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工隹)叔鼎铭中的"鬲鼎",金文中仅此一见。由于此器器形不传,故关于"鬲鼎"一词,学者或以鬲形鼎为释,或以为言鼎而连类相及鬲也。笔者认为所谓的"鬲鼎",实乃鬲字之繁体■,■字亦见于虢文公子作鬲、子硕父鬲及虢宫父鬲等器。在(工隹)叔鼎铭中只不过因偏旁之间相隔较远而被误认作两字。根据金文中自名■者器皆为鬲,可知(工隹)叔鼎器形亦当是鬲而非鼎。  相似文献   

2.
青铜器     
鬲(lì音历) 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最初是仿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有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相似文献   

3.
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王作左守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利艺术博物馆于2000年春收藏的王作左守鼎高41、口径38厘米(封面;图一~三)。口沿外折,上立粗壮的两耳,颈部略收,腹部稍鼓,腹下置三蹄足。颈和足的上部均有短棱脊,形制与小克鼎相似,但小克鼎的腹部似乎更深些。腹内壁铸铭文两行6字: 王乍(作)(将鼎) 彝,左守。 (将鼎)彝。(将鼎)字《说文》所无,《广韵》:“(将鼎),煮也,亦作(羊鬲)。”《集韵》:“(羊鬲),说文煮也,或作(将鼎)。”《玉篇》:“(羊鬲),式羊切,煮也,亦作(将鼎)。”又云:“鬺,同上。”则(将鼎)也就是《说文》的“(羊鬲)”字。金文无“(羊鬲)”、“鬺”字形,故(将鼎)是正字,而(羊鬲)、鬺  相似文献   

4.
陕西宝鸡市古文物埋藏非常丰富。市博物馆长期以来收藏的文物中有大批商周时代的陶鬲,现将其中的一部分简单介绍如下,为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宝鸡市博物馆收藏的陶鬲基本上都是在市郊及宝鸡县辖区内征集的,分高领袋足鬲(或称分裆鬲)和联裆鬲(或称瘪裆鬲)两大类。  相似文献   

5.
襄随地区包括汉水中部平原、河谷,南阳盆地南部和随枣走廊,这一带存在相当丰富的两周化遗址,大量的陶鬲在发掘中出土。本作将陶鬲分为六型九段,并探讨其基本特点、演变和化传统。在此基础上,作认为楚化渊源于中原周化。  相似文献   

6.
高领袋足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领袋足鬲是指苏秉琦先生在《斗鸡台沟东区墓葬》中所说的瓦鬲墓初期A1型陶鬲。这类陶鬲的制作过程是先模制三个相同的圜底罐(即袋足),再将三罐口部用泥拼粘在一起,然后接上高领和足尖,最后加上耳、鋬和附加堆纹等(图一)。这样,这类陶鬲很自然地形成高领、三袋足和分裆三个基本特征,因而称之为高领袋足鬲,以强调其特征及与其他陶鬲的差别。有些领内有模糊的反绳纹,说明部分个体的高领也是模制的。目前所见高领袋足鬲标本基本都是通体饰有绳纹,分双耳、双鋬、无耳无鋬三种类  相似文献   

7.
正考古材料表明,商文化的陶鬲以分裆鬲为主,但也存在少量联裆鬲[1]。本文拟从郑州商城所出联裆鬲的材料出发,归纳商式联裆鬲的基本特征,对其进行分期和年代判断,并对其源流及其与周邻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初步探讨。一商式联裆鬲的基本特征《郑州商城陶器集萃》[2]发表了一批联裆鬲,为确认商式联裆鬲的存在并归纳商式联裆鬲的基本特征提供了重要材料。兹举二里岗下层  相似文献   

8.
释鬲隶     
奴隶之隶,西周金文作“鬲”。其所以作“鬲”的由来,以及后来以“隶”为“鬲”,“隶”字的造字本义。都是研究古文字和上古史很重要的问题,也是自来还未得到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早期楚文化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地区的早期楚文化遗存最早出现于夏商时期的盘龙城遗址,以鼎式鬲为代表,主要分布于鄂东地区。晚商至西周早期汉水东北地区出现柱足鬲遗存。西周中晚期时早期楚文化正式形成,出现早期楚式鬲和完整的早期楚文化陶器组合。此时早期楚文化遍及江汉地区,重心则在鄂西地区。夏商时期的早期楚文化与楚国无关,西周时期的楚国也只是早期楚文化中很小的一支。  相似文献   

10.
陈畅 《华夏考古》2019,(3):67-74
本文对鹤壁刘庄先商墓地出土鬲、豆、盆、夹砂罐等随葬陶器进行分类和排序,根据随葬品组合及其序列将墓地分为三期,通过和相关考古学文化进行对比,刘庄墓地一期至三期的年代,大体上和白燕四期文化、下七垣文化相当,刘庄墓地二至三期与东下冯文化二至三期年代相当、刘庄墓地二期与二里头文化二期年代相当。白燕四期文化与下七垣文化谱系陶鬲在墓地中并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寅 《文博》2014,(2):16-21
本文在总结众多关于铲足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梳理目前所出铲足鬲的年代和分布地区,提出甘肃东部地区应是铲足鬲的原生地,并结合新出东周西戎考古遗存,指出铲足鬲来源于西周至春秋早期分布于甘肃东部的寺洼文化。  相似文献   

12.
鬲说文解字:"鬲,鼎属也。实五觳,斗二升曰觳。"尔雅释器:"鼎款足者谓之鬲。"汉书郊祀志说:"鼎空足曰鬲"。苏林注:"鬲,音历。足中空不实者名曰鬲也。"  相似文献   

13.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早年在研究斗鸡台瓦鬲时曾提出:“瓦鬲不但可以目为中华古文化的代表化石,对于追溯中华古文化的始源与流变问题更具特别意义,因此,瓦鬲的研究可以成为中国考古学上的单独课题。  相似文献   

14.
杏花文化的侧装双鋬手陶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侧装双手陶鬲是龙山时代分布于太行山脉两侧的杏花文化最具特征的标识性器物。据侧装双手陶鬲的形态变异及其层位关系,可排出其形态的演变序列。侧装双手陶鬲的制作工艺也相应地基本上经历了两个相继发展的阶段:前一阶段是受陶影响而产生的“式鬲”,由分制的鬲足和鬲身整合成全器,因鬲足的接法不同而形成宽弧裆和平裆;后一阶段才是真正意义的鬲,即抛弃鬲身靠鬲足的联接形成全器主体,并形成尖角裆。此型鬲工艺演变表明:工艺革命只是工艺演进的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出现的质变。它虽是变革传统,但它的发展速度、方向,又受传统以及传统中的矛盾逻辑地向前展现的轨迹或定式所影响乃至制约。没有革新与革命,就不能打破传统,然而传统确是伴随革新或革命的影子。这在纯粹的工艺中,则仅是惯性或为惰性思维,但工艺却是社会中的工艺,则又不能不涉及社会中不同人们的不同观念乃至利害矛盾以至冲突,甚至激起一部分人站出来捍卫祖法、保持传统的说教与斗争。这种陶鬲的排序,分别适用于岔沟、双务都、乔家沟和游邀、临水与杏花村诸遗址的杏花文化分期或文化阶段划分。这种陶鬲的谱系研究表明,杏花文化是一自具特征、演变清晰、源流有自,并对其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文化影响和起了重要作用的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15.
筒腹鬲是分布于燕山南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发现较为普遍和出土数量较多的一种器物,是夏家店下层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器之一。中原的郑州地区也发现有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这种典型器物。郑州地区的筒腹鬲最早出现在夏代晚期,在商代数量有所增多,尤为重要的是发现有青铜筒腹鬲。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与分布于燕山南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通过太行山东、西两麓有着密切的文化互动。郑州地区发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筒腹鬲,是伴随着先商文化在太行山东麓的南进而出现的。商文化中包括筒腹鬲、彩绘纹样和占卜技术等均受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强烈影响。正是由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对先商文化和商文化的深远影响,使得其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伴随着商文化的强盛而发展成为对中国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支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16.
邢台贾村商代遗址试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邢台西南约十里的贾村是一个盛产果木之乡。七里河(又名百泉河)在村南约半里,自西向东流入南和、任县境内,其西约四十余里可遥望太行山脉,东至市区,北为平壤。1956年秋季,该村农业社在村东一块耕地上打坯取土时,发现地面下有很多灰土,内夹有大量的绳纹陶片、鬲足等。1957年春,省文化局驻邢台文物发掘组曾派人做过一次调查,除采集到鬲片和残石器外,并在耕地的断崖上发现灰层两三处。同年  相似文献   

17.
路国权  侯纪润 《文博》2009,(4):36-39
高领袋足鬲是先周文化研究中重点关注的器类,以往的研究多将其年代绝对化,认为高领袋足鬲只存在于先周时期。通过对张家坡类随葬高领袋足鬲的腰坑墓的重新认识以及宝鸡林家村墓随葬铜簋年代的再认识,可以证明高领袋足鬲的年代下限已经进入西周早期,以高领袋足鬲为代表的相关遗存的年代下限也已进入西周早期。  相似文献   

18.
院文清  院琨 《收藏家》2013,(4):13-20
(四)鬲 鬲是西周时期最为常见的器物,发现较多。在随州叶家山基地出士有象目纹鬲、雷纹鬲和素面鬲。  相似文献   

19.
自名是青铜器定名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器物功用及作器者身份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器类具有不同的自名,同一器类中往往也会有多种不同的自名形式。以青铜鬲为例,不同的自名形式多达二十类,而且每类大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如自名为"鬲"者与自名为"鼎"者在形制和年代上都具有明显的不同。通过对青铜鬲自名的分类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青铜鬲的功用与特性,为分期断代研究提供更多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57,(5)
关于"七和鼎、鬲的关系"史树青同志"对五省出土文物展览中几件铜器的看法"(见本刊一九五六年第八期)一文中,谈到"七和鼎、鬲的关系",他说:"寿县出土的铜鬲四件(编者按:实系八件,原陈四件),内均有铜匕,体作扁平椭圆形,柄端微曲。又蔡侯大鼎内也有铜匕,从器形上看来,只能用以取饭,不能用以盛汤,当是饭匙,或名饭橾(见仪礼少牢馈食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