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书画艺术,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书为文人之艺能,画为匠人之技术,都是当时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体现。在中国,书画几与文人不可分,为文人之必要技能。由于社会的崇尚,几千年来,高超的书画艺术,一直是古代文人墨客追求的目标,收藏名家书画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 书画的构成材料 中国书画的构成材料,主要有纸张、丝织品、各种书画颜料等等。书画用纸常分为宣纸、皮纸、竹纸等,所用的丝织品有绢、绫、帛等,书画所使用的颜料有花  相似文献   

2.
孙毓汶为清代私人书画收藏家。其整体收藏情况不甚明了,书画收藏活动、收藏喜好,也少有专文论及。1982年,其后人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一批书画,大部分钤有孙毓汶的鉴藏印,虽不能反映孙毓汶收藏全貌,但仍不失是一次最大的汇集,从中可以看出孙毓汶所藏偏向绘画,呈现出少书法,略花卉、人物,详山水的特点。孙毓汶的藏品大多重新制作了书画套,其亲自书写套签,并钤盖鉴藏印,印章数量多达七十余方,印文内容极其丰富。本文根据孙毓汶书写的题签、题跋以及鉴藏印,结合相关史料,探讨孙毓汶的书画收藏、整理、鉴赏活动,以及孙毓汶的书画喜好和审美倾向。孙毓汶作为清代官员,其审美价值取向是对正统派"四王"绘画的认同,"四王"推崇"清正雅和"的审美思想,与当时所倡导的宋明理学思想一致,不仅满足了文人士大夫"寄乐于画"的心理需求,还成为维系最高统治者与朝野文人士大夫精神联系的文化传统,对清代正统的审美倾向也产生了影响。孙毓汶对"四王"绘画的认同,就是一种最好的印证。  相似文献   

3.
王天智  陈文国 《神州》2013,(15):212-212
文人画是画家多方面知识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种综合型的艺术,文人书画以不同于院体画的另一种典范意义对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对中国传统文人画教育中的审美倾向的发展和改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沈焱 《收藏家》2022,(4):21-28
<正>赏石,顾名思义是以天然的岩石作为审美对象,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白居易《太湖石记》云:“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1这种把千里江山之景致寓意于顽石一块的意趣,是高度抽象的,与同时代世界其他地区的艺术相较也无疑是极为先觉的。宋代以来,赏石之风愈加盛行,米芾、苏轼皆嗜石成癖,文人对奇石的爱好更密切了赏石与书画的关系。元代赵孟 、倪瓒均有赏石画传世。明清两朝,文房清玩的审美理念日臻成熟,赏石绘画也呈现出更为纷繁的面貌。归结起来,中国古代的赏石文化有两个高峰,一是北宋,二是晚明。这两个时代都有一大批文人投入到藏石、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17,(10)
《九仙学苑》是由著名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先生作为清艺汇古代书画研究班导师开辟的专栏。朱绍良先生2010年被《收藏家》杂志评为全球华人十大收藏家之一,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美院等高校,他力求在此栏目中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近20年收藏经验与心得,带领学生们探究用科学方法论鉴别和欣赏中国古代书画,并希望借此引领更多的艺术品爱好者深入到古代书画的研究和收藏中。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17,(9)
《九仙学苑》是由著名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先生作为清艺汇古代书画研究班导师开辟的专栏。朱绍良先生2010年被《收藏家》杂志评为全球华人十大收藏家之一,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美院等高校,他力求在此栏目中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近20年收藏经验与心得,带领学生们探究用科学方法论鉴别和欣赏中国古代书画,并希望借此引领更多的艺术品爱好者深入到古代书画的研究和收藏中。  相似文献   

7.
《收藏家》2017,(11)
《九仙学苑》是由著名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先生作为清艺汇古代书画研究班导师开辟的专栏。朱绍良先生2010年被《收藏家》杂志评为全球华人十大收藏家之一,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美院等高校,他力求在此栏目中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近20年收藏经验与心得,带领学生们探究用科学方法论鉴别和欣赏中国古代书画,并希望借此引领更多的艺术品爱好者深入到古代书画的研究和收藏中。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17,(12)
《九仙学苑》是由著名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先生作为清艺汇古代书画研究班导师开辟的专栏。朱绍良先生2010年被《收藏家》杂志评为全球华人十大收藏家之一,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美院等高校,他力求在此栏目中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近20年收藏经验与心得,带领学生们探究用科学方法论鉴别和欣赏中国古代书画,并希望借此引领更多的艺术品爱好者深入到古代书画的研究和收藏中。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17,(8)
"九仙学苑"是由著名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作为清艺汇古代书画研究班导师开辟的专栏。朱绍良2010年被《收藏家》杂志评为全球华人十大收藏家之一,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美院等高校,他力求在此栏目中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近20年收藏经验与心得,带领学生们探究用科学方法论鉴别和欣赏中国古代书画,并希望借此引领更多的艺术品爱好者深入到古代书画的研究和收藏中。  相似文献   

10.
唱和行为不仅仅在同时代的文人之间进行,而且亦可由后代文人和答前代文人的作品来完成,这就称作“追和”,也是韩国古代文人与唐人文学交流的特殊方式。韩国古代文人透过追和中国前代文人,得以建立一种时空相异而情感交流的诗友关系,对韩国古代文人而言,追和唐人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学交流。本文拟以韩国古代文人对唐人的追和诗为对象,来探讨这些诗的概况、类型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文人话语中.扬州始终是一个充满江南韵味的诗性审美对象。 古代扬州是一片典型的江南空间:温润潮湿、斜风细雨、绿柳杏花,她不仅与寒冷寥寂的白山黑水,粗犷荒凉的大漠戈壁.有着诗性江南与伦理北国的生态不同;还与蛮烟瘴气的岭南,天府之国的巴蜀,有着江南诗性文化深层结构上的细节差异。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17,(6)
《九仙学苑》是由著名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先生作为清艺汇古代书画研究班导师开辟的专栏。开栏至今,获得热烈反响。朱绍良先生曾被《收藏家》杂志评为全球华人十大收藏家之一,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美院等高校,他力求在此栏目中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近20年收藏经验与心得,带领学生们探究用科学方法论鉴别和欣赏中国古代书画,引领更多的艺术品爱好者深入到古代书画的研究和收藏中。  相似文献   

13.
<正>在古代文人话语中,扬州始终是一个充满江南韵味的诗性审美对象。古代扬州是一片典型的江南空间:温润潮湿、斜风细雨、绿柳杏花,她不仅与寒冷寥寂的白山黑水,粗犷荒凉的大漠戈壁,有着诗性江南与伦理北国的生态不同;还与蛮烟瘴气的岭南,天府之国的巴蜀,有着江南诗性文化深层结构上的细节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上海宝龙     
《收藏家》2012,(1):88-89
12月23日,上海宝龙2011秋季拍卖会连续2天鏖战后圆满收官。中国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书藏楼古代书画、书藏楼近现代书画、现当代书画·油画共933件书画拍品总成交额7.765亿元,  相似文献   

15.
北京金仕德     
《收藏家》2004,(6):65-65
北京金仕德2004春季中国书画拍卖会于6月15-27日在北京举办,共推出600件拍品,包括中国古代、近现代书画及现当代文人、学者的书法艺术品,风格各异,精彩纷呈。古代书画精品中清代黄鼎晚年力作《桧荫访友图》;深壑高岭,层层叠嶂,山岚松风,贤士造访,一番别样景敛。整幅布陈, 大密之中后问于小疏,惨淡经营,神充气足。光绪年间的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的书法册页,款属“光绪元年岁次乙亥孟夏偶书于吟磐山房”,可以断为此书作于1875年。杨氏书作存世不多,从观此件特征:行楷与小草相孱,笔力健挺,行笔干净利落,严谨结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中叶以后,中国古典园林建设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文人雅士和官僚贵富都热衷于此。一般认为,修造园林是文人倡导的文化活动,然勋臣武将凭借特权也修建了为数不少的园林。他们不单效仿文人的风雅,还建造出与文人精巧审美相别的富丽雄奇的园林,甚至开辟私家园林为公共空间,向文臣缙绅展示其审美格调与园林蕴含的政治神圣感,形成对文人主导的园林审美取向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正>苏富比宣布,将于香港推出中国古代书画专场,成为该板块于纽约以外的另一拍卖中心。苏富比中国古代书画部主管张荣德(Rongde Zhang),将与驻香港专家方凤婷(Sally Fong)主理亚洲区的中国古代书画拍卖,并于香港苏富比2015年秋季拍卖隆重举槌,为亚洲区藏家呈献14至19世纪中国名家作品。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叶以后,中国古典园林建设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文人雅士和官僚贵富都热衷于此。一般认为,修造园林是文人倡导的文化活动,然勋臣武将凭借特权也修建了为数不少的园林。他们不单效仿文人的风雅,还建造出与文人精巧审美相别的富丽雄奇的园林,甚至开辟私家园林为公共空间,向文臣缙绅展示其审美格调与园林蕴含的政治神圣感,形成对文人主导的园林审美取向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浅谈古代书画装裱技艺及“宣和式”装裱万董强书画的装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书画妙墨,上古精品,经装裱后始宜于收藏和欣赏。古代书画精品,如破损残缺,虫蛀霉烂,经过重新精心装裱犹如病得良医,枯木逢春,其貌、气、韵、神犹存,可使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得...  相似文献   

20.
姬培蕾 《神州》2013,(21):9-9
我们阅读古代诗词时,会发现大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都带着多多少少“悲情”元素。“悲情”的产生与诗、词人自身经历密切相连,其中政治因素尤为突出。儒家传统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深远影响,使他们在一次次理想破灭后,喷薄出强烈的情感,成就了不朽的佳作。诗词本身所具有的高度艺术性和审美性也使其传诵百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