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韬奋(1895—1944)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他毕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办过《生活》、《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等报刊,并创办了生活书店.在他生命的后20多年中,他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亡,决不改变主张.他在1944年6月2日口述的遗嘱中写到:“我死后……骨灰尽可能带往延安,请中国共产党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他于同年7月24日去世.9月2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致其家属的唁电中  相似文献   

2.
伯父黄秀善离家60多年杳无音信,家里人都以为他老人家早不在人世了。可没想到年已80多岁高龄的伯父于2005年9月竞奇迹般地从台湾回到了老家。  相似文献   

3.
章乃器,一位逝世20年之后冤案才得到完全平反的知识分子,一位一生坚持理想而遭遇坎坷的民主斗士。本文介绍了他人生的最后岁月,催人泪下,也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4.
孔祥熙(1880—1967),山西太谷人。190f年赴美留学,攻读经济学。1907年回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兼工商部长、实业部长、中央银行总裁、中国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行政院院长等职。期间推行币制改革,并以国民政府特使名义出访英、意、法、比、美等国。1947年前往美国,1962年去台湾,曾任“总统府”资政。1967年8月病逝于纽约。[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一1966年9月2日夜,著名翻译家傅雷与他的妻子朱梅馥在经过四天三夜的批斗会后,决定不再苟活人世。傅雷一生,以其优秀的文学素养,忘我的奋斗精神,翻译出33部外国文艺名著,将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梅里美、丹纳等文学巨匠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由于他出色的翻译,使《约翰·克里斯朵夫》、《巨人三传》等作品深入人心,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可是,在当时的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尊严却受到无情的践踏与侮辱。傅雷无法摆脱这样的遭遇,他又是那样一位视人格为至高、性情如烈火般的人,又是那样存有“死谏”之精神、能敏感而冷静地看清这个世…  相似文献   

6.
李蕾  杨雪燕 《百年潮》2006,(10):71-75
编者按:张琴秋是一位著名的红军将领,其60余年的生命艰难曲折,极尽坎坷:起初在国内参加工人运动,后留学苏联,回国后在鄂豫皖苏区工作,并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西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经济工作,担任纺织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1968年4月22日含冤逝世.李蕾、杨雪燕著《海琴秋韵——张琴秋传》(长征出版社2006年1月版)记录了张琴秋传奇的一生.本文选自书中开头和末尾部分,略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7.
徐梅 《百年潮》2014,(7):77-79
正自1953年起,马寅初每年都回浙江走访、调研,有赞有弹,从未停止过逆耳忠言的进谏。他的《新人口论》中关于"控制人口,计划生育,普遍推行避孕,每对夫妇生两个孩子。通过人口控制,降低消费,增加积累,扩大生产"的核心构想也是经过3年的实地考察后才提出的。1955年他在人代会浙江组就人口控制作了发言,"好多代表不同意我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意见我不能接受,但都是出于善意,故我主动把发言稿收回"。  相似文献   

8.
1962年除夕,正当江西人民走出三年困境,重新振作精神、阔步前进的时候,带领他们艰苦奋斗、披荆斩棘的邵式平却积劳成疾,病倒在自己倾力拼搏了  相似文献   

9.
李原 《纵横》2003,(11)
作为阎红彦秘书组组长,作者以第一视角真实记录了阎红彦上将在非常年代,一身正气、刚直不阿、不唯上、只唯实,与康生、陈伯达展开斗争最终被迫害致死的全过程,表现了一位正直的共产党人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0.
张大千漂泊海外二十多年后,于1976年初决定移居台北。其定居台北,选地建屋花了一年多,培植花草又是一年。他选地的要求,一是距离台北市区二十多里的郊区;二是山青水秀,能有几棵大树最好;三是如果能有个小池塘种荷养鱼更佳。热心的亲友们都帮着选址,大家都比较看中的是靠近故宫博物院、距离荣民总医院也不远的外双溪附近的一个废弃鹿苑,但要由张大千去了现场才能定。1977年初,张大千去看了地方,初看似乎不太合意,里面乱石成堆,杂草丛生,进出路也较差。不过,大环境应该说还是不错的,青山为屏,且有潺潺小溪流过,张大千当时没有表态是否买下整片鹿苑,当他转出鹿苑,忽然看到苑主的房屋墙角边有一株白梅时,爱梅如命的他,当即决定买下这块地,并交了定金。  相似文献   

11.
罗海岩 《百年潮》2011,(11):69-70
2003年10月10日子夜时分,京城暴雨倾盆。谁也没有注意到,在雨中有一辆轿车从首都机场向北京医院疾驰,车上的人在心中默默祈祷:一定要赶在老人闭上眼睛之前让他看一眼新书!车子停在医院住院部门前,他怀揣墨迹未干的新书,冒雨拾级而上,闯进了那个熟悉的房间。当新书展示在病床前时,老人已处弥留之际,人们的呼唤他或许能听到,但他的灵魂似已远行。三个多小时后.老人濡然而逝。  相似文献   

12.
张云 《百年潮》2008,(11):75-80
1955年3月16日,时为上海市委机关报的《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上发布了《苏联经济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开幕典礼》的新闻报道。开幕式的盛大典礼于15日上午9时在新落成的中苏友好大厦中央大厅前的广场上隆重举行。潘汉年出席并讲了话,还为此剪彩。在同一版面上,留下了潘汉年剪彩时的照片:他低着头,左手握彩球,右手拿着剪子剪彩。一男一女两位带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站在他的两侧;  相似文献   

13.
时序进入20世纪70年代,守在台湾孤岛上的蒋介石,也进入了他生命的晚期.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著名军人政治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依然顽强、勇敢、无所畏惧,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凭靠这种品质和性格,在数十年的风云变幻中,他屡陷逆境,却常常能从逆境中脱身.而在70年代的斗争大漩涡中,他仍能走出逆境,紧握胜券么?一位外国传记作家评论说:“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其他军人政治家一样,蒋介石是个无所畏惧的人,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精神上都是这样.但他只是一个战术大师而非战略家.他的真正天才是善于搞政治阴谋.”因为有此致命的缺陷,蒋介石在其生命的晚期,所能完成的不是成功,而是自己的悲剧.他的悲剧,是他亲手编导的.永别大陆严格点讲,蒋介石的最后岁月是在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4.
1930年2月的江南,正是淫雨连绵、乍暖还寒时节,几十名红军及特委代表,风尘仆仆地赶到富水河畔一个名叫陂头的村庄。这里是赣西南特委的所在地。从2月7日到9日,他们在此召开了红四军前委联席会,史称“二七”陂头会议。会上,毛泽东再次出任前委书记。前委委员由毛泽东、朱德、方志敏、曾山、彭德怀、黄公略、陈毅等17人组成,彭德怀、黄公略二人另被指定为候补常委。黄公略在这里认识了毛泽东。这个有着上千人口的村庄煞是热闹了一阵,当地剧团在永慕堂前举行军民联欢,毛泽东、贺子珍夫妇被邀上台有板有眼地唱了一支兴国山歌,刚上任红…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1949年曾想留在大陆,但被蒋介石派人挟持到了台湾,继续担任“监察院院长”等高职。他的最后15年是在台湾度过的。1964年11月10日晚8点零8分,于右任在台北荣民医院病故,终年86岁。在他生命接近尾声时,有三方面的事最值得世人怀念。第一方面:即便病痛,他仍然尽可能地多做事,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1962年,于右任84岁。年初,于右任身体不适,自感来日无多,心情郁闷,但他并没有因此沉沦,依然坚持自己一贯的信念,并努力为社会服务。除了继续出席监察院、标准草…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长周荣鑫的最后岁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颐 《百年潮》2002,(2):29-38
1975年1月13日至17日,举世瞩目的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闭幕那天,周荣鑫和女儿周少华正在家里听广播.此时,周荣鑫的身分是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当播音员宣读国务院组成人员名单,念到周荣鑫任教育部部长的时候,周少华对父亲说:我就猜到会让你干这个工作.可要小心点儿.苏联的农业部长,中国的教育部长,都是不好当的.周荣鑫答道:这个活是不好干.既然要干,我就要把它干好!  相似文献   

17.
夕木 《贵阳文史》2009,(2):33-35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以后,国民党政府在政治,经济与军事上已呈现总崩溃的局面,八月湖南程潜、陈明仁起义。国民党贵州省政权赖以作为前沿屏障的门户大开,当时国民党在贵州的野战部队早已调到内战前线,贵州只有6个保安团维护地方治安。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大部被人民解放军所歼灭,该政府的国防部即令在各地招兵买马,贵州也按伞令成立了编练司令部组训兵源,继后用这些新招的兵员在贵州编组了43军与89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周作人(知堂)的大部分著译已陆续再版,现在学术界已肯定了他在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贡献。这与过去左派仁兄“一棍打煞”的定论不可同日而语。当然,日本侵华期间他附逆落水,终贻不磨之玷。老人谢世已20余年,我想把他在最后岁月的遭际写出来,对研究其生平者或有助焉。  相似文献   

19.
皖南事变,叶挺下山被软禁 1941年1月13日凌晨,寒冷的天空中阴雨绵绵.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手捧中共东南局副书记饶漱石电令,陷入极度的悲愤之中。此时,叶挺将军的思绪不由回到了一周前那不堪回首的一幕……  相似文献   

20.
惊心动魄的最后时刻1931年5月,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第二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气急败坏地调集30万人马,亲任“剿共”总司令,于6月22日下午窜抵南昌,坐镇指挥第三次“围剿”。7 月1日,蒋介石向“围剿”军下达总攻击令,各路国民党军长驱直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