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永宣宫廷造像是明代永乐和宣德时期由宫廷组织人员,以藏传佛教造像样式为蓝本,铸造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金铜造像。这类造像均施赐给西藏的僧俗领袖,作为其归顺中央的封赏物之一。因其风格独特,样式统一,做工精湛,在中国造像艺术史上有着颇为重要的地位,也是民间收藏极为追捧的品类。本文就永宣造像中特有的璎珞样式进行探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一、永宣宫廷造像的璎珞样式永宣宫廷造像的现存数量颇多,根据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在2003年的研究统计,国内外的永宣宫廷造像约有400余尊,①随着佛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及收藏市场  相似文献   

2.
黄春和 《收藏家》2003,(5):22-29
4、永宣宫廷造像风格的演变与分期前面我们讨论了永宣宫廷造像总体风格及其艺术特征。但是从局部来看,永宣宫廷造像艺术特征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有着鲜明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造像风格的演变上,而且还体现在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上。下而我们将就永宣宫廷造像的差别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17,(10)
<正>永宣宫廷造像是指在明代永乐和宣德年间,皇帝为了推行宗教政策,加强汉藏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专门在宫中设立造像机构,制作的藏式佛像。这批佛像以施赐的形式给予藏传佛教上层领袖,以达到归化人心,巩固边疆政权的目的。永宣造像的制作团队汇集了尼泊尔、西藏和汉地的能工巧匠,他们以藏传造像为蓝本,融入了汉地传统的表现手法和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16,(12)
正近年笔者受国内外佛像收藏及爱好者的启发,开始关注并研究元代宫廷佛教造像。在各方师友的支持和帮助下,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收获,也不断地丰富和扩展着笔者对元代宫廷造像的研究视野。笔者曾在广东某拍卖公司2015年秋拍上,见到一尊元代宫廷风格的铜镀金萨迦上师像,经反复观摩,认为这无疑是元代宫廷造像又一重大发现,对于研究和鉴  相似文献   

5.
<正>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大批精美铜佛像,其做工精致,造型优美,时代上以明清为主。它们是了解湖南地区佛教信仰传播与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宗教、艺术和历史价值。本文选取部分精美明代鎏金铜造像加以介绍,兼谈金铜佛像的收藏与鉴定。1.明代鎏金释迦牟尼说法铜像,通高27厘米,表现佛祖45岁正式说法传教的形象。这种造像单独出现即可定名为释迦说法像,如分置于成道像两侧同时供养,则是代表三世佛中的迦叶佛和弥勒佛。此尊铜像面容沉静,神态安逸。顶饰螺发,身披袈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洪渎原成任墓地发掘了一处东汉晚期家族墓地,出土了两尊金铜佛像,它们是目前国内考古出土的时代最早的可独立供养的金铜佛像。通过对其形制特征、制作工艺和金属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初步认定系本土制作的具有犍陀罗风格和马图拉风格的金铜佛像。这两尊金铜佛像的出土,对于佛教及佛教造像艺术的传入、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黄春和 《文物天地》2021,(3):102-107
三“钱塘”款造像,风格的历史渊源“钱塘”款造像产生于明代早中期,它没有学仿盛行的明代宫廷造像风格,而是承袭了元代宫廷造像遗风。这一情形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翻检钱塘地方佛教历史可发现并不奇怪,它确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元代藏传佛教及其艺术形式在江南地区的传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由于以往研究的不足,目前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一些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仍有一些明代宫廷绘画作品未被正确鉴别出来,由于不了解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实为明代宫廷画家,使作品的价值长期以来未得到正确的认识。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明代宫廷绘画所具有的丰富多样性,其绘画风格并不是单一且一成不变的,以往将"院体画"与明代宫廷绘画等同起来的观点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9.
从健陀罗与印度的造像风格说起由于地理、宗教、文化上的关系,西藏佛像的造像风格与毗邻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内地汉传佛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小型铜怫造像方便携带,流动性极大,在文物鉴定中经常会发现各种风格的遗像,因此,对这些小型佛像的认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认识和理解西藏佛造像系统前,应该先从佛教造像的源头─—健陀罗与印度两大系统的造像风格说起。健陀罗是古代的地名,位于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西北部一带,中心即现在的巴基斯坦白沙瓦。学术上将这一地区考古发掘而发现的带有希腊艺术成因的佛造像称为健…  相似文献   

10.
邺城作为六世纪中国北方佛教中心,其出土的大量佛像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邺城佛教造像的三维影像重建探索,为文物的三维影像拍摄和Agisoft Photoscan软件实际使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将会对邺城佛像全方位空间信息的采集和展示以及完整数据库的建立提供有力的帮助,必将在其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炳灵寺明代早期佛像基本体现的是西藏风格,制作法式远承印度萨尔那特式风格,所以佛、菩萨造像基本都不刻画衣纹,大衣和裙的装饰采取贴身薄透手法。炳灵寺明代早期佛坐像即身着袒右肩大衣,仅在胸部刻画出双道花纹以示大衣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黄春和 《收藏家》2002,(9):36-41
关于清代北京宫廷佛教造像,长期以来我们只是局限于讨论康熙和乾隆两个时期的,因为过去只发现有这两个时期的造像实物和相关的文献记载。去年岁末,著名佛像收藏家夏景春先生偶然从古玩市场上购得一尊刻有雍正(1723-1735年)年款的弥勒菩萨造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文物发现,它对研究清代藏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元代时,宫廷专设"诸色人匠总管府"制作藏式佛像,为当时皇宫和大都、上都的皇家藏传佛寺服务,元初来华的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和汉人弟子刘元都曾供职于这个机构。宫廷造像造型规范,装饰繁缛,用材独特,工艺讲究,整体风格体现了汉藏融合的鲜明特点。近年来,随着佛像在艺术品市场上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藏传佛像涌现出来,鲜为人知的元代宫廷造像也随之混迹其中,频频现身市场。今年春季,中国大陆拍卖市场就出现了三尊  相似文献   

14.
临朐县豹子崮摩崖造像、石佛堂磐石造像、外头崮摩崖造像。分别代表了唐、宋、金三个时期的造像风格,这些造像对研究唐代及宋、金佛教造像艺术,宗教信仰题材等,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由于明代佛学兴盛,广建寺院,为满足朝廷布施及民间供奉的需要,金铜佛像迅速发展,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佛像"。此时的造像面相丰满、造型优美、金水充足,艺术水平极高。清代造像继承明代风气,使汉藏金铜佛像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些佛像不仅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也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受到中外收  相似文献   

16.
<正>北魏时期的佛教金铜造像是中国传统的本土艺术与西方外来文化、艺术相互融合的作品,其作为东西方文化与艺术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同时,由于这类造像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后较早阶段的作品,因此一直是收藏与研究领域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7.
林章芹 《文博》2009,(4):68-73
十六国至北齐时期,由于后赵、后燕、东魏、北齐等政权定都河北,也由于统治阶层的大力扶持,河北地区的佛教发展极为迅猛。,目前见诸图录的此一时期单体佛教造像以河北地区造像为最多,也极具有地方特色。河北省博物馆收藏有一批这一时期的铜佛造像,这些造像对中国早期佛像的分期、断代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中国早期佛教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引证文献及碑文等资料,论述了正定隆兴寺从隋龙藏寺到唐龙兴寺,再到清隆兴寺的演变过程,认为隆兴寺内现存的明清建筑戒坛,其位置原为隋代恒州龙藏寺舍利塔的旧址,戒坛内现存的明代双面佛有明初永宣造像的风格,是深受藏密风格影响的铜造像。  相似文献   

19.
王秀玲 《收藏家》2005,(12):3-10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玉器的制作在中国已有八千年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国家,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玉制工具。至殷商时代已大量制作礼仪用具和各种佩饰。随着社会的发展,玉器种类越来越多,加工也越来越精细。到明代,玉器制作更趋完美。宫廷内专门设有制作各种宫廷御用品的机构名为“御用监”,下设有玉作,雕琢专供宫廷用的玉器。玉器专家在总结明代玉器时指出:明代初期的玉器留有元代厚重古朴的玉雕风格。至永乐迁都北京后,形成工整细致、一丝不苟的风格,尤以御用监制作的玉器更为典型。明晚期玉器…  相似文献   

20.
天津博物馆馆藏大明通行宝钞数张。大明宝钞是明代唯一流通的纸币,也是我国历史上票面尺寸最大的纸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