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家》2021,(6)
正青铜觥,是一种源于兕牛角制作的盛酒器,流行于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西周中期以后式微。器身常呈椭圆形或方形,周身饰以纹饰;有圈足、四足或三足;盖上常为兽首形状,流部用于倒酒,兽首与兽背一体构成觥盖;有些觥的腹内还置有勺。因其流行时间不长,与其他器物相比,出土数量较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出土的和见于著录的青铜觥不到百件。山东地区考古近来半个多世纪发现的东周时期贵族墓葬较多,而西周的贵族墓葬非常少。  相似文献   

2.
商周青铜兕觥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周青铜兕觥,是一种造型很特殊的酒容器。“兕觥”一名,春秋典籍已有记载。对兕觥的研究,殆始于宋。赵九成《续考古图》就对兕觥摹其图形,释其文字,考其出处。有清一代,金石研讨之风更盛,如梁诗正等人编纂的《西清古鉴》中,便有一器定名为兕觥。近人王国维作《说觥》,广事搜集,严加审定,保存了不少有关兕觥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张婧 《神州》2013,(14):238-238
山西省石楼县地处黄河中游,是一块古老的文明荟萃之地。石楼县出土文物数量很多,本文所要谈到的龙形觥就出土于此。龙形觥是商代后期盛酒器,为稀世孤品,被誉为国宝。龙形觥因其形象酷似龙而得名,距今有三千一百年到三千六百年的历史。本文分别从龙形觥的造型,纹饰来进行考察,文字说明和参阅相关资料等进行分析与研究来认识该器物。总结出龙形觥在器形与纹饰上的造型特征和审美特征以及出土地的文化意义。从而更进一步深入了解该器物。  相似文献   

4.
苏强 《收藏家》2010,(10):17-23
青铜酒器是我国商周青铜器中的重要一类,它的出现可追溯至夏代晚期,在河南省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已发现有爵、等酒器。商王朝建立后,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青铜酒器的种类大大增加,出了现觚、、尊、觥、卣、瓿、觯、方彝等新的器类。商代后期,在尊、觥、卣这三类酒器中,除常见的圆形或方形的造型外,又出现了一种模拟鸟兽等动物形象的新形制。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在殷墟妇好墓的器物铭文中、署“司母辛”铭文的铜器一共五件。其中大方鼎一对(标本789、809),铭文“司母辛”均署于内壁中部(图一;1.2);四足觥一对(标本803、1163),铭文“司母辛”署于器底里中部,盖里后端亦署“司母辛”三字(图一:3、4);另有方形高圈足器一件(标本850),铭文“司母辛”署于口下内壁中部(图一:5)。以上五件铜器均庄严典重,可与“妇好”组的大、中型青铜器  相似文献   

6.
(鼒止)(皀殳)     
中国历史博物館,在去年通过北京琉璃厂文物店,从上海购得一件西周(鼒止)(皀殳)。这个(皀殳)不但造型优美,具有高度艺术价值,而且銘文也非常重要。(皀殳)高17厘米,口徑17.9厘米,足距10.3厘米,器盖已失,通体花紋,共分三段,上部作目云紋,中部为斜方格雷乳紋,下部为云紋,双耳飾以牛首,下部有珥,底徑下边有距离相等的四个象首,牙齿外露,鼻孔倒卷,作为器足,異常生动。以象首为紋飾的銅器,发現不多,所知仅有九象紋尊、象尊、双象尊(大象背上馱一小象)、饕餮紋象首兕觥等,而以象首为器足的(皀殳),則仅此一件。器銘阴文十  相似文献   

7.
癸巳六月十六日为余六六初度,赋诗六首,以为自寿。 荷风吹拂醉芳辰,转瞬迎来六六春。华发渐生身尚健,豪情未减脑犹新。书藏万卷堪称富,学缺五车当觉贫。老酒一觥情炽烈,斜阳照透最香醇。  相似文献   

8.
江建新 《华夏地理》2007,(5):0001-I0001
国酿酒相传始于夏禹时代的仪狄,商代酒具已相当丰富完备;爵、角、斝、盉、罍、卣、壶、觚、觯、尊、彝、勺、觥等,酒具造型产生了垂范式的影响,后世礼仪使用的酒具大都保留了商代特征,[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陶觥读释     
本文对新近公布的陶觥铭文进行了讨论,指出作器者"陶"或即后来继位为燕侯的召公奭子廖;"上祖癸"应指周文王,"癸"为其日名,因文王在周人祖先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故加"上"字。末句当释读作"唯王廿嗣(祀)",系帝辛二十年即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姬昌即卒于此年,陶觥当作于文王去世后不久。进而对带"或"字徽记的有关金文材料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带"或"字作为族氏徽记者,作器者应为召公奭及其后裔,"或"这一族氏,系姬周之分支,至少在商末帝辛(纣)之时即已存在,其得名至迟始于召公时。  相似文献   

10.
我国酿酒相传始于夏禹时代的仪狄,商代酒具已相当丰富完备:爵、角、斝、盉、罍、卣、壶、觚、觯、尊、彝,勺、觥等,酒具造型产生了垂范式的影响,后世礼仪使用的酒具大都保留了商代特征。不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酒具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  相似文献   

11.
狂欢在里约     
大宝 《世界》2009,(4):144-151
随着里约热内卢市长把象征管辖权的城门钥匙交到被称作“莫莫王’’的“狂欢节国王”手中,狂欢节(Carnival)正式丹始。自此,在长达一周的狂欢节中,全体市民将按照自己的方式尽情狂欢。炙热阳光下,(要知道二月可是巴西的夏天)全城都轰响着桑巴(Samba)、波萨诺瓦(Bossanova)的节奏,人们赤身裸体、汗流浃背,大家在倾觥狂饮一种叫Capinnha(酒精、糖、青柠檬、冰块混合)的饮料之后,穿着装饰着金色和绿色金属片的外衣,头上顶着黄色羽毛头饰,或者干脆裸体,仅仅用油彩勾勒出一些异想天开的线条的人们如痴如醉地涌向依帕内玛海滩,将身体摇摆得比太阳还要滚烫。  相似文献   

12.
诗二首     
赛牦牛携风挟电海西头,雪域健儿意气遒。身跨狂飙追日月,鞭敲翠霭逐螭虬。三觥酒壮英雄胆,一线缰操草地舟。呼啸声声原野震,前驱卷过碧沙丘。注:牦牛有草原之舟的美称。思佳客土乡花儿会上作云淡风清晓雾开,阿姑结伴踩青来。回眸蓦见情郎面,笑折山桃映粉腮。虹彩袖,绣花鞋,翠鬟轻扰上歌台。心中多少相思语,化作“花儿”涌出怀。诗二首@李逢春  相似文献   

13.
湖南商代青铜容器的动物纹饰与祭祀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曙斌 《收藏家》2010,(7):25-30
湖南是南方地区出土商代青铜器最多的省份之一,且不乏举世闻名的重器,如人面纹铜方鼎、四羊铜方尊、象形铜尊、猪形铜尊、牛形铜觥、凤乌纹铜“戈”卣、“癸举”铜卣、鹗形铜卣、牺首兽面鱼纹铜罍、兽面纹铜瓿、“皿天全”铜方彝、虎食人形铜卣等青铜容器,显示了湖南青铜器的地方特色与神秘意味。这些青铜容器以尊、卣等酒器发现最多,以动物纹饰为最突出;  相似文献   

14.
2000年9月,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西高皇一鱼塘内打捞出一批青铜器,共有5种12件,即鼎5件、盨4件、盘1件、匜1件、车辖1件。其中1件铜鼎和2件铜上铸有铭文,应为西周中晚期应侯见工墓被盗之物。  相似文献   

15.
1979年7月,繁昌县环城公社社员在汤家山取土时发现一批青铜器。汤家山位于县城东约一华里,山顶部东西宽约20米,南北长约70米,高出地面60余米。铜器出土于山顶靠南边约5米的中部。现场已扰乱,据发现人追述,器物在深约0.5、长约3、宽约2.4米的坑内,成两行南北向排列,共十三件。计方鼎二件、圆鼎四件、盉一件、甗一件、龙纹盘一件、簋一件,甬钟一件、鸟形饰二件。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博物馆新近征集的几件西周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省博物馆新近征集到一批西周铜器。计有白宾父(?)两件,白考父盘一件,□作父盂一件,铜钟两件,琱生鬲一件,膳夫山鼎一件,共计八件。这批器物是乾县李培乾同志捐献的。其来源据说是解放前在麟游、扶风、永寿交界处(即在扶风北岐山一带)的某沟出土。  相似文献   

17.
2006年6月,在湖南张家界且住岗野猫沟一座战国中晚期土坑墓中出土了一批铜器,保存比较完好的有素面鼎1件、云雷纹越式鼎1件、单环纽杯1件、釜1件、宽格剑2件、戈2件、单纽矛2件、双纽铭文矛1件,是近年来湖南地区出土战国铜器中较为丰富完好的一次重要发现,特别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双纽铭文  相似文献   

18.
《文物》1951,(12)
一、河南省立博物馆该馆设河南省开封三圣庙街八号,所藏文物计:铜器七八一件;陶磁一、三五五件;古钱一八二、七八八个;石刻八一六件;佛像一○九件;砖瓦一二五件:服饰五七三件;书画一、三九六件;印章、翠玉一八四件。馆长孙文青,副馆长杨静轩、刘孟真,工作干部二十六  相似文献   

19.
1984年2月,西安东郊人民银行纺织城办事处,在施工中发现汉墓两座,唐墓一座。墓形已破坏,墓葬形制不清。知其中一座为东汉砖室墓,收集到汉唐文物共95件,其中汉代文物39件,唐代文物56件。两座汉墓文物已混为一,出土物以陶器为主,兼有铜器、铁器。这里仅就出土的铁器、铜镜加以介绍: 一、陶器33件,其中有陶罐15件,陶灶2件,釉陶钟4件,陶耳杯6件,陶盆2件,陶奁2件,陶井1件,龙柄陶勺1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青铜器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体系,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遗留到今天的众多的古代青铜器,不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而且也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价值,给我们今天以艺术美的享受。中国古代青铜器是古人长期求索和孕育的产物,因此产生了它的总体特征:造型优美、种类繁多、纹饰富丽、铭文典雅、铸造精巧,等等一系列特点,使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器物都是精美瑰丽的。下面从几个侧面简略论述青铜器的主要艺术特色。(一)青铜器中诸如:兕觥、 卣,不同样式的鸟兽尊等器物,不但造型奇特生动,气派雄奇,而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