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砚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到春秋时期砚台基本成形。自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开始参与砚的制作,包括设计砚式、题名铭文及选择砚台石料等。古砚的材料丰富多样,除中国四大名砚的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以外。  相似文献   

2.
王团华 《南方文物》2011,(4):197-198,4
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  相似文献   

3.
近年济宁市博物馆征集到一批宋、明、清时代的砚台。现选介如下。 1.宋砚抄手式柘砚长17、宽8.5、高2厘米。砚身为长方形,砚面微凸,墨堂呈椭圆形,砚四边有弦纹,墨堂与墨池间有流槽,受墨处微凹,斜入墨池(图一)。下有四方  相似文献   

4.
沈岩 《文物世界》2015,(2):74-76
砚台是我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也是历代文化艺术发展成就的结晶。中国自古有四大名砚之说,分别为以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制成的砚台。位居四大名砚第一位是端砚,端砚也有"百砚之首"之称。烟台市博物馆藏有数量众多的明清时期的端砚,其中不乏精品、珍品,代表了这一时期古砚的雕刻风格和技艺水平。  相似文献   

5.
“日月合璧”砚台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古字学家张颔先生所珍藏。砚台系石砚,产于宁夏贺兰山。石分两层,内为紫色,外呈玉色,图案刻于外层,古董客称其为“紫袍玉带”。砚作长方形,长31.7厘米,宽21.5厘米,厚2.6厘米。石质润泽细腻,雕工细致精美,浑然天成,实乃难得一见的珍品。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博物馆现藏历代砚台甚多,其中大部分是历年来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少部分则是征集来的传世品。出土的砚台,有些曾随同考古发掘报告一起报道,今将部分藏砚综合介绍于后,为编辑砚史提供一些资料。一、西晋三足陶砚(图一) 泥质灰陶,质脆,呈深灰色,三足。直径16、口径14、通高4、深1.5厘米。砚心略凸,形不  相似文献   

7.
有唐一代,洮砚进入京畿,声名日噪,遂与端砚、歙砚并称中国三大名砚。自北宋,洮砚制作趋向繁盛,砚品传播也日益广泛。唐宋以降,名品迭出,名流大家多有使用并收藏洮砚者。直至明清,砚品多见于著录,日月消长,时过境迁,古品洮砚传世者有如凤毛麟角,不要说唐宋古品,就是明清遗砚,也难得一见。据笔者所知,国内个别博物馆及著名收藏家,有极少藏品。亦有北宋以来珍贵砚品流落海外,日本某收藏家,就藏有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撰写铭文的宋砚。在此介绍几件国内收藏的洮河古砚珍品,以飨砚乡文友。故宫博物院藏宋“蓬莱山”砚该砚呈淡绿色,色相属洮河绿石中的“竹叶清”。砚体长19.9厘米,宽9.8厘米,高3.9厘米。砚面下半部开正方墨池,上方开长方形槽式蓄水池,砚池下方及周边雕二龙戏珠图;砚面上半部雕山峦图,可见叠嶂起伏,中间为重檐殿阁,阁额刻篆书“蓬莱阁”三字。砚背凹进1.5厘米,雕刻赑屃座碑石形象,周边刻激浪纹,碑额刻“雪堂”二字,衬以云气纹,碑身刻边栏,配以花瓣图案,碑面刻隶书砚铭:“缥缈神仙栖列仙,幻出一掬生云烟,予以实之万斯年”。落款为“元丰四年春苏轼识”,“雪堂”系苏轼斋号。此砚形体敦厚、凝重,古朴典雅,既有苏轼的“斋号”,又有砚铭和年款,...  相似文献   

8.
孙致弥神鱼出水砚张晓玲孙致弥神鱼出水砚是河北省文物总店所藏端砚之一。此砚长方形,长15.9厘米,宽9.8厘米,厚2.6厘米。石质细腻滋润,色泽黑紫。砚石之间有一条10──14厘米宽的黄色天然带状斑纹,自砚上侧起,向砚背方向环绕过砚的一侧,直至砚面墨池...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5月《福建日报》载:将乐县选送的龙池砚"飞龙夺魁"将在上海世博会福建精品区展示。布展人员可谓慧眼识珠。这一方"飞龙夺魁"龙池砚为福建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张旺金制作,长40厘米,宽25厘米,厚5厘米,重近10公斤。  相似文献   

10.
今湖北沙市为明代江陵县辖镇,是明代首辅张居正的家乡。他死后归葬于今沙市西北荆沙大队张家台。虽然他的墓陵在文革中已遭至破坏,但至今仍尚保留有珍贵明代文物和碑刻资料。现将张居正遗存下来的主要文物——端砚及其墓葬有关的史迹分别简述如下: 一、张居正之砚沙市市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首辅张居正端砚,是一方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古砚,此砚正方形,长30.2厘米,宽30.2厘米,厚4厘米,石色苍黑。砚面额二龙戏珠,左右两边龙身盘绕,并刻有卷云花纹。砚的下边刻有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64,(5)
图版拾叁18 唐 邛瓷砚 通高5.3、宽20.8、长2盟9、深3.7厘米19 唐 邛瓷砚 通高4、宽13■长16.8、深2。6厘米图版拾肆20 唐 邛瓷砚 通高2.9、宽9.4、长10.6、深2.1厘米21 唐 邛瓷砚 通高4、宽13.8、长14.5、深2.4厘米砚史资料(五)~~  相似文献   

12.
##正##安徽马鞍山市博物馆珍藏有一方北宋长方形抄手石砚(见图1),藏品号5-002。该砚抄手式,石质,长11厘米,宽6.8厘米,厚2.5厘米。砚平面略呈梯形,砚面呈弧形伸向上沿形成砚池。砚底挖空成箕形,底面从右至左用锐器纵向直书"福建武陽光澤郡邑陳留和叔儀叔政和伍年三月三日交记"3行24字(见图2)。该抄手砚是1987年马鞍山市文管所于当涂县新市乡一农家征集,用料为皖南歙石,刻款清晰,制作简朴大方,虽无任何纹饰,但有确切记年且又保存完整,殊为珍贵,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65,(4)
图版叁拾伍50 清 端石砚 高2、直徭14.8厘米51 清 端石砚 高3.1、长15.2、宽11.5厘米图版叁拾陆62 清 歙石砚 高2.2、长17.8、宽Ii.2厘米53 清 歙石砚 高1.5、长14。7、宽ii.2厘米砚史资料(一六)~~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65,(12)
《文物》发表砚史资料,这对于将来编辑砚史,很有帮助。现把我馆十五年来发掘出土的陶石砚台以及与此有关的研磨器、调色器共三十四方,并将在洛阳市机瓦厂  相似文献   

15.
遂平县文化馆最近征集到石砚一件。是和兴公社赵庄大队季桥村社员张法亭从村西泥塘中挖出来的,砚身长28厘米,宽18厘米,厚5厘米。该砚除边角有几处碰伤和右侧刻字磨损以外,保存基本完好。此砚是用黑色夹有四层鸭蛋青色的石料琢成。上面雕刻有清代名家书、画,现介绍如下: 一、砚身正面:  相似文献   

16.
梅冰 《东南文化》2002,(10):40-42
2001年,笔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购得一方“八骏图”古砚。据售者称,此砚在乡间被长期弃置于土墙上,经多年风吹霜打、日晒雨淋,表层石肤已呈片状风化,远看与砖块无异。砚为石制,长37厘米、宽21厘米、高6厘米,砚石上部偏紫,底部呈灰绿色。限  相似文献   

17.
<正>马年春节期间,应几位朋友之盛邀到一收藏家中聚会,并观赏其诸多藏品,意外中发现了一方弥足珍贵的张廷济鹅形端砚。该砚长24厘米,最宽处13.3厘米,厚3.2厘米。砚体仿肖生琢成一椭圆卧伏状鹅形,圆弧形挺胸为砚首,曲颈回首高冠之鹅嘴则高凸于砚首,双线梭形目,双翅合于身体两侧,巧妙地设作砚唇,以其背作为平展开阔之砚堂,其上首即鹅颈下依势深挖作墨池(见图1)。砚体两侧中间偏下部各琢出一深弧线,将椭圆弧形的双敛翅形成的砚  相似文献   

18.
王蔚华 《文博》2005,(1):28-29
“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汉代刘熙《释名》载,许慎《说文》: “砚,石滑也。”“滑”训作“利”,亦与研磨同意,可见在秦汉时砚也产生,但从考古资料看,陕西省临潼县姜寨原始社会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一套原始人用的陶器彩绘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可见我国使用砚台的历史已超过了五千年。唐宋以前的砚台主要有石、陶、瓷、漆砚等,这些砚台发墨功能一般较欠佳,由于此时  相似文献   

19.
《文物》1965,(11)
73 明 象牙砚 通盒高6.1、砚高1.3、宽6.4、长10.9、池深0.G厘米74 明 玉朱雀现 高3.2、宽7.7、长13.2厘米图版伍拾75 明 漆抄手琨 通壹高5,砚高3.!}、宽10.4、量16.5厘米7G 琦 雕竹瓜瓞现 通盒高3.3、观高O.9、宽5.5、长8.5厘米砚史资料(二三)~~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樟树市博物馆藏有一方清代李友棠旧藏、蒋士铨题记的端砚。此砚系1972年从樟树市观上乡潭埠村委敖坊村收集的。砚随石形而制,略呈椭圆形,正面略大于底面,长28、宽18.5~23、厚4.5厘米。砚额中部偏左有一随形贮水池,深1厘米,其内阴刻海水波涛纹。砚额其余部分阳刻云纹和一条翔龙(图一)。砚左侧阴刻隶书"适园珍藏"4字铭,铭文下刻阴文篆书"临川李氏"方印一(图二)。砚背阴刻蒋士铨行书题记:"此石坚细苍润,真西洞中层石也。适园出示,因志于后。心余蒋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