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以1978年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告别"文革"时代,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也随之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古代思想史与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不同,它不是立竿见影的显学,没有万众瞩目的直接效应,却隐含着巨大的演化式转变。这种内在的学术演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要比外在的轰动效应更为重要。从纵向看,它反映着中国的历史巨变从经济转型到社会转型再到思想转型的深化过程;从横向看,它表现出观念领域从对抗到融合再到  相似文献   

2.
阴阳观是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是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内涵,在文献不足以追溯到它的起源时,对史前艺术图像的解读就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是一个初步尝试,由正反相生的图像解读阴阳相关的思想萌芽。史前艺术品上已经表达有阴阳观念,史前对于阴阳共生、阴阳互生和正反相生现象已经有了观察和理解。考古可以初步回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可变阴,阴可变阳"观念出现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3.
吴佳琳 《旅游纵览》2011,(3):131-131
<正>旅游企业集聚生态系统既具有宏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也具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可以说,企业集聚生态系统结构是"一个宏观中观微观相渗透、纵向横向相交错、动态静态相结合的网状结构"。在企业集聚生态系统结构的各个层面,始终存在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之间的交换互转,即为系统生态演替提供充足的物质能量的过程,体现出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4.
在刘泽华的学术体系中,"阴阳组合"命题最具思想洞见。刘泽华的学术个性使他总有一种喜欢作出假言判断的冲动。阴阳组合结构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假言判断。中国历史一以贯之的是中华专制主义的政体超越性。从方法论角度,我欣赏刘泽华对阶级分析方法的坚守。作为方法的思想史,并不试图表达一种思想决定论。它只是要努力呈现一种历史中的思想态势和观念路径。新思想史对思想史有新的理解。这种理解试图开放出新的思想境域。新思想境域的核心是意义。新思想史的历史性有其具体含义。它是指思想文本在历史话语中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5.
当代的历史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应对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挑战,需要摒弃"历史"这一术语原先的含义。现代历史观念兴起于欧洲,与文明的演进有着密切关系,它所隐含的价值判断一度成为一种终极的评判标准。当前需要重新审视"历史"一词的含义,以一种新的方式统合过去、当下和未来这三种历史时间形态,从而走出欧洲中心主义偏狭的时间观念和历史观念。  相似文献   

6.
刘铮 《中原文物》2012,(5):38-43
良渚玉璧是阴阳观念中"阴"的外化形式,是良渚先民社会生活中地、坤、母、女等抽象话语的具象化,是地母之阴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神话里的伏羲、女娲两神由分载到合记,由传说中的古帝,或氏族首领,到"粘合"为夫妇,成为阴阳二帝之神,其间经历过漫长的时间过程.这当中,两汉时期的一段演变,促成了两神传说,由虚变实,从抽象观念到具象灵祗.这一文化结果的产生,究其原因,与两汉时期特定的社会思潮有关.汉人根据先秦以来流行的阴阳五行思想、弥散于社会上下的宗教信仰,以及充满神学色彩的帝王观念,最终将其改造成化育万物,阴阳匹配的神灵.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浙江上虞发现的西晋黄仕买地券进行了重新标点、补释和考证,该地券内容特别,券文对死者在地下的生活进行了详细生动的描述,为阻断死者同生者往来的盟誓语辞——"下能使天下作地,上为天日从西出"极具特色,属首次发现。地券所反映的阴阳相隔、生死异路的观念代表了当时生人对死者的态度,对研究这一时期的丧葬习俗和生死观念提供了生动的范本。  相似文献   

9.
民俗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风俗与习惯。志书为反映深层次化现象而记载民俗事象,以增添志书的社会性和使用价值。本从四个方面论述编纂民俗志应遵循的原则、记述方法,认为民俗志应该把握民俗事象的特征,褒抑分明,纵向记录传承和变化。横向反映风俗全貌。注意民俗的观念系统、行为系统、物质系统的分类,以达到“见善以思迁,见恶以为耻”之“教化”目的。  相似文献   

10.
影视造型作为艺术审美的物化形态,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变化的审美课题。影视造型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影视作品局部的感受上,必须对大量的创作心理现象和影视观众群体的心理反应作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随着社会、科技、艺术的发展,我们应不断学习和借鉴,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促进影视造型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邓小燕 《黑龙江史志》2013,(23):206-206
本文纵向对比本科院校,横向对比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发展状况,制定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规划。重新定位高职校图书馆的作用,挖掘其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潜力,从而制定符合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需要的"三育人"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2.
天津博物馆藏帆船纹铜鼓鼓面主晕包含三种纹饰,即十二芒太阳纹、帆船纹和鹭目组合纹饰。该鼓十二芒太阳纹是太阳纹体系中的成熟标志,其中蕴含了太阳崇拜、阴阳转化等思想哲理;第七主晕纹饰有别于游旗纹和抽象舞人纹,而帆船纹的特征及内涵体现较为深刻,应予定名;鹭目组合纹饰呈阴阳互动之态,反映出"阴阳交易"的哲学观念。作为麻江型铜鼓的代表,该鼓的年代应在"南宋至晚清"的时间范围内,并非传统臆断的"汉代";而鼓面边缘四个对称的磨痕,应为硬槌敲击所致,其原始产地应为黔、桂、滇地域范围内的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域。  相似文献   

13.
肖斌文 《区域治理》2021,(1):174-176
"第一书记"政策是新时代国家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安排.在制定和施行过程中,该政策呈现出纵向权威压力、横向协同分工、制度化和非人格化等科层制特点.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第一书记"采用跨级别、跨部门、注重主观性等运动式行动逻辑,以弥补科层制的不足.这种科层制与运动式相结合的方式,使得"第一书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不同时期的疆域分布状况和观念变化等方面对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一词并非单纯的地域或文化观念,也有丰富的政治含义,其中围绕"中国"形成的"中国"为"天下"中心且据之可以成为正统王朝的观念对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众多民族尤其是汉和北疆民族建立的王朝或政权不断争夺"中国",在导致现实中疆域分布格局不断出现分裂和统一反复交替的同时,直至清代理想中的以"中国"为核心大一统的"天下"和现实中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终于实现了重合,古代中国的疆域也由此完成了凝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长城是一个由点(关堡、烽燧、驿站)—线(长城本体、讯息传递线路)—带(军事防御、文化交流及物资交换所在的长城防区)—层次体系(防御体系的层级关系)构成的地理尺度的空间实体和文化遗存。长城的价值并非仅仅是单纯的"长长"的墙体,而是"横向分段、纵向分层"的严密、庞大的防御体系。基于对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性认识,提出长城的保护要遵循从整体—层次体系—防御工事单体—协同管理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晓琴 《人文地理》2007,22(3):69-72
体验性旅游项目设计包括纵向深度设计和横向整合设计。旅游项目纵向设计是深度挖掘单项旅游资源(或吸引物)潜力,实现单项旅游项目经济价值最大化。并就感官指数,时间指数,复杂指数,环节指数,互动指数,交叉指数,遗憾指数,惯性指数8个因子和23个指标提出其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旅游项目横向设计,即旅游线路设计,是在纵向设计基础上,对旅游项目在空间上、类型上进行全方位横向整合设计。并以贡嘎山海螺沟风景名胜区为例,在纵向与横向两度空间进行旅游项目体验性设计,为景区体验性旅游项目设计提供理论、方法和范例。  相似文献   

17.
泰山信仰论     
刘慧 《民俗研究》2015,(2):105-114
泰山信仰是关于"生"的信仰,也可理解为生命信仰。这种信仰源发于对太阳的崇拜。太阳是世间万物的初始者,而由太阳运动所引发的阴阳观念是对生命发生的概说。天、地作为与阴阳对应的范畴,是生命的缔造者,封禅是对天地恩德的答谢。在泰山信仰的历史发展中,对"生"与"生命"的崇尚,始终是一个永恒的基点。泰山信仰的宗教与非宗教特性,具有广泛的"适应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感受到它强大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8.
徐玲 《东南文化》2016,(1):15-19
近年学术界有关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研究的成果,主要有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革研究、近代文物价值认知变化研究和近代"文物"概念异同比较研究等。只是这类研究多限定于单一学科,多停留在对概念本身含义的阐释上,未能关注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应以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为整体考察对象,重新研究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重点关注中国"文物"概念的学术考证、欧美近代古物观念的形成及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的时代语境研究、近代中国典型文物观念的比较研究等方面,重新呈现文物作为物质的文物和作为文化符号的文物在观念上的多重面相,以使近代中国文物变迁史的研究更加丰满。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大地湾、原子头等遗址出土的一类特殊彩绘图案的解读,确认了早期彩陶中广泛存在的"斜向轴对称"构图法和"阴阳组合"的构图思想;同时又通过对该构图法和构图思维在中国早期彩陶文化中产生、传播等情况的研究,解决了彩陶科研历史中多年未决的"人面鱼纹含义"、"马家窑类型舞蹈纹盆内涵"、"石岭下层鲵鱼图案意义"、"庙底沟类型繁复图案构图方式"等诸多的特殊难题。  相似文献   

20.
刘俊  黄秀波 《人文地理》2014,29(3):22-27
以往滨海旅游研究综述大多限于对所涉研究领域的横向分类,缺乏基于特定学科演进视角下的纵向考察。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演变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梳理西方滨海旅游研究的脉络。与空间思想流变过程对应的是,西方滨海旅游研究主题也经历了从"滨海旅游地空间模型与演化"到"滨海旅游空间文化解读与社会建构"再到"滨海旅游空间政治与权力景观"的过程,亦即从关注滨海旅游空间的物质性转变到社会性和政治性。借助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演变视角,可以厘清滨海旅游研究视角转换的内在逻辑,并能从空间的生产视角重新思考中国滨海旅游的新一轮发展热潮,为国内滨海旅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