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申 《中原文物》2007,(6):66-71
山东地区以青州为中心流行的北魏到北齐时代的一佛二菩萨像,不论是石雕还是铜铸,多是佛身与台座明显地分成两部分,佛、菩萨共同包容在一个大光背之内,两侧的菩萨立像位于光背最外侧,犹如悬在空中。朝鲜三国时代的金铜佛像是从山东的佛像样式接受而来的,有的佛像上青州派色彩还较浓厚。但朝鲜佛像自身的特点还是明显的,光背外形上较为秀美,脸型略微清瘦,表情恬静内省。对圆柱形覆莲座更为偏爱,台座也略微高瘦。  相似文献   

2.
中国朝鲜族历史的多元与复杂特性造就了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的一个根本特性,亦即"双重使命".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历史上的"双重使命"特征,早已成为在国内外历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学术观点.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有诸多先行研究者进行长期建构努力,国内外学界对这一重要观点也有广泛认同与采纳,目前付梓出版的诸多有关论著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也有的论著没有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3.
早期佛像是我国古代中印交流史研究的重要环节。首先,在我国发现早期佛像的大部分地区缺乏佛教传播的记载,早期佛像作为第一手考古资料,填补了这些地区佛教艺术传播的空白。东汉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有助于解决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起源的问题,因此,早期佛像研究将改写中国佛教史的第一章。其次,学术界对印度佛像起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早期佛像中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佛像非常接近印度佛像的起始时间,因此,这项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印度佛像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问题。  相似文献   

4.
夹江千佛岩     
夹江千佛岩是名的物风景区,它位于夹江城西2.5公里的大观山下,滨青衣江东岸。在长约1000米、高约60米的峭壁上,有唐代及明清两代的摩崖造像271龛,大小佛像共4000多尊。在“革”中部分被毁,现尚存162龛,佛像2470尊。有的一龛一佛,有的一龛多佛。大逾丈,小不盈尺,雕刻精美,神态各异。  相似文献   

5.
陕西城固出土的钱树佛像及其与四川地区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4年9~10月间,笔者前往西北地区进行关于中国早期佛像与早期佛教艺术方面的专题考察,在陕西南部汉中地区城固县文管所所藏文物中,辨识出一尊属于中国早期的钱树佛像。在汉中地区文管会和城固县文管所的协助下,笔者对这尊早期佛像和佛像所附的钱树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记录。这尊佛像在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早期佛像中,不但佛像本身较大,图像清楚,而且佛像所附在的钱树保存得也相对比较完好,又是出土在过去从未发现过中国早期佛像的陕  相似文献   

6.
现藏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的一尊鎏金铜佛像分为佛陀与头光两部分,其中佛陀及台座上的双狮都具备典型的犍陀罗艺术特征,当产自中亚或印度,年代约为2世纪末到3世纪初,即中国的东汉晚期;头光背面的火焰纹是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为5—6世纪在东亚地区后补制作的。此类来自中亚或印度的鎏金铜佛像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早期小型鎏金铜佛像的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河北地区出土的30多尊小型鎏金铜佛像无论从造型还是细节特征都深受健陀罗风格的影响。其中1955年出土于河北石家庄北宋村东汉晚期墓葬的鎏金铜佛像,年代与哈佛佛像接近,佛陀脑后有插榫,佛首微微前倾,施禅定印,身前有两位下跪的供养人,台座正面立有双狮,双狮中间为浮雕或者线刻的莲花,是3—4世纪中国早期小型鎏金铜佛像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7.
瓦当佛韵     
秦汉瓦当代表了中国古代瓦当艺术的一个辉煌时代。汉代以后,瓦当艺术整体上已经开始走向了巅峰之后的衰落。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纹样的瓦当,佛像瓦当即是一类。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广大地区流传开来,在皇家的大力提倡与积极参与下,全国各地广建寺院,开窟造像,参禅礼佛之风盛行。佛教的力量不仅开始渗透人心,而且也渗入到了大众生活的许多层面,佛像瓦当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朝鲜的首都被改称为京城,城市面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了一座有着繁华的商业街市、发达的交通系统和完善的市政管理的近代大都市.作为京城的匆匆过客,虽然也有一些中国人惊叹京城面貌的巨变,赞叹日本殖民者的“治绩”,但多数中国访客还是从京城的巨变中看到了殖民统治对朝鲜民众、朝鲜文化、朝鲜精神的摧残,使他们领悟到了强加的“进步”和“发展”带来的只能是伤害和破坏.  相似文献   

9.
《江华条约》与日本大陆政策的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华条约》是日本逼迫朝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不仅是朝鲜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起点,同时也是日本实施大陆政策的起点。日本通过该约第一款,否定中朝之间传统的宗藩关系,为其逐步吞并朝鲜并挑起侵华战争做了铺垫。日本把这一条款当成推行大陆政策的重要法宝,在中日朝关系的所有重大关头,都把朝鲜同与其唇齿相依的中国隔离开来,逼迫朝鲜签订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直至最后利用该条款挑起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海峡两岸的分裂是冷战时期遗留的问题,也是朝鲜战争的一个后遗症。朝鲜战争爆发导致美国直接派兵进入朝鲜,招致美国插手台湾事务,再度在政治、军事与经济上援助蒋介石,全面卷入中国内战。朝鲜战争爆发和美国介入中国台湾问题,与海峡两岸长期分裂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早期佛像在长江流域的传播--以汉晋考古材料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最早的佛像出现在长江上游地区,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佛像的起源。  相似文献   

12.
1909年12月26日,一个大快人心的消息传遍了中国和朝鲜,同时也震动了整个世界: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在中国哈尔滨击毙了日本战争元凶——伊藤博文!安重根是何许人?他为何要刺杀伊藤博文呢?  相似文献   

13.
张正泉  陈德军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2):118-129,159,160
朝鲜战争后,根据中朝双方签订的经济及文化合作协定,大批朝鲜实习生于1954—1961年来到中国接受培训。中国有关部门、上海各实习工厂自上而下地构建起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为朝鲜实习生顺利完成培训任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在日常生活方面对他们给予了周到细致的照顾,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使朝鲜实习生回国时大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有的还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朝鲜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培养了不可或缺的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4.
崔龙水 《百年潮》2002,(3):44-47
周恩来在大革命时期的广州,土地革命时期的上海和中央苏区,抗日战争时期的武汉、重庆,结识了许多朝鲜志士,其中有些是参加中国革命团体和组织的共产主义者,有些是担任朝鲜抗日团体和组织负责人的民族主义者.前者有的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斗争,后者得到周恩来的同情和支持.周恩来利用各种机会做了大量的促进团结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具体到一个城市或地区的个案研究,应该成为进一步深化近代中朝关系史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与增长点。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的1888年中朝《元山口华商新界暂拟章程》,不仅弥补了有关近代中国在朝鲜设立租界史料的缺憾,而且也是反映1880年代中国在元山港势力的一份重要史料。至于1894年聂士成考察朝鲜期间留下的《朝鲜元山海口说》等记录,则进一步反映了甲午战争爆发前夕中国在元山的势力情况。诸如元山港中国势力等具体个案的深入研究,无疑有助于克服中国学界在有关19世纪末中国在朝鲜势力及其性质问题上的"集体失语"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本从民族来源、历史范畴、民族特征、地理特点、国家属性等五个方面,全面论述了中国朝鲜族的含义,提出了中国朝鲜族不是土民族,而是迁入民族;不是古代民族,而是近现代民族;既是世界朝鲜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朝鲜族是一个跨界民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等观点。  相似文献   

17.
西藏的铜佛像制作工艺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铸造工艺,铸造的铜佛像以小型佛像为主。另一类为打制工艺,打制的佛像,以大型佛像为主,生产地以藏东昌都地区最为有名,工匠的数量也最多。  相似文献   

18.
《南方人物周刊》2014,(23):13-13
中国只有一个正式缔约的盟友——朝鲜。然而,本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对朝鲜的死对头韩国进行国事访问。这被视为是对朝鲜政府的严重羞辱——这么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习近平未访朝鲜先访韩。以金正恩为首的朝鲜政权,在贸易、援助和能源方面几乎完全依赖中国。  相似文献   

19.
艳坤 《丝绸之路》2006,(10):73-74
中国人对朝鲜有着割不断的历史情愫。小时侯,在介绍朝鲜的画报上。我经常看到朝鲜的大丰收景象——大个儿的苹果。活蹦乱跳的鲜鱼。脸上显露着幸福和满足的朝鲜人民。也许这种景象在脑海里印刻得太深。以至于每提起朝鲜。我心中总会升腾起一种亲切感。能到朝鲜看看,一直是我的一个心愿。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学术界对于早期佛教图像曾有过热烈的讨论并且开展大型实地调查项目,推动了对中国佛教艺术早期发展的研究。除了对于资料的发掘和梳理外,关心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早期佛像图像的传播路线上,对此,许多学者从文献、考古实物证据、中西交通、图像比较等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和研究①,而对早期佛教图像进入中国社会情境的具体面貌则缺乏深入的分析。本文试图将早期佛教图像②与汉代西王母图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前者进一步贴近汉代社会文化情境,同时也为后者增添新的研究视角。东汉中期以后,随着佛教进入中国,佛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