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书局标点本《通鉴》卷184隋恭帝义宁元年七月,唐公李渊使其记室温大雅复李密书曰:“吾虽庸劣,幸承余绪,出为八使,入典六屯,颠而不扶,通贤所责……”。(5743页) 文中“入典六屯”句,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作“入典八屯”对此,胡三省认为《通鉴》所载“六屯”正确,注曰:“隋制,六军十二卫,唐公尝为将军,故云。”但我以为,《起居注》载“入典八屯”为是。首先,胡三省“隋制,六军十二卫”的注释有误。据《隋书·百官志下》载,隋炀帝时负责宿卫皇帝的“十二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每卫下设将军二人,则十二卫当领有二十四军,非唯六军。  相似文献   

2.
乾嘉考据大师钱大昕所著《通鉴注辨正》,堪称清代通鉴学考辨著作的代表作。它在考辨内容上极为丰富,校正文字,考辨地理名物、官制典故,既纠正《通鉴》原文之误,辨正胡注之误,又补正胡注之漏。在考辨方法上也极为严谨,在汲取前人之说的同时,还注意扩充史料范围,采取多种途径的考辨方法。钱氏《通鉴注辨正》充分体现了乾嘉考据学的三大特点:一为博,表现为考证内容广泛和开拓了新的史料范围;一为精,表现为无征不信,精益求精,有时还对致误原因加以深入分析;一为疑则阙疑。钱氏这一考辨之作学术价值主要有二:一是对《通鉴》及胡注有察漏补缺和辨正纠误之功;二是对二十世纪新历史考证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史记》、《汉书》都记载了司马相如通灵关道一事.由于文宇过份简略,它的走向,起止经由,给人只是一点徜徉迷离的印象.东汉注《汉书》的各家,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解.三国曹魏博士张揖注《汉书·司马相如传》在“通灵关山道”下出注说:“凿开灵山道,置灵道县”.肯定相如通的灵关道在汉代越(?)郡的灵关道(县).元朝的胡三省给《通鉴》作《音注》时,注意到  相似文献   

4.
《通鉴》胡注地理失误举例华林甫宋、元之际胡三省(1230~1302年)以三十年之功而注《通鉴》,广征博引,穷波讨源,堪为一代名注。胡氏长于考据,尤其精通地理,尝言"晋宋齐梁陈之疆里,不可以释唐之疆里",至为确论,举凡地名之异同、山川之方位、郡国州县之...  相似文献   

5.
《通鉴胡注表微》(以下简称《表微》)是已故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抗日战争后期的重要著作,1944年、1945年先后发表于《辅仁学志》13、14期。解放后于1957年重印,至今适值30年。《通鉴》胡注的作者胡三省(1230——1302)字身之,浙江台州宁海人。《宋史》、《元史》均无传,仅《新元史》有传,又极简略。所以胡氏辞世六百多年间,人们不明他的身世,甚至连他的卒年都无法确定。胡  相似文献   

6.
元代《通鉴》学和《通鉴》胡注瞿林东一元代《通鉴》学的发展南宋时期开始形成的《通鉴》学,在元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据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卷2编年类所考,关于《通鉴》方面的撰述有:郝经《通鉴书法》;金履祥《通鉴前编》18卷;何中《通鉴纲目测海》3卷;胡三省...  相似文献   

7.
南宋时期的《资治通鉴》注家注本可分为三类:以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为代表的《通鉴》专题注释,以《陆状元通鉴》等为代表的《通鉴》节本注释,和以史熠《资治通鉴释文》为代表的《通鉴》全书注释。这些早期注家的研究成果构成了“胡注”的直接渊源。  相似文献   

8.
在纪念陈援庵先生110周年诞辰之际,重温先生的著作《通鉴胡注表微》,我又有新的感受。我们把这部著作放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过程中去考察,从中国史学近代化的趋向上进行思考,我们对援庵先生的史学会有新的认识,而《通鉴胡注表微》这部传世之作的珍贵价值也就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一、援庵先生的学识记里碑《通鉴胡注表微》是陈援庵先生的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白寿彝先生说: 我愿意特别推荐《通鉴胡注表微》这部书,这是援庵先生所有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二月图形于凌烟阁的二十四名功臣.其中二十三人官爵姓名明确,从来没有发生过分歧,唯独“荆州都督谯襄公绍”,因唐初有个柴绍,又有个许绍,两人都单名绍,赠官都是荆州都督,封爵又都是谯国公,不太好分辨,所以有两种说法。《旧唐书》的《殷开山传》、《长孙无忌传》、《通鉴·唐纪》贞观十七年说是柴绍,唐人吕温《凌烟阁勋臣颂并序》、胡三省《通鉴注》说是许绍。吕温根据什么材料确定是许绍,因他没有留下这方面的记载,我们难得其详。他在《凌烟阁勋臣  相似文献   

10.
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和《三国志》于地名标点因地理统辖关系不明而误断多处,现摭拾四则如下。1.《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句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集解引韦昭曰:“句章,东海口外州也。”按:“句章”后不该断开。该句意指句章东海口外州为甬东,断开则误为东海口外州为句章。集解所引当出自《国语》注。《国语·吴语》:“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韦昭注:“甬句东,今句章东海口外洲也。”《左传》哀公二十二年作“甬东”,杜预注:“会稽句章县东海中洲。”2.《三国志·魏书·王朗传》注引《献帝春秋》曰:“孙策率军如闽、越讨朗。朗泛舟…  相似文献   

11.
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华书局重印的标点本《资治通鉴》,采用章钰《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中的重要校文作注,校正了胡刻《通鉴》的大量错误。章氏除以宋刊本九种自校外,还采用了张敦仁、张瑛、熊罗宿诸人校记。其中张敦仁于明刊《通鉴》外,兼用《通鉴纪事本末》大字本参校,为《通鉴》校勘别启蹊径。范祖禹《唐鉴》叙事皆用《通鉴》原文,但很少有人注意及此。我近来拿它(国学基本丛书本)和标点本《通鉴·唐纪》相校,见其中胜  相似文献   

12.
闽越国都城“东冶”亦即“冶”城,其治所在今福州市;武夷山的汉城则是闽越国军事性质的城堡。关于“冶”的冶所问题的讨论,本世纪30年代,厦门大学叶国庆先生根据《后汉书·郡国志》“章安,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的记载,写了《古闽地考》和《冶不在今福州市辨》两篇文章①,认为“冶在浙南”。当时,劳干先生即著文不同意叶国庆先生的论点②,而维护传统的说法:冶都在今福州市,古冶地尽在福建境内;冶即东冶,即东侯官。中华书局《通鉴》校点本(第35000页)说:“《通鉴》胡注引洪氏《隶释》,认为‘章安’句中有脱文,应作‘章安故回浦,章…  相似文献   

13.
“三胡”之名,最早见于《史记·赵世家》,“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按照《史记·赵世家》索隐的说法,“三胡”指的是林胡、东胡与楼烦。  相似文献   

14.
刘羲仲,字壮舆,是《通鉴》副主编刘恕的长子,他的事迹附于《宋史·刘恕传》后,其文曰:(恕)死后七年,《通鉴》成,追录其劳,官其子羲仲为郊社斋郎.据《范太史集》卷二十四载:恕有子事前池州华容县尉羲仲……刘羲仲未做高官,无政迹.只有《通鉴问疑》一卷,流传后世.《通鉴问疑》只有六千二百字左右,分三大段.第一大段是刘恕问,司马光回答,主要内容是讨论“正统”问题.第二大段是司马光问,刘恕答,主要内容是对魏晋南北朝  相似文献   

15.
各史书对唐德宗李适被册封为皇太子的时间记载不一。中华书局所出一九五五年版《唐会要》卷一“帝号上”载:广德元年拜尚书令,元帅如故。食实封二千户,赐铁券,图形凌烟阁。三年,册为皇太子.两《唐书·德宗本纪》及《通鉴·唐纪》皆记德宗册为皇太子的时间是代宗广德二年。今考证诸史,(《唐会要》之记为误。理由是:(一)代宗无广德三年:代宗子壬寅,即公元762年4月改肃宗上元二年为宝应元年,癸卯即公元763年7月改宝应元年为广德元年,乙巳,即公元763年改广德二年为永泰元年.可见并无广德三年之  相似文献   

16.
(一)《宋史·苗傅传》载:大父授,父履。授在元丰中为殿前都指挥使。(标点本13802页)按:“元丰”,误。应为“元祐”。据《宋史·苗授传》载:“元祜三年,(苗授)遇武泰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而且在《东坡文集·卷三十九·赐新除殿前副都指挥使。武泰军节度使苗授辞免恩令第二表不允批答口宣》中也明确载明苗授始任殿前副都指挥使的时间:元祜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可见“元丰”当是“当是“元祐”之讹记。(二)《宋史·世家二》载:  相似文献   

17.
贾公彦《周礼义疏》《仪礼义疏》是唐代注释书直接继承汉代注释书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的两部重要著作.在《周礼义疏》中几次出现“望文为义”这一提法;其含义如何?看贾氏自己的解说:(1)(司市)以量度成贾而征(亻卖),[郑注:(亻卖),买也;物有定价则买者来也.贾疏:知(亻卖)为买者,以言征召买者,故以(亻卖)为买.此字所训不定,按下文所云“贵(亻卖)者”,郑注“贵卖之”;郑亦望文为义,故注不同也.]《周礼·地官下·司市》按:“下文”指《地官下·贾师》:“凡天患,禁贵(亻卖)者,使有恒贾.”“贵(亻卖)”下郑注是“贵卖之”.  相似文献   

18.
《资治通鉴》二五九唐昭宗景福二年三月:“以渝州刺史柳玭为泸州刺史.”此句疑误有二:一为贬所;一为贬年.《考异》曰:“《新传》云:玭坐事贬泸州喇史,卒.’《北梦琐言》亦云谪授泸州.《新·旧书》玭贬官无年月.今据《实录》.此月玭自渝为泸州刺史,当是初贬渝州后移泸州;《新传》、《北梦琐言》误也.”此为《通鉴》编撰者自述其采择史料之依据,然亦恐未深考.  相似文献   

19.
<正> 北魏时有两支匈奴人分别被称作“西河胡”与“河西胡”,因二者名称相近,易为混淆,且事关民族地理分布问题,故在此特为一辨。 北魏时的西河有两指,一是指北魏所设的西河郡(治兹氏城,今山西汾阳县),如太宗永兴二年,诏将军周观率众诣西河、离石,镇抚山胡(《魏书·太宗纪》)。一是指河曲以北的黄河。穆帝三年,以击白部、刘虎之功,求得句注陉以北地区,其“东接代郡,西连西河、朔方,方数百里”(《魏书·序纪》)。  相似文献   

20.
《文物》今年第3期刊出胡平生同志《简牍制度新探》一文,其中对古代简牍尺度规格的探讨,饶有见地。但所引古文献之文句多处脱衍讹误。仅据原书,校对如次。 1.第67页《仪礼·既夕礼》曰:“知死者赠,知生者赙。书遣于方,若九若七若五。书遣于策。”案:“书遣于方”当作“书赗于方”。 2.第68页《论衡·谢短篇》:“汉事专载于经,各为尺籍短书。”案:“专载于经”当作“未载于经”。 3.第68页《后汉书·蔡邕传》注引《说文》:“牍,书版也,长一尺。”案:“书版”当作“书板”。通行本《说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