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聂崇正 《收藏家》2003,(4):68-68
笔者过去曾经过过一篇《绘画作品中的双胞胎现象》的文章,刊登在《收藏家》杂志1997年4期上。在那篇文章中我写道:“我们在鉴赏古今绘画作品时,偶然会发现其中有的两幅画,甚至三幅画的画面构图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2.
1981年,90高龄的一代丹青大师朱屺瞻所著《癖斯居画谭》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此为朱屺瞻日常与亲朋好友谈艺之摘录,也是对自己80年来绘画艺术实践的经验之谈,他对自己的艺术追求讲得十分深切:"多年来,总以‘独’、‘力’、‘简’三字自求。齐白石教我‘画须独立’,唐文治教我‘画须有力’。‘独立’,即忠于自己的面目,不依门户,不盲目拜倒于某家某派座前。‘力’即力量,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不乏长幅巨制,巍然壮观。同时,尺幅小品也异彩纷呈。《宋人册页》即精选了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小品画一百幅,每十幅编为一册,共十册。这一百帧小品画包括花鸟、山水、人物,其中大都是皇家画院的作品,并且以北宋徽宗到南宋宁宗、理宗这一时期的作品最多。风格多以严谨、细致、精密见长。显示了两宋绘画,特别是宋代院体绘画的风貌。马远《梅石溪凫图》页即是被收入《宋人册页》的一幅山水、花鸟结合的精美小品画(封底)。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17,(2)
<正>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跨度近一千多年的存世作品里,由于不同时代的建筑结构各有特点,既有传承也有发展,甚至截然不同,所以绘画里的建筑物也风格迥异。古代建筑画被称为"界画",因画家在作画时需要使用界尺引线来描绘建筑的细部构造而得名,"界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重要门类。东晋顾恺之的《论画》中第一次出现了"台榭"的说法;隋唐时又被称为"台阁","屋木"、"宫观",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把绘画按照种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杂画四门,把以建筑为主体的画归入杂画,称为"屋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乐都县文管所收藏的原西来寺的一批明、清时期的水陆佛像画,因其破旧,亟需装裱。这批古画共二十四幅。其中明代作品二十幅,绢本,每幅画心长约四尺多,宽约二尺多,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绘制的内容是佛教中的一些神佛鬼怪、因果报应及有关故事。这些作品均出自民间艺人之手,绘画技巧较高,是水陆佛像中的上乘之作。清代作品四幅,三幅布本,一幅纸本。三幅布本比绢本略小,一绘文殊,一绘普贤,一绘地藏王,画心较为完整,绘画技巧平庸。纸本作品较大,是一幅《天官赐福图》,高1797厘米,宽1080厘米,虽是民间艺人绘制,却也有一定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6.
另类郎世宁     
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在清朝宫廷中绘制了大量作品,题材多为纪实性绘画、人物肖像、动物和植物,风俗类绘画几乎未见。本文专门对收藏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中的《羊城夜市图》轴一画,从绘画风格到内容做了分析,认为此图毫无疑问应当是郎世宁的作品,并且对画作的名称提出了看法,认为是画家对东方太平盛世的描绘。  相似文献   

7.
帅好 《炎黄春秋》2012,(7):74-78
1959年秋天,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展,命名"江山如此多娇",随即在广州、上海等七大城市巡回展览。以"为祖国山水立传"为帜的画家李可染,登上了"爱国李家山水画"的旅程。他在当年《美术》杂志上撰文表达:"画画不单是依靠‘视觉’、‘知觉’,更重要的是还必须画‘所想’,由‘所见’,推移到‘所知’、‘所想’。"传承了千年的绘画"隐逸"传统,曾经熏陶了李可染的中青年时代;1950年代,包括李可染在内的中国画家不再"隐逸",开始活跃在公众视野中,放大"所想",为红色江山树碑立传。"杏花春雨、黄山烟云、幽谷鸣泉、无锡梅园、  相似文献   

8.
《菊石图》是钱载的绘画作品,《大仕图》是金廷标的绘画作品。钱氏与金氏都是乾隆时期著名的宫廷画家。在沈阳故宫博物院书画藏品中,此二图为盛京皇宫原藏的绘画作品。钱载《菊石图》轴(图一),纸本。全纵304、横97厘米,画心纵185、横79厘米。绘峭石挺拔,以淡墨轻轻勾勒外轮廓,石纹及阴阳凹凸以勾松皮的方法画出,所用的皴法与时尚的披麻皴不同,别开生面。石纹又用浓淡墨的苔点点缀,更具文人画的特色。石  相似文献   

9.
王见 《岭南文史》2011,(4):55-57
“岭南画派”的产生并非有一个清晰明了的线路。例如:“1915年出版的二高一陈作品集,便命名为《新画选》;1929年出版的《良友画报》三十八期上,高奇峰的作品被称为‘新派国画’;  相似文献   

10.
一、读(观)后感重在拟题读过一篇文章或一部名著,看过一部电影或一部电视剧,总会引发自己的一些感触,把这种感触写出来,便是读(观)后感。要写好这类文章,拟一个恰当的题目是关键。如何拟题,出路是在作品中找到“感点”。“感点”何求?一是从作品的主题理解中找答案;二是从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找答案。譬如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我们既可以通过对作品“唐僧师徒四人‘历经磨难’、‘齐心协力’、‘毫不动摇’取回真经”等情节及主题的分析,拟出《历经磨难方能取回“真经”》、《一个都不能少》、《不朽的信念》等  相似文献   

11.
《洛神赋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绘画作品,娓娓道来的叙事、形神兼备的造型、行云流水的画面、春蚕吐丝的线条、张弛有度的构图,即便是今天透过《洛神赋图》的摹本,我们仍然可以遥窥古代绘画铺陈叙述的构图方式。透过画与诗的唯美结合,领会东晋绘画含蓄慰藉的象外之趣。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中华文化经典新的传承与重构,往往在创新中展现出新面貌。本文通过分析绘本新《洛神赋图》的画面图式和艺术特色,研究现代绘本与经典国画作品图式融合中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12.
话本《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简称《玩江楼记》,下同),是明人洪在嘉靖年间所刻《清平山堂话本》中的一篇小说。胡士莹在《话本小说概论》中说“它(指话本《玩江楼记》)的学古朴质直,风格雅近宋人,其中又有不少宋元间习语,如‘上厅行首’、‘打暖’、‘顶老’等等,今暂列入元代。”石昌渝在《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也称话本《玩  相似文献   

13.
“我这个小字辈,在‘文革’中也是‘自己跳出来的’,也是‘现行反革命’,还是‘苏修特务’、‘三反分子’。蹲牛棚两年,在干校五年,挨批斗百余场。”“你的别的著作我不敢说能不能传世。而这本《牛棚杂忆》,我想一定会传之于后世,而且应当传世!让我们民族的子孙后代从你这本书里多少知道什么叫‘文化大革命’!对于‘文革’,当今依然有人企图让我们淡忘,叫我们忘记!这也就是你在《牛棚杂忆》里一再告诫我们的:这是一种很大的危险!”以上摘自广州一位读者给《牛棚杂忆》的作者季老的一封信。季羡林先生的这本新著,问世不过数月…  相似文献   

14.
元代在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尽管历时仅近百年,但它却在继承唐、五代、两宋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其显著特点就是文人绘画的兴起。元代绘画重笔墨情趣,突出作品的文学性,着重体现诗、书、画的进一步结合,是中国画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以竹石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和大批专擅表现竹石题材的画家的出现,也是元代文人绘画大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点。 元代画竹名家甚众。近人郑午昌先生在其所著《中国画学全史》一书中记述云:“元代四君子画,尤以墨竹为最盛。能作此类之画家,其泯灭不可考者不可知,以其可  相似文献   

15.
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内地一批又一批艺术家进藏,寻找素材和灵感。一批富有朝气的年轻美术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这其中,又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最为人所熟知,使西藏题材绘画走进世人的眼帘,让人们重新审视青藏高原这片神秘的土地,以及它厚重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6.
<正>在江津区城郊“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瞻仰大厅左侧展墙上,挂着一幅引人注目的油画作品《誓言》。画中有4位西装革履、神情庄重的青年,分别是聂荣臻、周恩来、李富春、邓小平,1924年2月5日,他们相约去瞻仰著名的“巴黎公社社员墙”。聂荣臻的女儿聂力在回忆录《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中写道:“他们神情肃穆地站在‘社员墙’前……父亲(聂荣臻)举起右拳,深情地说:‘我为自己终于找到马克思主义而由衷高兴。我要一辈子信仰、坚持、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17,(3)
<正>明代深闺绘画是我国古代女性绘画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也涌现一大批才德兼备、艺手精绝的女性画家。她们在书写绘画时,往往能倾注自己的感情,利用女性特有的情愫,创作出清新脱俗,秀雅清丽的作品,在我国书画史上留下惊鸿一瞥。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明末清初的李因。李因(1611~1685年),字今生,号是菴、龛山逸史、海昌女史,钱塘(今杭州)人。工诗善画,有诗集《竹笑轩吟草》、《续竹笑轩吟草》各一卷,收录  相似文献   

18.
《习苦斋画絮》是多次出版的晚清著名画家戴熙的一部重要画学理论著作,但所见通行版本均依据光绪十九年惠年编辑的分类本,该版本最大的缺陷是未能按年月先后编排,由此对研究戴熙的绘画创作及其画学思想的渊源嬗变带来较大的困难,所幸今浙江省博物馆与浙江图书馆仍各藏有一部按年次记载的《画絮》抄本,这为研究戴熙的绘画与画论提供了最佳依据,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藉此结合有关文献,对戴熙的创作经历、画学思想渊源以及作品风格的嬗变进行简要的分析与阐述,以使读者对戴熙的绘画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的地位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孙机 《文物》1986,(11)
1975年在湖北江陵楚纪南故城内发掘的凤凰山一六七号西汉墓中,出土了由七十四枚木简组成的一套遣册。由于此墓的随葬品基本上保持原来的位置,且与遣册所记大体相符,所以简文与实物可以互相对应。其中第三十二号简文云"大柙一枚",发掘简报以为指的就是随葬品中的扁壶。《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遣策考释》一文则谓:"‘柙’与‘(?)’音同。‘大柙’即‘大(?)’。《说文》:‘(?),酒器也。’(?)有方、圆、扁、横四形。此墓出漆扁壶一,即(?)之扁形者。"其后笔者在《文物》1980年第10期发表短文《说"柙"》,  相似文献   

20.
金鑫 《南京史志》2024,(7):32-34
<正>“请同学们仔细听第四、五两段的朗读录音,同时观察老师为课文绘制的四幅插图,图中有多处与情节不符,请大家观察后指出来,并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比比谁更强。”“图中画的是狗,应该是狼,而且也不应该趴在地上。‘犬坐于前’不是‘狗坐在前面’,而是说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狼的眼睛画得不对,图上是睁开的,应该是闭上才对。‘目似瞑’中的‘瞑’意思是‘闭眼’。”“屠户的刀不应该砍在狼的屁股上,应当砍在狼的大腿上。‘断其股’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头悬梁,锥刺股’一样,‘股’指‘大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