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春和 《收藏家》2003,(4):20-25
在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中,明代宫廷制作的金铜佛像尤为引人注目。由于明代宫廷造像的制作主要集中于永乐和宣德两朝,所以又通称“永宣风格造像”或“永宣造像”。永宣造像不仅做工精细,风格成熟、统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是明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汉藏友谊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世纪初至今,国内外的藏学专家都十分关注永宣造像,并重视其研究,永宣造像的图片资料和研究文章经常见诸国内外精美的艺术图册和报刊杂志上;与此同时,国内外的文物收藏者也把永宣佛像作为梦寐以求的搜求对象,在国内外的拍卖会、私人博物馆和个人收藏专集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目睹到永宣造像的风彩。由于永宣造像在历史、艺术和文物等方面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所以近半年来笔者专门对永宣造像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永宣宫廷造像是明代永乐和宣德时期由宫廷组织人员,以藏传佛教造像样式为蓝本,铸造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金铜造像。这类造像均施赐给西藏的僧俗领袖,作为其归顺中央的封赏物之一。因其风格独特,样式统一,做工精湛,在中国造像艺术史上有着颇为重要的地位,也是民间收藏极为追捧的品类。本文就永宣造像中特有的璎珞样式进行探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一、永宣宫廷造像的璎珞样式永宣宫廷造像的现存数量颇多,根据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在2003年的研究统计,国内外的永宣宫廷造像约有400余尊,①随着佛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及收藏市场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17,(10)
<正>永宣宫廷造像是指在明代永乐和宣德年间,皇帝为了推行宗教政策,加强汉藏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专门在宫中设立造像机构,制作的藏式佛像。这批佛像以施赐的形式给予藏传佛教上层领袖,以达到归化人心,巩固边疆政权的目的。永宣造像的制作团队汇集了尼泊尔、西藏和汉地的能工巧匠,他们以藏传造像为蓝本,融入了汉地传统的表现手法和  相似文献   

4.
黄春和 《文物天地》2021,(3):102-107
三“钱塘”款造像,风格的历史渊源“钱塘”款造像产生于明代早中期,它没有学仿盛行的明代宫廷造像风格,而是承袭了元代宫廷造像遗风。这一情形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翻检钱塘地方佛教历史可发现并不奇怪,它确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元代藏传佛教及其艺术形式在江南地区的传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以后,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富于变化的造像风格,各具特色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的面部表情,为我们展现出一种特殊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引证文献及碑文等资料,论述了正定隆兴寺从隋龙藏寺到唐龙兴寺,再到清隆兴寺的演变过程,认为隆兴寺内现存的明清建筑戒坛,其位置原为隋代恒州龙藏寺舍利塔的旧址,戒坛内现存的明代双面佛有明初永宣造像的风格,是深受藏密风格影响的铜造像。  相似文献   

7.
本篇论文通过对比敦煌最早开凿的275窟北凉造像和盛唐开凿的130窟(南大像)造像面部比例关系及塑造特征,探讨造像面部形象的时代差别、人种差异、民族差异与塑造原因差异的关联及延续性,挖掘佛陀造像在传入的过程中与本土文化在共同理念、共同需求上的融入和适应,以揭示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与演变过程,进而论证艺术创造在吸纳外来文化特质的时候不仅是样式、技术的接纳,而是进行了多层面的改造以适应新的群体需求.这些改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所依托的生活原型(艺术特征与人种特征)、依托的既有摹本(梵胡之变与华夏风范)、依托的时代精神理念(时尚风骨与风格传播).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藏西部阿里地区境内为古代古格国的重要文化繁荣地,至今遗留古代佛寺、佛塔较多,遗址出土文物仅在近几十年中才逐一展现世人眼前,其灿烂的佛教艺术如壁画、金铜佛像、擦擦、唐卡等迅速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热门焦点,其独特的佛造像艺术迥异于其他地域而被称之谓“藏西风格”。其中擦擦类出土更是以其品种繁多、地域风格凸显、前后造像风格演变连贯,成为能展现一个区域造像史的风格例证。能以擦擦来佐证一个地域造像风格史的渐变过程,目前仅此一例,殊为难得。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依据实地调查所获得的山西有纪年造像碑遗存,并结合其他材料,对山西5~8世纪造像碑风格演变的特征与脉络进行梳理,力求在造像碑类型、特征以及风格来源等方面进行探讨,宏观勾勒山西造像碑发展演变的脉络以及与周边地区造像碑风格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崔艳 《神州》2012,(14):187-187
龙门石窟造像在唐代时期就造就了它在历史上最辉煌,最光辉的一页,它的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与佛教思想的演变和社会文化的融合以及美学原则的渗透密切相连,息息相关,折射并反映了唐朝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情趣。从造像风格的角度来看,逐步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造像模式。本篇文章以龙门石窟造像为载体,从唐代服饰、绘画等方面入手,阐述了唐代的审美取向和情趣。  相似文献   

11.
清宫所供奉的藏区各地进贡和造办处铸造的佛像甚多,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保存条件所限,大量佛像与所装供之供龛被分置庋藏,学者们在研究佛教造像的同时并未对其供奉形式予以足够重视。浏览清宫造办处档案可以发现,18世纪有关宫中造龛的记载不胜枚举。本文拟从归纳清宫供龛的基本样式和龛、像关系出发,对供龛的艺术特征及其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宗教情感等进行尝试性分析,以期全面把握清代宫廷藏传佛教艺术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16,(12)
正近年笔者受国内外佛像收藏及爱好者的启发,开始关注并研究元代宫廷佛教造像。在各方师友的支持和帮助下,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收获,也不断地丰富和扩展着笔者对元代宫廷造像的研究视野。笔者曾在广东某拍卖公司2015年秋拍上,见到一尊元代宫廷风格的铜镀金萨迦上师像,经反复观摩,认为这无疑是元代宫廷造像又一重大发现,对于研究和鉴  相似文献   

13.
<正>元代时,宫廷专设"诸色人匠总管府"制作藏式佛像,为当时皇宫和大都、上都的皇家藏传佛寺服务,元初来华的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和汉人弟子刘元都曾供职于这个机构。宫廷造像造型规范,装饰繁缛,用材独特,工艺讲究,整体风格体现了汉藏融合的鲜明特点。近年来,随着佛像在艺术品市场上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藏传佛像涌现出来,鲜为人知的元代宫廷造像也随之混迹其中,频频现身市场。今年春季,中国大陆拍卖市场就出现了三尊  相似文献   

14.
屏风是我国家具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品种,历经千余年的演变与发展,体现了实用与装饰艺术的有机结合。本文简述了屏风的发展演变及其种类和作用,并结合实例介绍了避暑山庄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宫廷制作的3件珍贵屏风。  相似文献   

15.
近十多年来,关于“早期佛教初传中国南方之路”的讨论,颇为热烈。这项讨论的起因,是1981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学术讨论会”上,一大批学者提出质疑:“如果说孔望山摩崖造像是我国最早的石刻艺术,按一般规律说,它就应该受西来的影响最大。而这里的造像,在风格上却看不到西来的影响,这又应作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16.
屏风是我国家具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品种,历经千余年的演变与发展,体现了实用与装饰艺术的有机结合。本文简述了屏风的发展演变及其种类和作用,并结合实例介绍了避暑山庄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宫廷制作的3件珍贵屏风。  相似文献   

17.
古代喀什米尔地区是受人景仰的佛教圣地,是重要的佛教艺术中心。本文在综述喀什米尔政教发展史的基础上,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喀什米尔风格佛像为例,论述了喀什米尔造像艺术风格的演变。故宫的这批作品主要由西藏贵族、高僧所进贡,作品具有的年代连续性为其它博物馆藏品所少见,同时,清宫对喀什米尔造像风格的仿效更为其所独有。  相似文献   

18.
王蕴锦 《中原文物》2020,(2):107-115
犍陀罗艺术和马图拉艺术是贵霜王朝时期大乘佛教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最重要的两种造像范式,两种佛像的雕塑材料、造型特征、艺术风格上都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本文将两者进行比较,介绍了犍陀罗和马图拉艺术的文化、地理范围和分期,列举了犍陀罗和马图拉造像艺术的主要差异性。根据两地出土文物证实,两者虽然归属于独立发展的艺术体系,但两者之间始终联系紧密、互为影响。马图拉艺术所代表的印度本土因素,在犍陀罗艺术形成初始期就已经对犍陀罗造像产生影响,并一直持续至犍陀罗艺术晚期灰泥阶段。受犍陀罗艺术"迦毕试样式"的影响,贵霜时代马图拉艺术出现了着通肩式佛衣、身材矮短的佛像。笈多时代马图拉艺术在融合犍陀罗灰泥造像的基础上创造了"湿衣佛像",并以此完成了印度佛像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断融入亚洲人审美特征、逐渐向着东方风格佛像回归的整个历程。  相似文献   

19.
杨妍 《收藏家》2000,(3):26-27
藏地佛教以其特有的密宗传承而称著于世,藏式佛教造像亦以其独具的造型、韵味而为当今的藏家所重。藏传佛教的造像艺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曾深受古印度斯瓦特河符、喀什米尔、东印度帕拉、尼泊尔和汉地雕塑的影响。同时,在与自身文化的融合中,不仅形成了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地域特点和时代特点,而且依教派的不同,风格上也始终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从清代中后期至民国间,汉地佛教造像已变得彻底的世俗化而罕见精  相似文献   

20.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中国的立碑供奉纪念的影响,与中国古代的碑刻相结合,于是产生了佛教造像碑。佛教造像碑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制的宗教造像形式,是古代将佛像雕刻在石头上的碑刻,在其碑上开龛造像,并在碑上雕刻供养人、造像人姓名、官职、籍贯、造像缘由、祈福内容、造像时间、地点等。本文以张龙达造像碑为例,对其造像碑上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及碑上所体现的造像风格进行考释和分析,对其碑上体现的问题进行解读,得出张龙达造像碑的造像年代在西魏时期,造像碑上反映的是以张氏家族为主体的家族信仰,以及碑上所体现的造像风格是由于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