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凡美好的东西总是隐藏在不为人所知的地方。在距离甘肃省张掖市80多公里的祁连山中。隐藏着一个神秘的雕塑世界,至今其面目鲜为人知,它就是金塔寺石窟。  相似文献   

2.
藏乡人对田里的大石头(比拳头大的)总是不喜欢,每次碰到总把它扔到地边去。但比拳头小的石头,他们认为对庄稼有好处。一是风不会把泥土刮走。二是下雨或浇水以后,石头下面的水份不易蒸发。在阳光下,石头附近的表土还会被石头的阴影遮住,这样石头附近的青苗,比没有石头的地方还长得好。藏乡人认为,石头并不能阻碍庄稼的正常发育。他们说:“小  相似文献   

3.
藏俗三则     
见面礼仪的历史内涵 朋友见面,总是要根据各自的习惯和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或握手寒暄,或亲吻拥抱,或拱手驻足,或作揖打躬……以不同的方式,表示一种见面的礼节。  相似文献   

4.
藏饰情结     
闻风 《成都文物》2005,(4):41-41
尽管民族风情已经流行了几季,但时尚的人们对此仍然乐此不疲。当你想要打扮成时尚的民族LOOK的时候,一两件民族风饰物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平常一般的打扮,搭配上具有民族特色的饰物也能使你在平凡中更加出彩。而藏饰以其纯粹的民族工艺、绝对的手工制作以及由西藏那片土地所赋予的神奇魅力而征服了不少人的心。  相似文献   

5.
藏事宝典     
《中国西藏》2008,(5):89-89
糌耙的做法和吃法糌粑在藏语中是"炒面"的意思,它的原料是青稞或豌豆,就是将青稞麦炒熟、磨细、不经过筛滤而成的炒面。糌粑是藏族人的主食,营养丰富、味香而耐饥饿。他们在吃糌粑时,先在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放上炒好磨细的青稞面,然后用手将面与茶水搅拌在  相似文献   

6.
甘南藏餐     
笔者曾在甘南工作过,那里的一切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草原,风情,牧女,僧人……而说起在甘南进餐,真有无穷的回味。甘南藏餐习俗与其它藏区同出一源而又独树一帜,为其它藏区所不及。他们款待客人主要有奶茶。蕨麻米饭、手抓羊肉、肉包子、酸奶和青棵酒等。喝茶是藏民族的传统习惯,甘南藏族也毫不例外地几乎是无人不喝茶、日日不离茶。他们的煮奶茶方式与别的藏区大致相同,在清水中放人适量的松潘大茶叶并掺入湖南贵州或云南产的获茶,等条煮沸加少量食盐,再加入牛奶,几分钟后,白里透黄香味浓厚且回味悠长的奶茶即算做成了。…  相似文献   

7.
我总觉得,煽动家和思想家之间的区别,就是煽动家总是热衷于抢占道德制高点,而思想家总是热衷于指出道德制高点底下的陷阱。所以煽动家总令人振奋,思想家总令人扫兴;煽动家总是斩钉截铁地宣布“终极解放”,而思想家总是在罗罗嗦嗦地说“但是……”;煽动家总是在话语的盛宴中觥筹交错,而思想家总是在惴惴不安地担心谁来买单。  相似文献   

8.
在西亚,土耳其托卜卡比博物馆有40件中国元青花,它们和一万余件入藏在此的中国瓷器一起是当年奥斯曼帝国通过贸易、赠送、献纳以及掳掠而逐步收集的。伊朗德黑兰国立考古博物馆也收藏着约30件中国元青花,它们原是伊朗阿迪比尔圣寺所藏,而阿迪  相似文献   

9.
##正##慧心沉沦的现代人,总是步履匆匆。我们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无去来处”,既是佛教偈语,更是难倒众生的哲学命题。人区别于动物,是因为肉身之外还有文化。躯体来自父母,灵魂却是千年文化的积淀。我们不能一味向前,需要回顾;我们不能一味追寻,需要慰藉;我们不能一味遗忘,需要重拾,需要回望起步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藏事宝典     
《中国西藏》2020,(2):92-93
藏药“九味防瘟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产生以来,人们一直在关注和寻找预防药物。藏药熏香历史悠久,是藏族人民在预防传染病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也是呼吸道疾病的辅助外疗法之一。藏医理论认为,要预防瘟疫病,首先要切断疫气传播途径、防护人体门户(鼻、口、皮肤等)。温热传染病大多侵袭呼吸系统,鼻为肺之门户,所以应首先设防,而佩戴藏药香囊则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藏饰传奇     
<正>藏族人爱美,不分男女,无论贫富,身上总有几件珍贵的物件。那些藏族汉子,戴头饰,挂狼牙,腰间一把藏刀,一抬手,腕上很粗的一串包金象牙。女人的装饰就更多了,除了耳环、戒指、手镯,还有头饰、佛珠、腰佩……这些年,大量游客涌入藏地,藏传佛教传播四方,藏饰也随之水涨船高,一颗真的包银狼牙,至少也要两三千元,好的天珠卖到上千万。我的兴趣却并不在此,因为在藏区收山货,天天跟藏族人相处,被藏饰晃着眼,我很想知道,这些藏饰是怎么得来的,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审美,而我的藏族朋友们,是怎样在极恶劣的环境里,将一片色彩,一块骨头,一串佛珠,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人。  相似文献   

12.
蕾恩卡·克莉帕克(Lenka Kripac)总是说,她的歌和她的鼻子一样充满特色。她的鼻头略微扁平,鼻囊两侧突出,看上去像一个小方块。  相似文献   

13.
藏事宝典     
《中国西藏》2013,(4):94-95
唐卡的三大画派唐卡是指流行于藏区的一种宗教卷轴画,通常绘于布帛与丝绢之上,是西藏地方绘画的主要形式之一。唐卡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以勉唐画派、钦则画派和噶赤画派最为突出。勉唐画派又译称“门赤画派”,是藏区近代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以拉萨为活动中心,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该画派因其创始人勉拉-顿珠嘉措出生于勉唐(位于今山南地区)而得名。  相似文献   

14.
家居古城西安的尚武门内,那是离小北门城墙最近的地方,而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广仁寺就被掩蔽在西北角的城垣下,多少年来让人一时难以寻找。  相似文献   

15.
藏人和狗     
藏民族与狗有着不解的缘分。 狗是游牧文化的产物,而藏民族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古老民族。狗伴随藏民族走过了时间的长河,成为藏人情感世界的好朋友,生活中的好伴侣,经济生产的好助手。在十二生肖中,狗代表着忠诚,象征不嫌贫爱富的高尚品德和吃苦耐劳、友情为重的优秀操行。  相似文献   

16.
藏野驴     
藏野驴(Equus kiang),奇蹄目,马科,马属,是青藏高原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别名亚洲野驴,体形酷似骡子,因尾稍似马尾,所以有人又称其为“野马”。藏野驴头短而宽,眼珠黄褐色,吻部稍圆,呈乳白色,牙齿尖锐锋利,耳壳长超过一百七十  相似文献   

17.
藏事宝典     
《中国西藏》2010,(5):90-91
雍仲林寺——西藏苯教的主寺 雍仲林寺,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境内,位于奴玛乡热拉村的维拉杰桑山麓,海拔3750米。雍仲林,亦称“热拉雍伸林”,是西藏著名的苯教寺院,建于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后毁坏。1834年由苯教大师江衮·达哇坚赞重建。苯教,亦称“苯波教”,俗称“黑教”,是西藏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宗教。雍仲林寺建筑群依山势而建,寺庙南面就是滚滚东流的雅鲁藏布江,与中尼公路一江之隔。  相似文献   

18.
我国佛教的传播是伴随着佛典的译著而展开的。现存的汉译佛典大都是东汉至隋唐时期翻译的。自两晋南北朝起中国僧人开始有自己的著作,包括经序、注疏、论赞、目录、史传、语录、文集、杂著等、从而大大丰富了佛典的内容。 我国是佛教经籍保存最多的国家,仅以木刻大藏而言,自宋迄清,官、私木刻汉文大藏就有16种,即宋刻5种,《开宝藏》、《崇宁藏》、《毗卢藏》、《圆觉藏》、《资福藏》,辽代有《契丹藏》,金有《赵城藏》,宋元之际有《碛砂藏》,元代有《普宁藏》,明代刻有6种:《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武林藏》、《万历大藏》、《嘉兴藏》,清刻《龙藏》。以上各藏所收经籍多寡不一,有的已  相似文献   

19.
藏事宝典     
北京的于滨问:活佛转世制度是怎样形成的?答: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区别于其他佛教流派最明显的特征,是以灵魂转世说为根据,为解决宗教首领继承问题而产生的制度。它初创于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噶玛支派。该支派的首领都松钦巴在公元1193年逝世时,遗嘱告诉  相似文献   

20.
旧藏新观     
<正>当笔者陪同访客参观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下文简称ROM)新建中国艺术馆时,常被问及最喜欢的器物是什么,客人们无一例外地对笔者的选择感到惊讶。虽然ROM展陈的艺术品因其艺术成就而得到赞誉,但博物馆研究员和考古学者寻求的经常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另类特质。对在博物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