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共和行政",《史记》和《竹书纪年》等的说法即有歧异,对此,古今学者已有诸多论辩。最近公布的清华简《系年》,其所载与前二者有同亦有异,这为我们重新检讨学术史上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据清华简《系年》所载,所谓周厉王之放逐,主要是周王室所直辖区人(包括各级官吏、内诸侯以及国人),而外诸侯实际上并未参与此事;但由于周厉王施政之暴虐,外诸侯也开始不朝王;而周厉王就是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流放的。所谓"共和行政"实际上是周、召二公与共伯和的联合执政,前者代表内诸侯势力,后者则代表外诸侯势力;此事件本质上是内、外诸侯争夺王权的第一次较量。  相似文献   

2.
<正>先秦时期,君主们经常举行与诸侯的朝会。朝会的仪式很隆重,各路诸侯带着各地最珍贵的土特产在台下等候君主的传诏进贡。其实,这种耗费巨大的朝会并无重大的决策意义,更多的是君主们显示权威,诸侯们争逐名利,夸富比贵。而且,各路诸侯所带的土特产也并非都是本地特产,也有为投君主所好,以其它地方  相似文献   

3.
诸侯国相在西汉"郡国并行"制中具有特殊作用,其权力、职责的变化反映了西汉中央政权和地方诸侯国的博弈、分合趋势。诸侯国相职能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汉高祖时期侧重于辅助诸侯王国的巩固;惠帝至景帝中五年期间侧重对诸侯王国兵权的控制;景帝中五年至昭帝间,侧重于中央"汉法"在诸侯王国的推行;宣帝及以后,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诸侯国相"郡守化"过程实际上是汉中央政府对诸侯王国的逐步控制过程,其控制的基本方法则是国相的"替代效应"。它对于西汉前、中期中央对诸侯国王的权力调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日渐衰微,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能力,中国由统一走向分裂,社会由有序陷入无序的混乱局面。诸侯中的一些有实力者,为了争夺对其他诸侯的控制权——即霸主地位,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远交近攻,恃强凌弱,甚至兼吞小国,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出出悲惨壮烈的剧目。司马迁在概述春秋时期的历史时说:“弑君三十六,灭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此同时,各诸侯之间朝、聘、会、盟等活动频繁进行,战争和使节往来相交织,成为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的一个特点。仅在《春秋》所记的242年间,就…  相似文献   

5.
商代甲骨文所见的杞、曾、六、戈、雇5个诸侯国,是夏代就受封的诸侯而在商代被续封,仍保有诸侯的地位者。商代甲骨文中存在夏代诸侯的事实,从一个方面证实夏代是确实存在于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  相似文献   

6.
西晋诸侯分食制度考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晋诸侯的分食比例有三分食一、四分食一、九分食一、十分食一诸说。本文对西晋的五等诸侯与列侯这两个封爵体系作了探讨 ,并在作者自己对西晋课田、田租的认识之上 ,认为 :西晋的五等诸侯与列侯之间的禄奉礼秩不是通过封户的多寡 ,而是通过分食比例的高低来表示的 ;五等诸侯三分食一 ,列侯十分食一 ,《晋故事》佚文中所反映的正是这两种分食比例 ;九分食一是东晋的制度 ,而所谓的四分食一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于薇 《史学月刊》2022,(7):38-52+75
通过对《逸周书》中《王会》《明堂》两篇文献详考、绘图可见,其所述诸侯朝觐天子的仪式中,诸侯政治等级除常见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外,在仪式空间、诸侯站班等细节中,还存在一种“三等”结构。所谓“三等”,即举行仪式的空间呈上、中、下“三层”或内、中、外“三重”;在仪式中,诸侯距天子远近、莅位尊卑、站班高低也分为“三等”。“三等”诸侯的身份分别对应同姓、异姓和庶姓。“三等”结构反映的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的血缘亲疏关系。周代国家政治规则中诸侯权力结构是多类型、多层次的,其中血缘性因素对封国政治的影响十分突出。朝觐礼中“五爵三等”形态背后的权力结构由周初血亲原则主导下的诸侯分封引发,也显示了分封制对于周代血缘政治的塑造。  相似文献   

8.
《文史天地》2013,(7):93
《春秋·公羊传》说:"天子嫁女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意思是,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婚的,而是请和自己同姓的诸侯作为长辈主婚。诸侯的最高爵位是"公",故而天子女儿就有了个称号——公主。在先秦时代,可被称为公主的并不限于天子的女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迎  相似文献   

9.
殷墟卜辞所见商代的王畿连劭名商王朝的国家体制有内服与外服的区分,同西周王朝一样,内服是王畿,外服是诸侯。《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社茫茫,古帝命成汤,肇域彼四方,奄有九有。"商王朝是天下的宗主国,代行天命,负有统治天下方国诸侯...  相似文献   

10.
从楚公逆钟铭文论到西周的方伯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的方伯 ,或称侯伯 ,是介于周王 (周天子 )与诸侯之间的、对周王朝政治疆域内某些地区有征伐权力的一方诸侯之长。方伯的形成有两种途径 ,一是周王朝授予 ,如齐国 ;一是自己强大后造成既成事实 ,或可能得到周王朝承认 ,如楚国、徐国。方伯出现在西周初期 ,是商朝方伯制度的继续。方伯的存在使西周政治地理格局从一开始在某些地区就形成了周王—方伯—诸侯的三级结构。学术界长期忽视对西周方伯制度的研究。晋侯墓出土的楚公逆钟铭文为研究西周方伯提供了珍贵资料 ,结合文献 ,对西周方伯制度的形成、特点、方伯与周王、普通诸侯的关系等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16世纪是德意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期,见证了德意志法制从中世纪传统向近代模式的转变,也见证了德意志的近代早期国家构建。由于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德意志的法制转型和国家构建无法在帝国统一实现,却在诸侯邦国层面凸显了出来。诸侯在区域化进程中提出了立法权要求,通过政府公权力来制定适用于整个邦国的法令,瓦解地方领主和自治社区的法律传统和司法管辖权,建立新型的政府和臣民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普通人通过递交怨情陈述书将自己的诉求转化为法律,参与了诸侯邦国立法。诸侯邦国立法推动了德意志的邦国构建,也折射出16世纪诸侯邦国的内在复杂性,从法制角度揭示了转型时期诸侯邦国的半封建、半近代性质。  相似文献   

12.
《文史天地》2013,(7):93-93
《春秋·公羊传》说:“天子嫁女平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意思是,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婚的,而是请和自己同姓的诸侯作为长辈主婚。诸侯的最高爵位是“公”,故而天子女儿就有了个称号——公主。在先秦时代,可被称为公主的并不限于天子的女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迎娶公主叫‘尚’)魏公主。”可见,诸侯之女也称公主。先秦诸侯女儿也称“君主”,如《史记·六国年表》说:秦“初以君主妻河”。《索隐》解释说:“君主,犹公主也。”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期,我国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从边防线开始,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通往京城。烽火台里装满柴草,遇到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就马上派兵来抵抗敌人。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曾记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幽王带领年轻美貌从无笑容的宠妃褒姒来到桥东的城楼上。为逗引褒姒笑一笑,命人上  相似文献   

14.
崔建华 《文史天地》2011,(11):43-47
读本文,确实读出了皇室中罕有的亲情。而刘苍"官多反而扰民"的主张,实在值得借鉴。常言道,最是无情帝王家。汉代宗室诸王反叛者有之,以谋反的罪名被杀被削的也是史不绝书。其实这也不能全怪诸王,很多时候,所谓的谋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皇帝与宗室诸侯王彼此之间缺乏信任,皇帝总觉得诸侯要谋反,而诸侯总担心皇帝要收拾他们,不甘心坐  相似文献   

15.
禹的传说     
《沧桑》1993,(4)
传说尧时有过一次长期的大洪水,时间经过至少有22年之久。那时大地一片汪洋,人民没有居住的地方,只得扶老携幼,东西漂流;田地浸没在洪波里,五谷全被水淹坏。而地面上的草木却长得非常茂盛,飞禽走兽也一天天地多起来。尧忧心如焚,但却想不出办法来解救人民的困苦,只得召集各诸侯来,向他们问道:“我请问众诸侯:如今洪水滔天,浸山没陵,老百姓都忧愁日子过不了,有谁能去治理洪水、解救人民的痛苦呢?”众诸侯都说:“叫鲧去好啦!”鲧当时便被派去治理洪水,可是一治治了9年,丝毫没有成绩。结果被尧杀死在羽山。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封建制形成的时期。随着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的发展。这直接带来两个结果:一是争夺土地的斗争日益激烈;二是剥削方式的新变化。政治形势上,君主集权化双线双层发展着,周天子式微,诸侯、卿大夫势力崛起,  相似文献   

17.
<正>自春秋以来,诸侯异政,百家纷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理论的爆发,在为期五百多年的岁月里,各家为推行自己的学说,提出观点、互相论  相似文献   

18.
试论春秋时期的人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春秋时期的人质孙瑞人质是以人身做保证向对方做出承诺的一种抵押方式。交换人质是春秋时代的一大政治特点。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礼崩乐坏",在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社会呼唤一种新的方式,来调节各种复杂的矛盾,于是人质这种...  相似文献   

19.
《春秋》所记周天子、诸侯的殡期与《礼记》所载有不少不符之处,学者各有解说。细绎《春秋》经文,可以发现,春秋时期确实存在诸侯五月而葬的礼制,其执行虽因种种原因受到了破坏,但基本上是保存的。春秋晚期中原诸侯开始实行三月而葬的礼制,与五月而葬并存。这可能与作为霸主的晋率先行用三月而葬有关。  相似文献   

20.
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十四国西周时期婚姻材料可见,姬姓国分封后,基本上保持了与周王室较为一致的联姻传统。这既表明姬姓国联姻传统的延续,也体现出姬姓诸国对周王室的尊重与遵从,是周王朝政治统治策略的地域扩展。异姓诸侯多与姬姓国联姻,既与周王朝的笼络政策有关,也反映了异姓诸侯的生存之道,以婚姻图存。此外,材料中亦多见诸国与王朝卿士和世族联姻。除了双方利益所需,这实与周王朝统治策略有关:或为实现其笼络意图,或为达成其政治军事上的目的。与周边异姓国族联姻也是西周时期诸国政治联姻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联姻一方面是各国忠实履行蕃卫王室之责,稳固自身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周王朝怀柔政策的扩展和延伸,即周王朝通过诸侯来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在这些诸侯中,秦和楚联姻材料较少,似游离于中原之外,虽与材料不均衡有关,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周王朝的统治策略与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