村景观再生产过程。研究发现,双廊景观再生产过程是乡村发展趋于艺术化、现代化与旅游化的过程。艺术家以催化、牵引、调节等柔性作用方式介入其中,推动景观形态的重构;介入过程作用于景观的不同结构,在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层面均有反馈;其实践涉及政府、居民、游客以及艺术家自身的愿景表达,促成了景观理想的主体间性。双廊的艺术乡建旅游发展之路,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